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的覆灭,李鸿章有责任否?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为创建北洋海军而呕心沥血费尽心机的李鸿章不失为北洋海军的缔造者;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本职要任,更是使李鸿章理所当然地成为北洋海军的直接统帅,享有全权节制北洋海军的大权。
李鸿章和北洋舰队的覆灭
然而,十分不幸的是,在一个世纪前即1894年拉开战幕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初受挫于丰岛,继则受创于黄海,最终竟落得一个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在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历史著作中,李鸿章都被写成是由于他严令北洋海军“避战保船”、株守威海卫军港而直接造成了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结局。
但是,历史事实并不象历史读物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化和绝对化。在北洋海军覆灭的问题上,李鸿章蒙受了一些不白之冤和严重失实的指责。
在过去,相当多的史书指责李鸿章严令北洋海军“避战保船”株守军港,其依据主要源于姚锡光的《东方兵事纪略》一书。姚氏早年曾是李鸿章门下的僚客文人,后因不得李鸿章的赏识而转投至山东巡抚李秉衡帐下;而李秉衡恰恰是李鸿章对立派系之成员。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姚锡光在山东巡抚衙门内做文案工作。当时李鸿章在天津使用有线电报直接指挥驻泊威海卫或旅顺口军港的北洋海军,其指挥之内容详情,连山东巡抚李秉衡也不可能知道,姚锡光就更不可能知道了。甲午战争刚一结束,并不了解战争指挥机密情况的姚锡光,就迫不及待地编写出记述这场战争的《东方兵事纪略》一书,在民间刊行。由于李鸿章因政治原因在甲午战争后期受到清朝政府的处分,所以这部记述甲午战争的民间私人著作中对李鸿章的诸多失实之笔墨,并没能受到知情者们的指正,反而是不断流传开来。
其实,在研究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作战指导问题上,仅仅依据《东方兵事纪略》这类非官方的民间著述,是大欠稳妥的。我们更应该依据官方档案,特别是当时作战指挥系统的往来电报稿;因为这些电报稿是当时各级指挥机关对战局和作战进行指挥处置的第一手材料,或正确,或错误,或介乎二者之间,都是真实可信的原始记录,其史料价值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一旦仔细查考李鸿章与北洋海军之间的往来电报稿,我们从没有发现任何一封电报是他严令北洋海军“避战保船”株守军港。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手操办起来的一支舰队,他是深知这支舰队是中国与日本作战中的重要战略力量,所以他在甲午战争初期曾电令北洋海军提督(司令官)丁汝昌,要他注意保存战舰以牵制日军。这是一种“保船制敌”的方略,与“避战保船”株守军港,是完全不同、也决不能混为一谈的两个概念。
在甲午战争的过程中,李鸿章尤其坚决反对北洋海军株守军港。例如,1894年11月上旬,旅顺口军港告急,而北洋海军龟缩于威海卫军港;李鸿章发电报斥责丁汝昌:“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再如,在1894年12月下旬,李鸿章致电丁汝昌:“日兵轮一在龙须岛,有小火轮欲渡兵上岸。······应速带现有师船赴龙须岛、成山一带巡探,如日船少,即设法驱逐,否则,听其由后路包抄,则威危,而兵船无驻足之地,弟获罪更重矣”。又比如,在1895年1月下旬,李鸿章连续多次电令无所作为的丁汝昌:“我海舰虽少,而铁甲坚利,则为彼所无,与其坐守待敌,莫若乘间出击,断其归路”;“此时救急利胜,舍断其接济、助台(指海岸炮台)夹击,更无别法,决无株守待攻之理!”此外,作为国家最高当局的朝廷也多次下达了同样意图的作战命令。但十分遗憾的是,李鸿章和朝廷的意图明确的作战命令,并没有被丁汝昌坚决执行;而最终北洋海军还是落得一个株守军港以致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当然,从客观上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简单化地认定李鸿章对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结局就没有任何责任要承担。
北洋海军的覆灭和由此而导致的甲午战争的全面失败,从军事上讲,首先应归结于清朝政府和李鸿章等决策者们缺乏明确的近代“海权”的观念,在战争中缺乏对海军作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表现在不具备以舰队决战的方式,与敌方争夺作战海区的制海权,而是仅仅希望北洋海军作有限的非积极的防御行动。这就使得作为“海洋上的野战军”的北洋舰队,在战争过程中始终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局面之中,其应有的海上机动攻击力被大打折扣,最终步入了全军覆灭的失败结局。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与当时清朝封建专制统治集团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程度这一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懂得如何很好地使用海军以保海权,才使北洋海军最终走向覆灭。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北洋海军的缔造者和直接统帅,李鸿章在无意识之中,就将这支他所钟爱的舰队送上了穷途末路。这不能不说是那个封建时代的历史悲剧,当然也是李鸿章个人的一个悲剧。
李鸿章和北洋舰队的覆灭
然而,十分不幸的是,在一个世纪前即1894年拉开战幕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初受挫于丰岛,继则受创于黄海,最终竟落得一个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在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历史著作中,李鸿章都被写成是由于他严令北洋海军“避战保船”、株守威海卫军港而直接造成了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结局。
但是,历史事实并不象历史读物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化和绝对化。在北洋海军覆灭的问题上,李鸿章蒙受了一些不白之冤和严重失实的指责。
在过去,相当多的史书指责李鸿章严令北洋海军“避战保船”株守军港,其依据主要源于姚锡光的《东方兵事纪略》一书。姚氏早年曾是李鸿章门下的僚客文人,后因不得李鸿章的赏识而转投至山东巡抚李秉衡帐下;而李秉衡恰恰是李鸿章对立派系之成员。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姚锡光在山东巡抚衙门内做文案工作。当时李鸿章在天津使用有线电报直接指挥驻泊威海卫或旅顺口军港的北洋海军,其指挥之内容详情,连山东巡抚李秉衡也不可能知道,姚锡光就更不可能知道了。甲午战争刚一结束,并不了解战争指挥机密情况的姚锡光,就迫不及待地编写出记述这场战争的《东方兵事纪略》一书,在民间刊行。由于李鸿章因政治原因在甲午战争后期受到清朝政府的处分,所以这部记述甲午战争的民间私人著作中对李鸿章的诸多失实之笔墨,并没能受到知情者们的指正,反而是不断流传开来。
其实,在研究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作战指导问题上,仅仅依据《东方兵事纪略》这类非官方的民间著述,是大欠稳妥的。我们更应该依据官方档案,特别是当时作战指挥系统的往来电报稿;因为这些电报稿是当时各级指挥机关对战局和作战进行指挥处置的第一手材料,或正确,或错误,或介乎二者之间,都是真实可信的原始记录,其史料价值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一旦仔细查考李鸿章与北洋海军之间的往来电报稿,我们从没有发现任何一封电报是他严令北洋海军“避战保船”株守军港。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手操办起来的一支舰队,他是深知这支舰队是中国与日本作战中的重要战略力量,所以他在甲午战争初期曾电令北洋海军提督(司令官)丁汝昌,要他注意保存战舰以牵制日军。这是一种“保船制敌”的方略,与“避战保船”株守军港,是完全不同、也决不能混为一谈的两个概念。
在甲午战争的过程中,李鸿章尤其坚决反对北洋海军株守军港。例如,1894年11月上旬,旅顺口军港告急,而北洋海军龟缩于威海卫军港;李鸿章发电报斥责丁汝昌:“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再如,在1894年12月下旬,李鸿章致电丁汝昌:“日兵轮一在龙须岛,有小火轮欲渡兵上岸。······应速带现有师船赴龙须岛、成山一带巡探,如日船少,即设法驱逐,否则,听其由后路包抄,则威危,而兵船无驻足之地,弟获罪更重矣”。又比如,在1895年1月下旬,李鸿章连续多次电令无所作为的丁汝昌:“我海舰虽少,而铁甲坚利,则为彼所无,与其坐守待敌,莫若乘间出击,断其归路”;“此时救急利胜,舍断其接济、助台(指海岸炮台)夹击,更无别法,决无株守待攻之理!”此外,作为国家最高当局的朝廷也多次下达了同样意图的作战命令。但十分遗憾的是,李鸿章和朝廷的意图明确的作战命令,并没有被丁汝昌坚决执行;而最终北洋海军还是落得一个株守军港以致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当然,从客观上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简单化地认定李鸿章对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结局就没有任何责任要承担。
北洋海军的覆灭和由此而导致的甲午战争的全面失败,从军事上讲,首先应归结于清朝政府和李鸿章等决策者们缺乏明确的近代“海权”的观念,在战争中缺乏对海军作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表现在不具备以舰队决战的方式,与敌方争夺作战海区的制海权,而是仅仅希望北洋海军作有限的非积极的防御行动。这就使得作为“海洋上的野战军”的北洋舰队,在战争过程中始终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局面之中,其应有的海上机动攻击力被大打折扣,最终步入了全军覆灭的失败结局。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与当时清朝封建专制统治集团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程度这一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懂得如何很好地使用海军以保海权,才使北洋海军最终走向覆灭。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北洋海军的缔造者和直接统帅,李鸿章在无意识之中,就将这支他所钟爱的舰队送上了穷途末路。这不能不说是那个封建时代的历史悲剧,当然也是李鸿章个人的一个悲剧。
展开全部
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北洋舰队8艘主力舰,在黄海之战中也只是损失了2艘而已。定远、镇远只是一般的轻伤。可是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退入威海港自保,日军进攻旅顺时北洋舰队甚至没有去支援,连家都不要了,后勤基地就这样没了。镇远在进入威海港时不幸触礁,导致船底破开了一个洞,此时后勤基地旅顺已经被日军攻占,只能用木板修补了,镇远失去了自航能力,导致北洋舰队的实力大打折扣。由于他没有考虑到敌军从陆地攻占炮台从而形成三角夹击之势,导致北洋舰队只在军港内挨打。定远号由于被日本鱼雷艇偷袭,为了避免沉没,只能搁浅。靖远也由于被创搁浅,来远、平远、济远亦被重创。北洋舰队失去了反击的能力,只能投降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只能说李鸿章有战略上的责任,而战斗上的责任就是当时指挥北洋海军作战的将领,其中就包括丁汝昌。但战略上的责任,不仅仅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是当时整个统治阶级的,是当时整个大清国的。体制掣肘,军纪涣散,是北洋海军战败的主要原因。这是李鸿章仅凭一个人的努力远远所不能解决的。若要想知详情,可再联系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