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评价型综合分析题如何作答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题型分析】
1、启示型分析题。针对某一问题论述启示,这类试题在12年与13年这两年都出现在国考申论(副省级)考卷中。题目中往往会有“启示”之类的关键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型,一种是复合式。单一型启示分析题中,题目会告诉启示分析的具体问题,要求应试者单一的分析启示。复合式启示分析题,首先总结相关的问题(经验),然后再分析启示。
2、评论型分析题。针对题目给定的某一现象、问题或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并得出自己结论。根据材料所给定的方向来把握问题的现象、原因以及本质等。提问方式中,就会出现有诸如“评论”、“评价”等之类的关键词。
3、阐释型分析题。对于题目给定“特定部分”进行引申分析。在进行“引申分析”时,即要揭示“特定部分”的表象信息,也要挖掘其深层意义。关键词主要有“看法”、“观点”、“理解”。
4、比较型分析题。对某些观点进行比较与分析,出题方式的重点在于考查考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题目关键词有“比较分析”等。需要明确把握题目给出观点内容的争议,然后再客观比较不同观点内容间的异同。
5、关系型分析题。主要是分析题目给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首先明确关系主体之间的内在逻辑,然后结合材料方向客观论述如何去协调关系主体。在题目的关键词中,主要是有“分析……关系”等。
【给定材料】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是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 . 92 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 . 2 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
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
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 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 %计,为11541 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 . 2
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 . 6 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 亿元,远远低于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 元,也仅需支出200
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应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材料提到的观点是不对的。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粮价上涨势必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从而给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压力。
此观点仅仅考虑到粮食价格与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关系。实际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最受益的是农资、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而包括种粮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却要承受相关支出的增加。这当然也会带来民政部门对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种片面孤立考虑粮食价格的思路,以损害一些人的利益来解决我国目前粮食面临的问题,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要靠支农惠农政策、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靠切实作好耕地保护工作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对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单纯依靠市场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缺位”,是孤立、片面的解决问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题型分析】
1、启示型分析题。针对某一问题论述启示,这类试题在12年与13年这两年都出现在国考申论(副省级)考卷中。题目中往往会有“启示”之类的关键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型,一种是复合式。单一型启示分析题中,题目会告诉启示分析的具体问题,要求应试者单一的分析启示。复合式启示分析题,首先总结相关的问题(经验),然后再分析启示。
2、评论型分析题。针对题目给定的某一现象、问题或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并得出自己结论。根据材料所给定的方向来把握问题的现象、原因以及本质等。提问方式中,就会出现有诸如“评论”、“评价”等之类的关键词。
3、阐释型分析题。对于题目给定“特定部分”进行引申分析。在进行“引申分析”时,即要揭示“特定部分”的表象信息,也要挖掘其深层意义。关键词主要有“看法”、“观点”、“理解”。
4、比较型分析题。对某些观点进行比较与分析,出题方式的重点在于考查考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题目关键词有“比较分析”等。需要明确把握题目给出观点内容的争议,然后再客观比较不同观点内容间的异同。
5、关系型分析题。主要是分析题目给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首先明确关系主体之间的内在逻辑,然后结合材料方向客观论述如何去协调关系主体。在题目的关键词中,主要是有“分析……关系”等。
【给定材料】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是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 . 92 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 . 2 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
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
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 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 %计,为11541 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 . 2
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 . 6 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 亿元,远远低于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 元,也仅需支出200
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应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材料提到的观点是不对的。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粮价上涨势必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从而给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压力。
此观点仅仅考虑到粮食价格与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关系。实际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最受益的是农资、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而包括种粮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却要承受相关支出的增加。这当然也会带来民政部门对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种片面孤立考虑粮食价格的思路,以损害一些人的利益来解决我国目前粮食面临的问题,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要靠支农惠农政策、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靠切实作好耕地保护工作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对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单纯依靠市场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缺位”,是孤立、片面的解决问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8-06-02
展开全部
“申论”简言之“申而论之”。从字面来理解,“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则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观点,并展开论述。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中必考的一门科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