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书籍是哪一本?为什么?
一、《平凡的世界》对人心的抚慰
喜欢路遥的读者与他的小说有很深的情感连结,这种情感连接在《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上体现地最分明显。新版电视剧上映时,遭到了这些读者的疯狂吐槽。从这一点来看,喜欢路遥的读者很像是追星的粉丝。
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写过一部中篇小说《人生》,很多文学批评家现在依然认为《人生》的文学价值要高一些。但更多的人喜爱的是《平凡的世界》,而不是《人生》,在分析这种现象时,有一个词非常地贴切地说出了《平凡的世界》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这个词就是抚慰。安抚的抚,安慰的慰,抚慰。
1、爱情故事
我们先通过小说里的爱情故事来聊聊《平凡的世界》给读者的第一层抚慰。
孙少安的爱情故事里,许向前非常喜欢田润叶,可是田润叶却对孙少安情有独钟。从社会身份上看,放向前的干部子弟身份更能彰显世俗上的成功。而孙少安的农民身份并没有阻断田润叶的爱情欲念。
最有意思的是孙少平,路遥给他设置了三段爱情,并且还都是三角的。
第一段爱情故事里有郝红梅和顾养民,这段爱情故事,以孙少平的失败告终。
接下来的爱情故事在孙少平、田晓霞、高朗之间展开。我们还是从三个人的社会身份分析这个故事吧。孙少平是个居无定所的揽工汉。高朗是省报记者,高郞的父亲是省委常委,爷爷是中纪委常委。田晓霞是大学生、省报记者,父亲是地委书记。巨大的身份差异、悬殊的社会地位并没有阻隔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意。
第三段爱情故事里有金秀和顾养民。这段故事里,金秀是大学生,顾养民是医学院研究生。但就因为顾养民太优秀了,反而使金秀觉得遗憾,爱情的天平向孙少平倾斜了。
这样的故事设置,应该能使读者,特别是男读者得到很大的快感和满足。
身处社会底层的孙少平频频得到爱神的眷顾。路遥为什么要这样架构故事呢?我们梳理一下路遥的过往经历,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贾平凹说路遥是伟大的政治家。这话从何说起呢?文革其间,年青的路遥凭借出众的演讲和组织能力,一跃成为其中一派的头头。19岁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做革委会副主任时,和插队知青林红相爱了,林红来自北京,当时在延川县战备文艺宣传队。1970年春天,县上决定送路遥去当工人,但是路遥把机会让给了林红。
林红当了工人后的第一个月,写信对路遥说,要把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路遥,并嘱托说让他自己买香烟抽。第二个月,路遥收到了林红寄来的一条宝城牌香烟。此后,林红的来信越来越少。后来,路遥一年也收不到一封信了。就在路遥因为爱情苦闷的时候,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被革除,并对路遥进行隔离审查。
屋漏偏逢连阴雨,当天中午,路遥收到了一封断交信。原来,林红当了工人以后,对路遥的农民身份有了顾虑。她将自己的情感困惑,写信告诉了内蒙古插队的女友,这位女友热心过头,没有经过林红的同意,便替林红给路遥写了一封断交信。
小说里郝红梅对孙少平的冷漠和叛离,和现实里的故事情节很相似。两人遭受的爱情打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卑微的身份是他们受伤的根源。
路遥在孙少平的后两段的爱情故事里,均得到了女主角的爱慕。路遥这样安排,大概是想对自己失意的爱情进行补偿。
2、底层青年的蜕变
《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底层青年成长的故事,孙少安孙少平身处底层、心怀理想,他们有昂扬的精神,相信勤劳能致富,相信好人有好报。
眼下的文学作品,会怎样表现人物成长的主题?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网络小说吧,里面的人物要想逆转人生,靠的是突然获得的超能力,或者是穿越。《致青春》里的陈孝正是怎样逆转人生的?如果看过小说或者电影,都应该不陌生。
在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社会现实也确如小说里描述的那样,许多人走出穷乡僻壤,超越自身的局限,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这是路遥的小说最使人心激荡的地方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读者看来,孙少安孙少平就是他们的代言人,读者在孙少平孙少安身上得到慰籍,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到了90年代,商品经济的大潮席卷了每一个人,人们渴望成功。《平凡的世界》里张扬的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精神,迎合了许多人对未来的期待。
导演田波有一部关于路遥的记录片,贾樟柯和潘石屹在记录片里回忆当年给他们动力的就是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有如此明显的励志作用,所以才有人评论说:
“《平凡的世界》对中国人,尤其是底层人民是一个巨大的安慰,它让人们认识到:前面的路是光明的,踏实能干就会有出路。它对广大的底层人民起到收拾人心的作用,这部文学作品抵得上任何宣传部门的宣传品,它给人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有信心,不仿徨,任劳任怨,看到希望。”
在《平凡的世界》之前,文学作品对个人奋斗的叙述,都是怀抱琵琶半遮面,把对个人利益的诉求包裹在集体、国家的外衣下。《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第一部力直气壮的书写个人奋斗、个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作品。
二、《平凡的世界》隐匿的悲剧色彩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孙少平的原型,也就是路遥的弟弟王天乐说起。
路遥小时候被过继给了大伯,他多年没有见过这个弟弟。路遥成名后,弟弟从乡下写信给他。路遥让弟弟在延安等他,路遥到了延安,经过一番波折,在一处工地上找到了弟弟,两人见面后,抱头痛哭。
路遥觉得这个弟弟有能力,对想法,做个庄稼人很屈才,就想帮他摆脱困境。那时路遥已经是名作家了,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经过努力,先把他弄到国营煤矿,当了工人,摆脱了农民身份。后来,路遥又通过关系把他调到《延安报》,后来又调到《陕西日报》。王天乐的确很能干,到《陕西日报》后不久就获得了韬奋新闻奖。
王天乐的人生路相当顺利、光明。小说里的孙少平却不是这样,故事结尾,深爱孙少平的田晓霞被洪水冲走。虽然金秀非常仰慕孙少平,但是孙少平主动结束了二人的关系,在煤矿当了一名工人。小说里说孙少平的选择是主动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不这样,孙少平还会有别的出路吗?
路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孙少平的命运?这大概和路遥对当时社会的思考有关。
路遥为弟弟找工作的时候,给他的好朋友写过一封信,在信里,他分析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况。他说国家对农村是经济上扶持,文化上压制,那些有理想的农村青年很难有出路,这个情况下,农村挤压了一大批苦闷的人、愤怒的人,长远来看,这是个巨大的危机。
路遥从弟弟王天乐身上,看到了农村有志青年所面临的困境,像孙少平这样的读书人,他们的人生之路,在社会阶梯上向上攀登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路遥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小说的结尾让孙少平落草于黑暗的煤矿。
其次,我们从1985年以后的社会现实观照一下孙少平孙少安的命运。
《平凡的世界》小说里的故事结束于1985年,联系1985年以后的社会现实,确如路遥在书信里分析的相吻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上的重要议题。这些的问题的突出与路遥写作第二部、第三部的时间吻合,由此开始推断,从那时国家对农村的经济扶持也逐渐没有了。对像路遥这样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家,他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状况,因而有理由相信他对农村的状况更加悲观,他想在书中给中国的农民找一条出路。
找到了吗?没有。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孙少安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的老婆得了重症。这多像一个隐喻呀。结合1985以后的社会现实去解读这部小说,可能理解地更深刻一些。
1990年代乡镇企业被迫关停,政府在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领域做得也不是很好,无数农民因为一场大病返贫,无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这些社会现实的观照下,孙少安的命运也不乐观。
小说展现了孙少安孙少平找寻人生的出口的过程,这是令我们感动莫名的地方,但是,我们不应该对他们的奋斗表达廉价的感动,而应该反思他们为什么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先胎病也;
把感冒引起的肺炎、胃炎等及时治愈就可以预防由炎变引起的肺癌、胃癌等。
吃素也;
人是有各种功能的,其中就有一个排毒功能,这个排毒功能的强与弱与平时吃入的和呼吸吸入的毒素多与少有直接关系,比如,平时吃入的和呼吸吸入的毒素比较少,这个排毒功能就会比较弱,随着年纪的增高,这个排毒功能就有可能失去,一但这个排毒功能失去,体内的毒素排不出到体外,存留在体内,归到一处感染化脓,这就是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