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7-11-23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康熙三鼎足: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
编辑
纳兰性德
至于当行出色,以“词人之词”著名的,首推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其次有顾贞观(1637—1714)。纳兰性德词善以白描手法,直写性情,真挚动人,接近南唐李煜。所作以小令为多,亦以小令为最工,哀婉缠绵,感染力很强。他的《长相思》词写“夜深千帐灯”,《菩萨蛮》词写“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表现塞外风光,题材新颖,超越前人,尤为可贵。长调如《金缕曲 赠梁汾》,一气直说,真切如话,结构浑融无迹,个性跃然纸上,是不可多得之作。谭献评价纳兰新的《蝶恋花》四首深得冯延巳、欧阳修、陈子龙小令之妙:“势纵语咽,凄澹无聊,延巳(冯延巳)、六一(欧阳修)而后,仅见湘真(陈子龙)。”施蛰存曾在《花间词新编》中辑录宋代和清代“花间”风格婉约词,清词人中以纳兰性德入选最多,词后附按语曰:“容若情真性厚,小词声色窈丽,哀乐无端,非晏欧所能限,况方回乎?篇什既富,珠玉火昆耀,亦不当屈居李重光下。谓为唐五代来一大家,可以无忝。云间词派,方当消歇之时,忽有满清华胄,远绍弓裘,陈卧子地下有知,亦当蹙额。”亦将纳兰性德(容若)与李煜(李重光)、贺铸(方回)、陈子龙(陈卧子)等婉约名家相提并论。
顾贞观作品最佳的,是寄给谪戍在宁古塔的吴兆骞的《金缕曲》二首。它用词代替书信,别开生面;缠绵悱恻,字字皆血泪所成,风格感情,都与纳兰性德《赠梁汾》一词相似,故纳兰性德叹为:“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弹指词》自注)
陈维崧
康熙年间两大词派为阳羡派与浙西派,分别以陈维崧和朱彝尊为盟主。
陈维崧(1625~1682)骈文为清初一大高手,有转移坛坫之概。其文词藻富丽,发而为词,才华横溢,倜傥豪迈,接近苏轼、辛弃疾。陈维崧,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名阳羡,世称其词为“阳羡派”。但清初的社会情况与南宋不同,而且文网严密,陈维崧不可能直接抒写和辛弃疾词一样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但也注意反映一些社会现实。其词多至1600余首,外加补遗200多首,总数超过1800首,被称为“词富无双”。陈维崧词题材、笔法比较广阔多样。特别是他的〔贺新郎〕《纤夫词》,用词直接描写人民的具体苦难事件,打破词的传统题材和手法的限制,结尾的人物对话,暗效杜甫《三吏》、《三别》的神理,很有特点。〔蝶恋花〕《六月词》其四,写农民入城的情态,也颇别致。他的词有时倾泻过甚,但如《题钟山梅花图》的〔沁园春〕词,却不愧“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白雨斋词话》)的评价。
朱彝尊
与“阳羡派”词同时崛起的,有浙派词(亦称“浙西派”)。“浙派”的开山作家是秀水(今浙江嘉兴)朱彝尊(1629~1709)。而秀水前辈词人曹溶著有《静场堂词》,家藏宋人遗集颇富,朱彝尊编选《词综》,多从其家假录,并常与唱酬,同以“崇尔雅,斥淫哇”为尚,可称“浙派”的先河。朱彝尊诗、文、词兼工,但在文坛的影响,却以词为最大。清初词人,出入唐五代和南北宋,各从所好,不拘一格;为了避免元明词的浮靡猥杂;朱专门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幽雅的词风。他自己说:“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所谓“恨”,有寄托沧桑之感的,也有属于艳情和其他的。在写作上,避滑避俗,用力淘洗,务归于醇雅,有独特的成就。但是遗憾的是,朱彝尊的一些咏物词颇为庸俗,例如咏美女的身体各个部位的词,备受诟病,与其提倡的“归于醇雅”,难免相悖。其弟子及浙人为词受有影响的,如李良年、李符、沈岸登、龚翔麟等人,大都以南宋姜、张及史达祖、王沂孙、蒋捷诸家为依归。
然继起“浙派”词人成就最大的,要推钱塘(今浙江杭州)厉鹗(1692─1752)。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词。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厉词内容较单薄,誉之者谓为:“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艺蘅馆词选》张徐紫珊语)幽淡有过于朱彝尊,而深厚不如。康、雍、乾时期,“浙派”在词坛上占统治地位。此派词存在的缺点是境界不够开阔,语言有时流于纤碎。谭献《箧中词》评“阳羡派”和“浙派”词的利病和影响说:“自锡鬯(朱彝尊)、其年(陈维崧)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顾朱伤于碎,陈厌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得。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是符合事实的。
元词上承两宋词余绪,虽然成就难以继盛,但出现了许多词人。唐圭璋所编《全金元词》中收录了元代212位词家的3721首词。其中不乏名篇佳句,表现出时代的特点。
元代词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代一统以前蒙古时期的词人的词作;第二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一统之后到元亡之前的词人的词作。
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南宋入元的词人,由金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部分。由于这一时期的词人大多有着亡国和战乱的经历,所以,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表现由人世变迁引起的荆棘铜驼之感的词作。而这些内容在处于不同生活环境的词人的作品中,表现上也是各异的。
南宋入元的词人,一般重在伤今,使人能清楚地感到他们所追怀的对象就是南宋。如有着宋代王孙身份的赵孟的〔虞美人〕、〔浪淘沙〕、〔渔父词〕,经历了南宋灭亡的曹伯启的〔水龙吟〕,南宋咸淳进士姚云文的〔摸鱼儿〕、〔紫萸香慢〕,以及刘壎、陆文圭等人的一些词,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怀思,以及国破家亡的隐痛。这部分词大多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和真切的感情取胜。
由金入元的词人的作品,一般偏于吊古,他们的词作多半是抒写在战乱兵燹、颠沛流离中的痛苦,表现对古往今来人事变迁的感伤。例如元好问的〔木兰花慢〕词,透露出伤时悯乱的悲哀和因故国废圮引起的寂寞荒凉之感。内容虽然属于“丧乱诗”一类,但表现得比较含蓄,偏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其他如段克己〔满江红〕,白华〔满庭芳〕,白朴〔水调歌头〕、〔永遇乐〕,王恽〔春从天上来〕,刘因〔人月圆〕等,都是属于这类作品。南宋入元词人的作品大致属于“家国兴亡之叹”,由金入元词人的作品则多属“沧桑之叹”。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那个动乱时代的折光反射。
宋代程朱理学兴盛,儒生大多受到比较严格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君臣关系、家国观念、正统思想在精神上的维系都比较牢固。而金朝则不同,北方在女真贵族统治 100年后又归属蒙古贵族统治。两经易代,使由金入元的文人更易产生对变乱的感叹,而不只是对某个政权的怀念,这是他们在抒写黍离之悲时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除元好问、赵孟、陆文圭等人外,张之翰、刘敏中、袁易的词也颇具特点。袁易词婉丽而有意境,张之翰词能表达真切的情感,并在艺术上追求新意等。但由于在内容上比较狭窄,限制了他们的成就。
元代第二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虞集、王旭、张雨、萨都剌、张翥等。他们大抵出生于忽必烈改元之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因此,即使象萨都剌这样的名家在写怀古词时,也不再有如元好问、赵孟词中那种遗民的情感。
议论行藏出处和企慕半隐半俗的生活,是这一时期词人作品的主要内容。元代文人普遍具有传统的拯物济世观念,但由于元代蒙古贵族统治的格外黑暗,所以,元代文人就格外感到“不遇”的失望。不能入仕的书生终生穷愁蹙迫,跻身于达官显宦行列的官员也总感到有“道不行”的痛苦。刘秉忠、许衡、王恽等人的作品中,就有这方面的表露。
更多的文人由于感到现实没有出路,未来无法把握,却又难以释然,于是,他们对眼前的功业,身后的名誉,常发出貌似旷达而又不无愤激的议论。虞集在《无俗念》中写:“见古今成败,几多豪杰,谁会谁能谁不济,故纸数行明灭”;吴镇在〔沁园春〕中说:“古今多少风流,想蝇利蜗名几到头……都只到邙山土一丘。惺惺汉,皮囊扯破,便是骷髅”,充斥着一种看破红尘极度失望的情绪。至于如刘敏中所写“无所作,谁成毁,非所望,何悲喜”(〔满江红〕),和曹伯启所写:“人生傀儡棚中,此行哪计西东”(〔清平乐〕),更走向了齐万物、等是非,玩世混世的极端。为了在精神上寻求出路,他们还提出了一种“行藏安所遇,有酒且同斟”(王旭〔临江仙〕),“非俗非仙,半醒半醉”(张埜〔念奴娇〕)的生活设想,向往一种身在尘世而精神超脱的生活。这种向往在这一时期许多词人的作品中都有表现。
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词人是张翥。他的词的首要特色在于注重细腻感情的抒写,这与元词普遍着重记事情、发议论,对自然的感受能力迟钝,对内心感情的捕捉也不敏锐的情况相比,要高出同时词人一筹。其次,张翥对于感情的揭示和抒写,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段,抓住一时一地情景的特点,作个性化的刻画描绘,从而传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例如他的〔瑞龙吟〕、〔水龙吟〕、〔解连环〕、〔摸鱼儿〕等,就都具有意境含蓄,描写细腻的特点。其缺点是思想内容上仍嫌狭窄,大致不出记录个人哀乐的圈子。张翥之外,这一时期李孝光的词感情真切;王旭词意境婉丽;张雨词感情细腻;虞集词精炼晓畅而有文采;萨都剌怀古词抒情写景,溶化前人诗句典故,艺术上自成一格。
元末明初词人的作品,每况愈下。但也有一些作品较有价值。如舒〔满江红〕感叹乱世民生的凋敝和兼济苍生的不可能,邵亨贞〔浣溪沙〕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流离失所之苦,这表明元末的社会动乱,又使一部分作家开始关注国运民生。它们在元末明初大量的平庸、甚至无聊的词作中,闪烁出一线光彩。但这些词与前一时期词作的感叹兴亡、表现故国之思又有不同,它们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对战乱相寻、兵戈不息的叹息和厌倦。
元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道士词,约占总数七分之一。这与金元时期新道教的隐修会性质,及道士大多与知识分子联系密切有关。他们的词大多收在《道藏》中,内容多半是宣扬宗教教义和鼓吹因果报应,清谈玄机妙理。思想和艺术都谈不上有什么值得重视的成就。但其中邱处机弟子尹志平和姬翼的词颇具特色,他们的词较多地描绘自身的生活情事,抒写作为兼道士、隐士、儒士于一身的“出家人”的某种真实情绪,反映了全真教道士的一些思想、生活特点,使人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社会一些光影的浮动。
元词未能继承和发展两宋的成就,反而出现了“极盛难继”的状况。虽说元词前一时期的作品中不乏内容充实的佳品,后一时期的张翥、萨都剌等人的作品也表现出一定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出自己的时代思想情绪和艺术特色。但由于思想艺术俱臻上乘的词作在数量上很少,不足以改变整个元词内容贫乏、艺术平庸的局面,所以,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元词日就衰靡,愈趋愈下”,这个评论并非夸张之辞。
编辑
纳兰性德
至于当行出色,以“词人之词”著名的,首推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其次有顾贞观(1637—1714)。纳兰性德词善以白描手法,直写性情,真挚动人,接近南唐李煜。所作以小令为多,亦以小令为最工,哀婉缠绵,感染力很强。他的《长相思》词写“夜深千帐灯”,《菩萨蛮》词写“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表现塞外风光,题材新颖,超越前人,尤为可贵。长调如《金缕曲 赠梁汾》,一气直说,真切如话,结构浑融无迹,个性跃然纸上,是不可多得之作。谭献评价纳兰新的《蝶恋花》四首深得冯延巳、欧阳修、陈子龙小令之妙:“势纵语咽,凄澹无聊,延巳(冯延巳)、六一(欧阳修)而后,仅见湘真(陈子龙)。”施蛰存曾在《花间词新编》中辑录宋代和清代“花间”风格婉约词,清词人中以纳兰性德入选最多,词后附按语曰:“容若情真性厚,小词声色窈丽,哀乐无端,非晏欧所能限,况方回乎?篇什既富,珠玉火昆耀,亦不当屈居李重光下。谓为唐五代来一大家,可以无忝。云间词派,方当消歇之时,忽有满清华胄,远绍弓裘,陈卧子地下有知,亦当蹙额。”亦将纳兰性德(容若)与李煜(李重光)、贺铸(方回)、陈子龙(陈卧子)等婉约名家相提并论。
顾贞观作品最佳的,是寄给谪戍在宁古塔的吴兆骞的《金缕曲》二首。它用词代替书信,别开生面;缠绵悱恻,字字皆血泪所成,风格感情,都与纳兰性德《赠梁汾》一词相似,故纳兰性德叹为:“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弹指词》自注)
陈维崧
康熙年间两大词派为阳羡派与浙西派,分别以陈维崧和朱彝尊为盟主。
陈维崧(1625~1682)骈文为清初一大高手,有转移坛坫之概。其文词藻富丽,发而为词,才华横溢,倜傥豪迈,接近苏轼、辛弃疾。陈维崧,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名阳羡,世称其词为“阳羡派”。但清初的社会情况与南宋不同,而且文网严密,陈维崧不可能直接抒写和辛弃疾词一样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但也注意反映一些社会现实。其词多至1600余首,外加补遗200多首,总数超过1800首,被称为“词富无双”。陈维崧词题材、笔法比较广阔多样。特别是他的〔贺新郎〕《纤夫词》,用词直接描写人民的具体苦难事件,打破词的传统题材和手法的限制,结尾的人物对话,暗效杜甫《三吏》、《三别》的神理,很有特点。〔蝶恋花〕《六月词》其四,写农民入城的情态,也颇别致。他的词有时倾泻过甚,但如《题钟山梅花图》的〔沁园春〕词,却不愧“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白雨斋词话》)的评价。
朱彝尊
与“阳羡派”词同时崛起的,有浙派词(亦称“浙西派”)。“浙派”的开山作家是秀水(今浙江嘉兴)朱彝尊(1629~1709)。而秀水前辈词人曹溶著有《静场堂词》,家藏宋人遗集颇富,朱彝尊编选《词综》,多从其家假录,并常与唱酬,同以“崇尔雅,斥淫哇”为尚,可称“浙派”的先河。朱彝尊诗、文、词兼工,但在文坛的影响,却以词为最大。清初词人,出入唐五代和南北宋,各从所好,不拘一格;为了避免元明词的浮靡猥杂;朱专门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幽雅的词风。他自己说:“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所谓“恨”,有寄托沧桑之感的,也有属于艳情和其他的。在写作上,避滑避俗,用力淘洗,务归于醇雅,有独特的成就。但是遗憾的是,朱彝尊的一些咏物词颇为庸俗,例如咏美女的身体各个部位的词,备受诟病,与其提倡的“归于醇雅”,难免相悖。其弟子及浙人为词受有影响的,如李良年、李符、沈岸登、龚翔麟等人,大都以南宋姜、张及史达祖、王沂孙、蒋捷诸家为依归。
然继起“浙派”词人成就最大的,要推钱塘(今浙江杭州)厉鹗(1692─1752)。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词。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厉词内容较单薄,誉之者谓为:“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艺蘅馆词选》张徐紫珊语)幽淡有过于朱彝尊,而深厚不如。康、雍、乾时期,“浙派”在词坛上占统治地位。此派词存在的缺点是境界不够开阔,语言有时流于纤碎。谭献《箧中词》评“阳羡派”和“浙派”词的利病和影响说:“自锡鬯(朱彝尊)、其年(陈维崧)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顾朱伤于碎,陈厌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得。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是符合事实的。
元词上承两宋词余绪,虽然成就难以继盛,但出现了许多词人。唐圭璋所编《全金元词》中收录了元代212位词家的3721首词。其中不乏名篇佳句,表现出时代的特点。
元代词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代一统以前蒙古时期的词人的词作;第二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一统之后到元亡之前的词人的词作。
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南宋入元的词人,由金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部分。由于这一时期的词人大多有着亡国和战乱的经历,所以,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表现由人世变迁引起的荆棘铜驼之感的词作。而这些内容在处于不同生活环境的词人的作品中,表现上也是各异的。
南宋入元的词人,一般重在伤今,使人能清楚地感到他们所追怀的对象就是南宋。如有着宋代王孙身份的赵孟的〔虞美人〕、〔浪淘沙〕、〔渔父词〕,经历了南宋灭亡的曹伯启的〔水龙吟〕,南宋咸淳进士姚云文的〔摸鱼儿〕、〔紫萸香慢〕,以及刘壎、陆文圭等人的一些词,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怀思,以及国破家亡的隐痛。这部分词大多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和真切的感情取胜。
由金入元的词人的作品,一般偏于吊古,他们的词作多半是抒写在战乱兵燹、颠沛流离中的痛苦,表现对古往今来人事变迁的感伤。例如元好问的〔木兰花慢〕词,透露出伤时悯乱的悲哀和因故国废圮引起的寂寞荒凉之感。内容虽然属于“丧乱诗”一类,但表现得比较含蓄,偏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其他如段克己〔满江红〕,白华〔满庭芳〕,白朴〔水调歌头〕、〔永遇乐〕,王恽〔春从天上来〕,刘因〔人月圆〕等,都是属于这类作品。南宋入元词人的作品大致属于“家国兴亡之叹”,由金入元词人的作品则多属“沧桑之叹”。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那个动乱时代的折光反射。
宋代程朱理学兴盛,儒生大多受到比较严格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君臣关系、家国观念、正统思想在精神上的维系都比较牢固。而金朝则不同,北方在女真贵族统治 100年后又归属蒙古贵族统治。两经易代,使由金入元的文人更易产生对变乱的感叹,而不只是对某个政权的怀念,这是他们在抒写黍离之悲时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除元好问、赵孟、陆文圭等人外,张之翰、刘敏中、袁易的词也颇具特点。袁易词婉丽而有意境,张之翰词能表达真切的情感,并在艺术上追求新意等。但由于在内容上比较狭窄,限制了他们的成就。
元代第二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虞集、王旭、张雨、萨都剌、张翥等。他们大抵出生于忽必烈改元之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因此,即使象萨都剌这样的名家在写怀古词时,也不再有如元好问、赵孟词中那种遗民的情感。
议论行藏出处和企慕半隐半俗的生活,是这一时期词人作品的主要内容。元代文人普遍具有传统的拯物济世观念,但由于元代蒙古贵族统治的格外黑暗,所以,元代文人就格外感到“不遇”的失望。不能入仕的书生终生穷愁蹙迫,跻身于达官显宦行列的官员也总感到有“道不行”的痛苦。刘秉忠、许衡、王恽等人的作品中,就有这方面的表露。
更多的文人由于感到现实没有出路,未来无法把握,却又难以释然,于是,他们对眼前的功业,身后的名誉,常发出貌似旷达而又不无愤激的议论。虞集在《无俗念》中写:“见古今成败,几多豪杰,谁会谁能谁不济,故纸数行明灭”;吴镇在〔沁园春〕中说:“古今多少风流,想蝇利蜗名几到头……都只到邙山土一丘。惺惺汉,皮囊扯破,便是骷髅”,充斥着一种看破红尘极度失望的情绪。至于如刘敏中所写“无所作,谁成毁,非所望,何悲喜”(〔满江红〕),和曹伯启所写:“人生傀儡棚中,此行哪计西东”(〔清平乐〕),更走向了齐万物、等是非,玩世混世的极端。为了在精神上寻求出路,他们还提出了一种“行藏安所遇,有酒且同斟”(王旭〔临江仙〕),“非俗非仙,半醒半醉”(张埜〔念奴娇〕)的生活设想,向往一种身在尘世而精神超脱的生活。这种向往在这一时期许多词人的作品中都有表现。
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词人是张翥。他的词的首要特色在于注重细腻感情的抒写,这与元词普遍着重记事情、发议论,对自然的感受能力迟钝,对内心感情的捕捉也不敏锐的情况相比,要高出同时词人一筹。其次,张翥对于感情的揭示和抒写,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段,抓住一时一地情景的特点,作个性化的刻画描绘,从而传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例如他的〔瑞龙吟〕、〔水龙吟〕、〔解连环〕、〔摸鱼儿〕等,就都具有意境含蓄,描写细腻的特点。其缺点是思想内容上仍嫌狭窄,大致不出记录个人哀乐的圈子。张翥之外,这一时期李孝光的词感情真切;王旭词意境婉丽;张雨词感情细腻;虞集词精炼晓畅而有文采;萨都剌怀古词抒情写景,溶化前人诗句典故,艺术上自成一格。
元末明初词人的作品,每况愈下。但也有一些作品较有价值。如舒〔满江红〕感叹乱世民生的凋敝和兼济苍生的不可能,邵亨贞〔浣溪沙〕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流离失所之苦,这表明元末的社会动乱,又使一部分作家开始关注国运民生。它们在元末明初大量的平庸、甚至无聊的词作中,闪烁出一线光彩。但这些词与前一时期词作的感叹兴亡、表现故国之思又有不同,它们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对战乱相寻、兵戈不息的叹息和厌倦。
元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道士词,约占总数七分之一。这与金元时期新道教的隐修会性质,及道士大多与知识分子联系密切有关。他们的词大多收在《道藏》中,内容多半是宣扬宗教教义和鼓吹因果报应,清谈玄机妙理。思想和艺术都谈不上有什么值得重视的成就。但其中邱处机弟子尹志平和姬翼的词颇具特色,他们的词较多地描绘自身的生活情事,抒写作为兼道士、隐士、儒士于一身的“出家人”的某种真实情绪,反映了全真教道士的一些思想、生活特点,使人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社会一些光影的浮动。
元词未能继承和发展两宋的成就,反而出现了“极盛难继”的状况。虽说元词前一时期的作品中不乏内容充实的佳品,后一时期的张翥、萨都剌等人的作品也表现出一定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出自己的时代思想情绪和艺术特色。但由于思想艺术俱臻上乘的词作在数量上很少,不足以改变整个元词内容贫乏、艺术平庸的局面,所以,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元词日就衰靡,愈趋愈下”,这个评论并非夸张之辞。
展开全部
独游南湖 (清)查慎行
外吏无交旧,归人应简酬。
烟波宜独往,风雨感重游。
远影千帆暮,孤亭万树秋。
多情天井派 ,日夜向南流。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作者: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著名元代词人)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沁园春· 雪》是 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沁园春·雪 近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外吏无交旧,归人应简酬。
烟波宜独往,风雨感重游。
远影千帆暮,孤亭万树秋。
多情天井派 ,日夜向南流。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作者: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著名元代词人)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沁园春· 雪》是 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沁园春·雪 近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