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个回答
2018-01-1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二是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借助有利于小组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
二、把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时机与时间
1、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参与的欲望
合作并非每堂课都适宜,也不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合作学习之中。
(1)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为了扫清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四种不同的动作,通过具体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知识的探求。
(2)当思考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进行合作学习。
如上《统计》一课时,播放某路口机动车通过时的一段录像,让学生对不同种类车辆通过的情况进行统计。学生独立统计时,尽管很认真地进行观察与记录,但仍无法准确进行统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小组合作进行统计,这种想法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正是这样的一个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使学生自然地感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3)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合作学习。出现意见不统一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提出:0有没有倒数?部分学生说“0的倒数是0”,部分学生说“0没有倒数”,双方坚持已见、互不相让。我趁机说:“你能说明理由吗?请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有的从分数的意义说明:“0如果有倒数,写成 ,而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有的从倒数的意义说明:“找不到哪个数与相乘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4)解答“开放型”问题时进行合作。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时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2、给足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促进有效合作
合作交流的时间太短,会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设计合作这一环节时,一定要有预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合作技巧。
三、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促进有效交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交流,学生的不同见解才能汇集,才能融合为集体的智慧。那么老师如何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独立思考
我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并有效地引导每个学生进行合作前的独立思考。例如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当用课件出示圆形与正方形的一段路程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哪段路程长一些?能算出具体的路程吗?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2、学会倾听
我常告诉学生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当与自己意见发生冲突时要善于表达意见,并教给学生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如“我认为××同学回答得很好…”,“我觉得××同学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认为同学的意见是错的,我的看法是…”,“请问××同学…”等。在课堂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同时倾听与反应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3、学会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我常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例如,我在上《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当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桌上的物品,你们能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当时我上的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在这个环节中,我发觉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充分进行了讨论,场面热烈而不乱,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基本上都能想到绳测法与滚动法,达到了合作的效果,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4、学会表达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我在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会以自己的示范为主。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如何把一句话说完整;其次,再教他们怎样做到有条理。例如在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中,我就比较重视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我会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四、建立评价机制,延伸合作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学生间合作的效能,可采用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每接一个新的班级后,我会让学生选出代表自己小组的图标,画在教室墙上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一块地方。小组间合作得好,便在墙上的“合作愉快”栏目中加上一颗小星星,达到10颗小星星可得到一个奖杯,贴在黑板报的相应栏目中。这样的评价,可以燃起他们“奋发”的欲望,哪怕只是一个拇指的表示,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信心、带来动力。这样的评价犹如一个个台阶,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步伐,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稳步发展。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从数学课堂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教师在合作中既要当导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又要当演员积极参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再谈出自己的想法,使自己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懂得了在交往中要相互尊重、沟通包容、知识互补、成果分享等。这样,合作学习的优势就突现出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真正收到了实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走出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误区,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抓住恰当的合作交流的契机,用合适的评价机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这样就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发挥潜能、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乐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二是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借助有利于小组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
二、把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时机与时间
1、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参与的欲望
合作并非每堂课都适宜,也不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合作学习之中。
(1)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为了扫清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四种不同的动作,通过具体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知识的探求。
(2)当思考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进行合作学习。
如上《统计》一课时,播放某路口机动车通过时的一段录像,让学生对不同种类车辆通过的情况进行统计。学生独立统计时,尽管很认真地进行观察与记录,但仍无法准确进行统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小组合作进行统计,这种想法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正是这样的一个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使学生自然地感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3)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合作学习。出现意见不统一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提出:0有没有倒数?部分学生说“0的倒数是0”,部分学生说“0没有倒数”,双方坚持已见、互不相让。我趁机说:“你能说明理由吗?请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有的从分数的意义说明:“0如果有倒数,写成 ,而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有的从倒数的意义说明:“找不到哪个数与相乘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4)解答“开放型”问题时进行合作。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时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2、给足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促进有效合作
合作交流的时间太短,会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设计合作这一环节时,一定要有预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合作技巧。
三、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促进有效交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交流,学生的不同见解才能汇集,才能融合为集体的智慧。那么老师如何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独立思考
我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并有效地引导每个学生进行合作前的独立思考。例如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当用课件出示圆形与正方形的一段路程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哪段路程长一些?能算出具体的路程吗?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2、学会倾听
我常告诉学生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当与自己意见发生冲突时要善于表达意见,并教给学生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如“我认为××同学回答得很好…”,“我觉得××同学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认为同学的意见是错的,我的看法是…”,“请问××同学…”等。在课堂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同时倾听与反应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3、学会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我常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例如,我在上《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当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桌上的物品,你们能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当时我上的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在这个环节中,我发觉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充分进行了讨论,场面热烈而不乱,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基本上都能想到绳测法与滚动法,达到了合作的效果,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4、学会表达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我在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会以自己的示范为主。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如何把一句话说完整;其次,再教他们怎样做到有条理。例如在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中,我就比较重视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我会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四、建立评价机制,延伸合作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学生间合作的效能,可采用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每接一个新的班级后,我会让学生选出代表自己小组的图标,画在教室墙上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一块地方。小组间合作得好,便在墙上的“合作愉快”栏目中加上一颗小星星,达到10颗小星星可得到一个奖杯,贴在黑板报的相应栏目中。这样的评价,可以燃起他们“奋发”的欲望,哪怕只是一个拇指的表示,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信心、带来动力。这样的评价犹如一个个台阶,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步伐,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稳步发展。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从数学课堂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教师在合作中既要当导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又要当演员积极参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再谈出自己的想法,使自己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懂得了在交往中要相互尊重、沟通包容、知识互补、成果分享等。这样,合作学习的优势就突现出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真正收到了实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走出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误区,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抓住恰当的合作交流的契机,用合适的评价机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这样就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发挥潜能、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乐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