虞允文这个人有这么伟大吗

 我来答
zgrbkr
高能答主

2017-05-23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9万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7858万
展开全部
宋孝宗北伐失败,宋金和议达成,双方暂时罢兵。但是孝宗并没有放弃继续北伐的打算。他和高宗对和议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他没有轻松,没有安宁,有的只是一种屈辱。他甚至在一些细节上和金国纠缠不休。金国派使节到来,他不想按绍兴和议时皇帝亲自站起来从金使手中接国书的做法,希望按完颜亮入侵后,由閤门转呈的方式。金使不同意,一定要严格按照绍兴和议后的旧礼执行。双方僵持了几天,最后还是高宗出面把他迫了下去。
接着,他又派人出使金国,要求改变受书仪式并归还开封的祖宗陵寝之地。金国不许。孝宗再派人使金,说不改变受书仪式也可以,请归还祖宗陵寝地。金世宗讽刺他说,同意归还!不但同意,还将派三十万铁骑前来一起奉送。
这些屈辱的事情一直积攒在孝宗心里,让他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他筹划着继续北伐,把希望寄托在了虞允文身上。虞允文是文臣,不是武将。但是他实在已经没有武将可以遣派,虞虽说是文臣,毕竟在采石之战中表现出过惊人的作战天赋。而且虞允文是坚决的主战派,采石之战后,还曾入川,辅佐吴璘夺得秦、凤等路所辖十六州。当孝宗被逼在宋金和议中放弃海、泗、唐、邓、四州时,守护唐、邓的虞允文坚决反对,拒不退出。当时孝宗迫于压力,撤了虞允文的职,降他为平江府知州。

宋金和议达成后,孝宗立刻于乾道元年(1165年)把虞允文调到临安,升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让虞给他谋划继续北伐的事宜。乾道三年(1167年),吴璘在四川病逝。孝宗认识到,四川是他将来北伐的一个重要战场,于是又把虞允文派到四川任宣抚使,让他去稳住四川政局,巩固大后方,避免金军乘乱入侵。
虞允文治蜀不到两年,四川经济平稳发展,军政焕然一新。孝宗又迫不及待把虞允文调回,拜他为右相,兼枢密使与治国用使,催促他赶紧筹划北伐事宜,加快推进速度。
虞允文头脑十分清醒,他对孝宗说,要北伐可以,自己也是个坚决的北伐支持者。但这事不能着急,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仗才能开打。否则,又会像隆兴北伐一样,半途而废。孝宗问他该做哪些准备?他说:“当务之急,莫过于兵和财。”
孝宗在虞允文的建议下,在军事和财政上做了两方面的革新。在军事上,他重建了淮东万弩手,改名神劲军。在定海与广东改进或增建两大水军,作为两淮一带与金水战的重要力量。又把马军的指挥部从京城靠前到镇江,训练打造骑兵,以便将来作战时能和金骑兵抗衡。在财政上,孝宗恢复北宋以来的发运使机构,以便及时调拨军需物质。又对总领所做了调整。总领所是南宋以来,为配合作战,临时设立的户部的财政派出机构,不过随设随撤,有些混乱,已不适应战争的需要。虞允文经过一些调整后,最后形成淮西、湖广与四川三大总领所,对应于宋金战争中东、中、西三大战场。同时效仿太祖、神宗曾有过的做法,在全国设立封桩库,作为战时之需。
虞允文又告诉孝宗,宋金之战,要想打赢,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双方的实力比较均衡,因此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如果不重视生产的发展,将来打起仗来,给养不继,仗也很难打赢。
虞允文提出了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等一些振兴经济的措施。孝宗也同意,积极予以实施。但是他又有点等不及,北伐的梦一直在他脑中盘旋,像一把火,烧灼着他,让他巴不得立刻就能举兵,一夕之间就能北伐成功。他三次举行大型阅兵仪式,还自己学习骑射,倡导一种全民皆兵的理念。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他再升虞允文为左相,也就是首相,表现出他倚重虞允文,把北伐大计全然托付的姿态。

不过,孝宗虽然重视欣赏虞允文,但他其实只重视他在北伐上的作用,对他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却给予了极大的限制。他这样做,一是因为作为极权者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是想避免重蹈高宗时秦桧专权使政治腐败的覆辙。因此,他在重用虞允文的同时,又积极启用潜邸旧臣和主和派,作为和虞允文的制衡力量。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任命虞允文为左相后,又任命了坚决反对北伐的主和派梁克家为右相兼枢密使。
孝宗不但安排主和派进宰执,还大力启用被大家视为奸佞的他的潜邸旧臣曾觌、龙大渊,以及外戚张说等人。在这个问题上,虞允文和他发生了矛盾,很不愉快,便提出外放。因此虞允文任左相仅半年,就离京再到四川任宣抚使。
孝宗安排虞允文去四川是有用意的。他在虞允文任左相的时候给他安排反对派掣肘,只是不想让虞擅权,并不是不想北伐。在北伐上,虞允文几乎是他可倚重的最后的力量。虞允文以辞职来默默抗议他的人事策略,不过他既不想改变他削弱相权的做法,又不想失去北伐的梦想,才把虞允文安排到四川。
四川是南宋三大抗金战场之一,其地位不容小视。而且由于当年吴阶、吴璘兄弟曾在这里取得过的抗金的辉煌胜利,它更多地寄托着孝宗的梦想。虞允文这次再回四川的时候,孝宗曾对他说,希望他在四川积极做北伐的准备,到时候相约同时出兵。他拉着虞允文的手,动情地对他说:“若西路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则卿负朕。”
虞允文回四川后,发展生产、训练士卒、筹备军粮,积极落实北伐准备。但是一年后,当孝宗派人询问虞允文何时进兵,虞允文却说,军需物质还未准备妥当,不能开战。此后孝宗又急切地问过虞允文几次,虞允文都说还没有做好准备,让再等一等。可是到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却积劳成疾,突然离世。这让他和孝宗约定联合北伐的话成了一纸空文。
虞允文的去世对孝宗的打击是巨大的,他非常悲痛,同时也非常生气。他悲痛的是,他实施北伐的最后一个重要同盟虞允文不在了,他一个人独木难支,北伐之事,从此成为泡影。生气的是,虞允文活着的时候,他曾多次问询北伐之期,虞允文都推三阻四,活生生地把大好机会失去了!因此,虞允文死后,孝宗对他既不赠官,也不赐谥,态度相当冷淡。

(这位老人是虞允文墓守墓人,他们家族已守墓14代,800年)
虞允文本来是个坚定的北伐者,却为什么多次推脱呢?是不是他年纪大了,态度有所转变?显然不是的。虞允文对孝宗说的,还没做好准备,至少有一半是真话。北伐可不是儿戏,那是战胜了尚可,战败了必将承受惨重代价的一件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极端的主战派和极端的主和派都是可怕的。必须要有充足的条件,把握好时机。在虞允文看来,那时候对金开展,条件和时机都未到。条件未到,确实是人财两方面都尚不足。时机未到,则是金国在金世宗治理下,比以前更加稳定和强大,其边防实力也是相当可观,完全没有可立即发动战争的契机。因此,尽管他也是个坚决的主战者,但是他不会轻易答应孝宗盲目出战。
尽管如此,他又不可能完全向孝宗说明他心中的顾虑和犹豫,朝廷中主和派实力强大,一旦他说出这些话,势必会被人认为他倒向了主和派,而给北伐抗战的决心带来重创。
除了担心主和派占据上风外,虞允文还担心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孝宗本人。孝宗对潜邸旧臣的重用及纵容,以及在宰执安排上,力求主战派和主和派力量均衡的做法,让虞允文有太多后顾之忧。开弓没有回头箭,战争一旦打响,便不可逆转。如果仗打着打着,孝宗的态度发生动摇,尤其严重的是,他在主和派的谗言下,猜防自己,掣肘自己,那北伐之战还怎么往下打?虞允文甚至觉得,将来打起战争来,被孝宗猜防是一定的。孝宗在自己当宰相的时候就有了严重的猜疑心,自己手握重兵在外,还不被猜防吗?
虞允文知道,自己的推阻会让孝宗生气,但他也只能让孝宗气着,等待时机。却是天有不测风云,雄心壮志的虞允文也抵不过天命的追索,不得不撒手西去。孝宗听说他去世后很生气,可是,谁又能体谅他复杂悲愤绝望落寞的心情呢!
不久,孝宗检阅部队,看到虞允文训练过的士兵无不强健勇武,纪律严明,才深感他做事认真稳健,实在是有坚定信心而壮志未酬。因而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忠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