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米诺多蒂菲读后感50字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正文内容:
郁郁葱葱的盛夏伴随着响亮的虫鸣声,就如我手边绿色封面的书本蒙上一层神秘的薄纱,让人隐约感受到了其中的盎然生机与活力,更让人想要探知。
以前的我不喜欢生活在角落里的“小人物”,且不说它们生活的环境阴暗潮湿,让人不喜,光是他们的外表都难以让人喜爱亲近,更无法将他们与可爱这一词语联系在一起。我不关心他们的生命,更不会在意他们的生活,我只希望他们越远越好。
但当我翻开《昆虫记》,以前的那些看法全部消失了。我在看一本书,可文字一入眼,却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里面的文字生动形象,虫子不再令人讨厌,反而变得可爱有趣,他们的生活方式特别让人向往,我竟想着去做一条丑陋的毛毛虫破茧而为一只美丽的蝴蝶,经历了巨大的艰辛,换来蜕变与绽放。我想那时的我一定万分激动和骄傲,就像是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成功。
当把一个渺小的生命不断放大,我眼前的便不再是可以踩在脚底的虫子,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和人一样的生命,会和人一样生活,能似人一般成长。生命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人也不能随意支配任何生物的生命,生命即使再讨厌都不可以,更何况这些原本认为的丑陋其实是异常可爱。
《昆虫记》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中收益颇丰。作者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令人敬佩,但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对一个生命应给予怎样尊重,生活在自然中,
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去认真的了解,去发现、欣赏它们的美丽,应该对每一个生命报以真切的尊重。看吧,那些我曾经最讨厌的虫子,其实也非常可爱呢!
故事里的昆虫父亲,他原可享受美好时光,原可与同伴门一起欢宴,原可与女邻居们调情玩耍,但他未这样,是埋头苦干,拼死拼活的为自家人留下一份户业。
装死,是他们求生的本能,我们为了探究它是怎麽死而复声的,曾经把他高的地方摔下来,一动不动,俨然已经死去。但是它这静止不动的姿势保持了50来分钟。
经过多次实验证明,我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黑不甲再危急的时刻,摇晃身体,战栗,拔腿就跑,压根不是计谋和狡诈伎俩。
大自然的环卫工,有许多昆虫看起来让人很不舒服的,但其实他们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尽管他们没有时间得到公平的对待。

扩展资料
《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法布尔(Fabre J.H.) 译者:胡茜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1823年12月21日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一户农家。幼年寄居在祖父母家时,乡间广阔的天地便使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家境贫寒,他14岁时自神学院退学,开始出外谋生,卖过柠檬,也当过铁路工人,艰难的生活从未磨灭他认识各种昆虫的热情。183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公费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开始教师生涯,教授自然科学史。
法布尔45岁时,因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遂辞去教职,以撰写科学读物收取版税维生。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同年他在南法塞西尼翁买下了一块地,命名为“荒石园”,开始专心观察、研究昆虫。
荒石园可以说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天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作品影响:
1907年《昆虫记》全十卷完成后,法布尔因此被世人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
1911年,法布尔因此书而被法国文学界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昆虫记》一版再版,先后曾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
《昆虫记》被选为中国人教版初一下学期学生必读课外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