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为读者描述了四个什么图

 我来答
AlphaG
高粉答主

2019-09-02 · 专注教育,感受过程,发现美好
AlphaG
采纳数:19857 获赞数:10992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草原》分为三大段,一是写草原秀美的景色(草原风光图),二写草原迎客(草原迎客图),三是草原联欢(主客联欢图)。
如有疑问请留言,
草原为读者描述了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这四个场景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是文章的结句,也是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浓缩.因此,在教学开始,我便引导学生抓住总结句,理清脉络,感知中心;进而围绕总结句,理解中心;最后回归总结句,深化中心.使教学思路与作者思路相吻合,教学重点突出.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领略草原的美景
《草原》第一段写景,作者文笔清丽,感情真挚.要想使学生领略草原美景,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但这些句子较难理解,是学习文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我突出地抓住了写景的总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碧千里”易懂,但整句话连在一起,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就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茫茫”,什么是“并不茫茫”,并重点理解“而”这个转折连词的作用.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草原不仅仅是“一碧千里”,辽阔而碧绿的,而且景物清晰,没有空旷荒凉的感觉.
下面的三个句子具体写了草原美景.最难理解的是第三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这句话写了什么,再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比成中国画.(“渲染”、“勾勒”是绘画用语.预习时,学生已掌握)并重点理解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句子,如:“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景色怎样?“欲流”与“流入”是否矛盾?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而且感受到草原的美丽.
但这只是理解了单个的句子,学生的头脑中还不能形成整体画面.于是,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描绘,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草原美景的立体画面,把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同时,为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然后,我用“就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的感受油然而升”一句把两层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为草原美景所陶醉.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欣赏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这种境界之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取舍,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草原》第二部分,主要记叙了作者访问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文字浅显,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比较生疏,所以理解的重点也应放在这儿.(本课是最后一个单元的讲读课文,没有设重点训练项目,而是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前面的训练重点,所以这里确定复习抓人物特点,以加深理解.)
教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这四个场面时,我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重点读议“迎客”一段,通过对场面的分析,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起个领路的作用.下面三段由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交流自学所得,老师给以点拨.
四、引导学生理解两大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写景、叙事两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作者是第一次来到大草原.草原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要把这些记录下来告诉读者:是美丽的草原养育了淳朴热情的草原各族人民,也只有在新中国草原人民才这样欢畅,使大草原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一改旧日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凄凉萧索之状.今日,远道而来的汉族客人是来访问他们的,怎能不让他们欢欣鼓舞呢?
这两部分间的关系我是准备在总结全文之前揭示出来的,但预习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课上相机引导,使学生自己弄懂了两部分间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三课时是练习和课外阅读课.内容主要包括练习和课外阅读.练习内容围绕授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安排,使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在练习中得到巩固,形成能力,然后在课外阅读中去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围绕授课重点来安排,但所选的篇目不局限于一、二篇,而是尽量多地提供既反映课重点又各具特色的文章给学生.此时,老师的作用在于督促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篇文章,一旦选定就要认真地读完,并指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