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之岛》有哪些容易被错过的细节?
作为一个将《布达佩斯大饭店》前前后后看了五遍的人,不聊聊这部《犬之岛》简直不能原谅。然而,这一篇,或成最黑暗的《犬之岛》解读。
20年后的日本,狗的数量激增,犬类瘟疫肆虐,甚至传染了人类,小林市长下令将所有的狗遣送到一个处理垃圾的小岛,既“犬之岛”。狗在这里被放逐,被遗忘,小男孩阿塔里为了寻找他的狗驾驶着劫持来的小型飞机,来到了犬之岛。
接下来的故事显而易见,男孩和几只狗成为了朋友,并一路互帮互助踏上旅程,最终完成了成长和初衷。这样的大团圆结尾,真是美好。
但别忘了,这是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埋梗是他的强项,在他这,一部电影才没那么简单。
韦斯·安德森的形式主义
这部《犬之岛》的安德森风,依旧十分浓郁。
视听的完美结合,依旧是安德森不得不说的亮点。和风鼓点从开场便一直伴随着影片,加上完美对称的画面,真的是迷死人不偿命;配色还是那么出色,在日式的背景下,导演的鬼才之处更加得到了发挥,在日式的无厘头下,那些安德森式的冷幽默更显得恰到好处。
看来,日本比印度(《穿越大吉岭》)更适合他。
多处俯拍镜头也是他的标志,一袋爬满虫子的垃圾,男孩和狗前进时的广角,以及男孩被抓时的镜头,都是安德森作者性的表达。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本片也采用章节的结构来叙事,还会不时地插入“闪回”。看他的电影就像是在读一本趣味横生的小说,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惊喜会有多少。
可以看出,安德森不会在叙事上设置障碍,他力求的是流畅的表达。而他出其不意的地方,往往更有趣。一开始,影片用字幕明确地告诉观众,所有人物都说本土语言,犬类的叫声用翻译代替,新闻发言时将进行同声传译。如此一来,观众也体验了一把狗狗视角。
那么问题来了,片子在日本播出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对了,影片致敬黑泽明,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找片中有哪些这方面的“彩蛋”,绝对精彩。
完满结局下的人性弱点
这部电影的结局真的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美好吗,事实上,从充满能量和爱意的成长故事下,还是可以看到人性弱点的端倪。
那些细思恐极的细节,真的有很多。
首先是关于弱势群体。电影中,狗就是弱势群体,在小林市长的法令下,所有的犬类一律被送往垃圾岛,此后再无人问津。这当然是因为市民们通过了这道法令,但回想一下小林市长颁布法令时,从现场的狂热气氛和他压倒性的优势可见,小林政府是一个独裁政府。
科学家渡边,被毒杀。在他“最后的晚餐”里,被放入了黄色芥末的毒药,他在犹豫之后,舔了一下。且不说他可能早就知道自己即将到来的悲惨命运,单是在制作这顿晚餐的时候,观众就可以预见这个结局。一样样活物被放在案板上,直接杀死,身子被切片了,头上的眼珠还在一旁转来转去。难道说这一段的加入只是展现日本饮食文化?我想不尽然,这里的意味还有一层,既渡边教授就像这些海鲜一样任人宰割。这样的知识分子在独裁政府下的命运,简直是20世纪欧洲文人、科学家出走的写照。
电影的结尾,弱势群体(狗和小男孩)理所当然地反抗成功,而他们的方法是,以暴制暴。因此,接下来的弱势群体又将出现,我们可以预想一下,风水轮流转,这次该轮到猫(反对派)了。
人性中的盲目和从众心理成为了统治者专治和阴谋的温床。人类世界里的投票就不用说了,有趣的是,在狗的队伍中,最喜欢的事也是投票。然而这种“民主”也有它的缺陷,首领一直不愿参与投票,每次他都退至一旁。但事实表明,往往他的选择才是正确的。人的从众心理使得他们轻信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随声附和也就成为了平常事。
在故事的最后,点点一家被当作“神明”一样供奉,入驻了神社。在狗之前,有可以与之相媲美待遇的是猫。一个神倒下了,还有另一个神出现,而扶他们上去的永远是人类。这种盲目下,可以看到的是人类精神上的空洞与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