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名篇之一,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这首词,比较恰切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实际和艺术风格的某些特色。但就词的内容看,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情调是低沉的,凄凉的。词中通过描写秋天景色的生活感受,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忧患的哀愁。虽然,作者写的是她个人的遭遇,但这遭遇是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现实土壤之中,因而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神面貌,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全词归结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若见其人的艺术魅力。表面看写得这样浅显,骨子里却是如此地深沉;感情的流露似乎淋漓尽致,但决不是一泻无余。而这,可说正是李清照的独到之处。
这首词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神面貌,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全词归结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若见其人的艺术魅力。表面看写得这样浅显,骨子里却是如此地深沉;感情的流露似乎淋漓尽致,但决不是一泻无余。而这,可说正是李清照的独到之处。
展开全部
此词为悲秋抒怀之作。靖康之难后,李清照随其夫赵明诚逃亡江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秋八月十八日赵明诚亡故。此词当于其夫亡后所作,系辞情凄切的悼亡词。全词纯用赋体,白描铺叙,首尾总起总收,中间以六组意象层层转进,烘染情景;发端七组叠字挥洒俊逸,用字奇横;尤以寻常俗语入词,似浅而深,自然本色,新俊传神。上片写秋晚雁过之际的伤心。“寻寻”三名连用七组叠字总写词人悲伤心境。“寻寻觅觅”,写国破家亡夫死已寡之后的精神失落,若有所亡,独身彷徨之情状。“冷冷清清”,则写时世、境况之凄清冷寂。“凄凄”句更细腻深微地描摹词人心情的悲苦凄戚。三层扒衍、层层深入地显现孤寂之苦况。“乍暖还寒”七名以暖寒、晚风、雁过三层意象,分述并展现词人的孤寂和悲凄。“乍暖”三名,言秋季气候寒暖不定,李清照以柔弱愁苦之躯不堪适应并承受寒冷季节的变化,因面感叹“最难将息”;“三杯”二名,言秋晚风急逼人,袭骨寒心,虽饮淡酒暖身驱寒,也难抗御,更给人以雪上加霜之感。“雁过”三名借秋雁南飞意象托物生情,雁逢秋而南下,李清照亦北人而南来,故称雁为旧识。词人始至南方时,明诚尚在;而此刻见雁过,时诚已故。此乃“雁过”依旧,而观者人非,角发了家破夫亡的独处凄凉之感,靖康之难(1126)时已入冬,故今“雁过”秋冬降临,必然引发故国沦亡之悲。“正伤心”,人雁双挽,词人运有移情手法,写出旧识之雁自中原故地而来,雁鸣传来一片“伤心”之际的愁苦“满心”六句以黄花、守窗、细雨三层意象,分述并展现词人孤愁和憔悴。“满地”二句借共花憔悴瘦损,不堪摘折,映衬并隐喻词人青春消逝,身心交瘁而情志如黄花芳洁。“守著”二句为词人自我描一独自守窗,枯坐黄昏之小景,显现词
人之形单影只,茕独凄惶之状。“梧桐”则自听觉措摹梧桐细雨,点点滴滴的黄昏雨景,传达出词人如嗟似泣之心声和涕泪如雨之悲泣。最后“者次第‘二句以撇弃方式总括出此情此景之凄怆、伤心,远非一个“愁”字可以了结,强调出词人悲愁之深切与凄楚。
人之形单影只,茕独凄惶之状。“梧桐”则自听觉措摹梧桐细雨,点点滴滴的黄昏雨景,传达出词人如嗟似泣之心声和涕泪如雨之悲泣。最后“者次第‘二句以撇弃方式总括出此情此景之凄怆、伤心,远非一个“愁”字可以了结,强调出词人悲愁之深切与凄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凉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