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的下一句。
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4、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5、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6、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7、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8、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9、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10、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11、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
12、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下一句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出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这句话的意思是,情感往往是没有缘由的,你爱上了一个人就是爱上了,不知道什么原因,爱上了就会付出自己的一片深情,甚至可以达到愿意为之生死的地步,倘若做不到,只能说明非“情之所至”,没有爱到极致而已。
扩展资料
《牡丹亭》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因缘之分,便日思夜想。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才貌端研,由《诗经 关雎》章感怀伤春,从花园回来后昏沉中梦见一书生手持垂柳前来求爱,从此,他们经常梦中相会于牡丹亭。
杜丽娘思君而不得见,从此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请求将她葬在花园梅树下,嘱咐丫鬟将其画像置于太湖石底,其父在此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梅花观,在太湖石底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这就是他梦中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院,与柳梦梅再度幽会。后历经种种磨难,死而复生,终得旷世奇缘。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其他的所有作品。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
但是,这句话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
【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酣讥丰客莶九奉循斧末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牡丹亭》题序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昔者汝昌先生谓世间至情至爱者为“痴儿”。故宝玉为痴儿,弱水三千,仅取一瓢饮;黛玉为痴儿,于太虚幻境堕入凡尘,为还泪之誓,泪尽而亡。丽娘之痴,莫大于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惊梦》一折,二人初初相见,于梦中一见而钟情一往而情深。然则丽娘竟相思而殒。莫论世间痴情女子皆如是,奈何奈何。叹世间之良辰美景何其少,皆为奈何天,寂寞日,伤心时。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出自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记题词》,意思是:情在不知不觉中萌发,越来越深,本该有的恨意不知道去了哪里,一笑而过了,不再记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