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真的软弱无能吗?
真实的李治其实是一名工于心计、大胆、心狠手辣、治国能力不错的一位皇帝。只是由于大唐差点葬送在他手里,所以他被史书抹黑了。他坑完亲哥哥又坑亲舅舅,并且在他统治下唐朝的疆域最大,人才辈出,试想一个昏庸无能、懦弱善良的人怎能做到?
精彩的夺嫡战。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为谋反被废,这时,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二子李泰,因为聪明能干而深得李世民的欢心,李世民有意立李泰为太子。但是李泰被巨大的优势冲昏了头,过于高调,加上李治的落井下石和长孙无忌力挺李治,最后李治取代李泰,被李世民立为太子。
李承乾被废后,他对李世民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李承乾的这番话,引起了李世民的警觉。而李治也在关键时刻不显山露水地摆了哥哥李泰一道,从而使李世民彻底打消立李泰为太子的念头。汉王李元昌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而李治和李元昌关系很好,于是李泰恐吓李治,希望以此逼李治退出太子的争夺。李治因此被吓得惶惶不可终日。李世民看出他神色不对就问他原因,李治据实禀告。李世民听了对李泰彻底死心,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李世民于是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历史的记载好像如此平淡无奇,李泰咄咄逼人,李治无欲无求最后反而被立为太子。但是拨开表面的迷雾,其实此事并不简单。长孙无忌在立太子的事情上坚定的站在李治这边,成为李治最后黑马胜出的关键。而在古代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如果站错队伍,后果很严重。远的例子有胡亥夺位后,逼死了不支持自己的蒙恬。近的像隋炀帝杨广夺位时遭到隋文帝的重臣高颎的反对,等到隋炀帝登基后就借机杀了高颎。
长孙无忌作为一名高明的政客,不可能无条件支持李治,他肯定会暗地里先和李治谈好条件,苟富贵,勿相忘。所以才有李世民要立李泰为太子而遭到长孙无忌强烈反对的一幕。而李治向李世民告状说李泰恐吓自己,这种事只有两个当事人知道,根本就无从考证,很难说这是否是李治得了高人指点,故意栽赃李泰,而指点李治的幕后高人很可能是长孙无忌。
他派名将李勣率军灭掉了高丽。高丽国力强大,连唐太宗亲征都铩羽而归。到了李治时期,大唐终于彻底灭掉了高丽。除了灭掉高丽这个百年强敌外,李治还派大将苏定方还灭掉了西突厥。唐朝版图在李治时达到了顶峰。李治在位时,唐朝国土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
李治知人善任,提拔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统治时期得到重用的著名文臣有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魏元忠等,武将则有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高侃、程务挺、黑齿常之等。李治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帝王,他为后来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皇帝不简单!
唐高宗是谁?他接了李世民的班,没有辜负贞观之治的锦绣河山;他和武则天同心协力,给开元盛世开了个好头。可他却少为人知,委委屈屈地蹲在历史的角落里。——看来,“名爸爸”的儿子,“名女人”的丈夫,实在是不好当!
在人们的印象中,唐高宗李治“软弱无能”。他在政治上少有建树,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对比下,高宗一朝黯淡无光;他性格软弱,以致大权旁落,直接导致“武周”取代“李唐”。但事实并非如此。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就是无源之水。唐高宗和武则天更不曾相互争权夺利,高宗的软弱,不过是无法接受女皇帝统治的史家们为了丑化武则天而捏造的假象。
拨开千年迷雾,还原历史本真! 号称盛大的唐代国土,在谁的时代最为辽阔?唐太宗梦寐以求的封禅大典,在谁的时代首先成功举办?答案是唐高宗李治。李治让贞观之治再上一个新台阶,给开元盛世打下更牢固的基础。然而,千年以来,人们只记得,他是英明圣主李世民的乖儿子,他是铁腕女皇武则天的弱丈夫。
皇帝向大臣夺权——唐高宗的强硬一面(上)
初出茅庐的皇帝李治,并没有享受到皇帝应有的待遇。皇帝的舅舅、托孤重臣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等人的重重包围,让皇帝半点儿展不开手脚。在李治登极后的第三年,长孙无忌利用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爱的案件大开杀戒,硬是“审出”了震惊朝野的谋反案,皇帝的哥哥和叔叔也被诬陷进来。皇帝请求赦免他们的死罪,却被大臣们一句冷冰冰的“不可以”挡了回去。长孙无忌的志得意满和高宗李治的落寞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终于酿出了灾祸。一场甥舅之战,拉开了大幕。
皇帝向大臣夺权——唐高宗的强硬一面(下)
李义府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僵局。这让皇帝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朝廷并不是长孙无忌势力的铁板一块,依靠皇帝的权力,完全可以动员出来一部分人跟自己走。这个认识至关重要,于是一批愿意拥护皇帝的官员出现了。他们是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当然还有李义府、王德俭等。这些官员,当然都不是宰相,属于朝廷中的非主流。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在此之前,皇帝差不多是孤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