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成因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讨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小兴安岭东南地区的早中生代二长花岗斑岩中发育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微细粒闪长质包体(MME型)和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同深成作用岩墙——中基性闪长(玢)岩、酸性脉岩等脉岩群。由此可知岩体具显著的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特征(包体、同深成作用岩墙成因详见本章第一节的三、七部分)。
在哈克图解(图3-23)上岩石的A12O3、TFeO、TiO2、MgO、Na2O与SiO2呈良好的负相关线性关系,而K2O为正相关关系,其他CaO、MnO、P2O5线性关系不明显。
岩石常量元素含量、比值等特征与Maniar(1999)花岗岩类构造环境对比,介于大陆碰撞花岗岩(CCG)、后造山花岗岩(POG)之间,但与POG更为相似(表3-14)。岩石在Na2O-K2O图(图3-24)中,大多数岩石落入A型花岗岩区。岩石在微量元素Sr-Yb图中大多数落入低Sr高Yb的南岭-浙闽型花岗岩区(图3-25),可能说明其形成与碰撞后崩塌-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底侵幔源岩浆作用有关(张旗等,2005、2009)。
图3-23 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岩石哈克图解
(图例同图3-21)
表3-14 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岩石化学参数特征表
岩石在微量元素Rb-(Y+Nb)和Nb-Y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图3-26)中均落入碰撞后花岗岩(POG)区。岩石在多阳离子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图3-26)中,大多数岩石落入造山晚期和同碰撞花岗岩的界线附近,反映了大陆碰撞结束、崩塌时的张性构造环境。在Maniarr的五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图3-27)中,投点大多落在大陆碰撞(CCG)和后造山花岗岩(POG)区,总体上表现出由大陆碰撞花岗岩向后造山花岗岩转变的构造环境特点(肖庆辉等,2002;莫宣学等,2002;邓晋福等,2004)。
综上所述,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成因可能与古亚洲洋构造域碰撞后伸展动力学机制下的构造松弛和拉张环境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底侵作用的识别,从壳幔相互作用的角度去解释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成因、地壳垂向增长、演化,以及伊春-延寿多金属成矿带的区域多金属成矿机理、找矿方向,提供了新的依据与思路(韩振哲等, 2008a、b、2009a、b、c、2010a、b)。
图3-24 岩石Na2O-K2O图
(图例同图3-21)
图3-25 岩石Sr-Yb图
图3-26 花岗岩岩石Nb-Y图、Rb-(Y +Nb)图及多阳离子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
(图例同图3-25)
WPG—板内花岗岩;VAG—火山弧花岗岩;ORG—洋脊花岗岩;Syn-COLG—同碰撞花岗岩;1—地幔分异的;2—板块碰撞前;3—碰撞后;4—造山晚期;5—非造山;6—同碰撞;7—造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