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举后发疯的范进最后当了多大的官职?
根据书中所写,范进是个一心致力于科举的读书人。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地位卑微,受人歧视,穷得揭不开锅时,邻居没有一个愿意周济他的,就连他的岳父都肆意辱骂他。范进将青春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却屡试不中,50多岁仍是一介童生。范进近乎绝望,眼看科考无门,却意外得到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欢喜之余,差点疯掉。
在中举入仕之前,吴敬梓为我们深入刻画了世人眼中的范进形象。一是热衷功名。被人奚落,忍饥挨饿也要去应考。二是懦弱猥琐。范进对岳丈的“教诲”,唯唯连声,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三是迂腐无能。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家里穷得没粮下灶时,范进手足无措,出去买卖鸡半天也没有卖出去。
由以上分析,很多人想当然认为范进是一个比较单纯而又迂腐的读书人,其实是不恰当的。范进这个人也是比较复杂的。
范进中举后,命运发生戏剧性改变,他骨子里虚伪奸诈的性格逐步暴露出来。范进中举,张乡绅前去拜访,两人相互客套,范进彬彬有礼,虚与委蛇,表现出他世故的一面。
当然,世故是混官场最基本的技能。关于这一点,范进几乎无师自通。不过,这还不算什么,范进中举入仕后,直接走向了他最初人生中的反面,这才是最要命的。
范进中举后,许多人来奉承他。人们送来了田产、店房,甚至投身做奴仆、丫鬟的,范进都一一接受。范进已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接收这点“馈赠”,在世人看来并不算是什么。不过,此事开始,范进的灵魂一步步开始被侵蚀。
据书中所写,范进为母丁忧三年后,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又钦点山东学道,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
范进位居高位后,吴敬梓并没有特别交代。不过,分析范进性格特点,范进定不会大奸大恶,只不过会在官场中随波逐流罢了。
范进人生履历以及其背后的科举制度成为小说家批判的对象,类似范进的一类人无疑是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不过,很多人在非议范进性格的同时,也对他不断上进的精神大加赞赏。范进中举之后,屡屡上进,现代人更是将其尊为“考神”。对于范进而言,这不知道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幸运。
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有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名叫《儒林外史》。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部小说,很多人在中学时代都学过一篇名叫《范进中举》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出自《儒林外史》。范进原本是一位屡试不第的读书人,在科举道路上奋斗多年始终没能考上举人,最终在54岁的时候才如愿考上举人。范进考中举人时近乎疯狂的表现给读者们留下了的很深刻的印象,至于说范进中举后当上了什么官,这点估计很多人并不了解。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能考上进士的毕竟只是少部分人。所以,一个读书人如果能考到举人,就已经算很不错的了。考取举人功名后,能够享受朝廷给予的各种优待政策,普通人见了举人都要称呼老爷。考中举人后就具备了入仕的资格,不过从举人直接入仕的机会也不多,举人只是官员的候补人选,只有当进士不够用的时候,举人才能递补上去。范进中举后并没有直接当官,而是在三年后才考中了进士,然后获得了官职。按照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规定,学子们在考取举人后的第二年春天就可以参加会试,会试就是考进士的考试。但是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时候,他的母亲因为过于兴奋而去世,范进因此在家丁忧三年。三年丁忧期满后,范进参加了会试并且考上了进士。
在考中进士后,范进最终被朝廷任命为山东省的学政。清朝时期每个省都有一名学政,学政主要负责一个省的教育和考试相关的事项,大概相当现代的教育厅长兼文化厅长。学政虽然是在每个省任职的官员,但它和一般的地方官有本质的区别。首先,学政的硬件要求必须是两榜进士,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考取进士的人,是没有资格出任学战的。这点倒也好理解,毕竟学政是负责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官员,本身肯定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和学识。其次,学政并没有固定的品秩,它不像总督,巡抚或者布政使等地方官拥有固定的品秩。学政是朝廷从各部院或者翰林院等处挑选出来指派到地方任职的。学政到地方任职后,它的品秩仍然保留原先在京城时的品秩,所以学政并没有固定的品秩。
不过,虽然学政没有固定的品秩,但他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不小。学政是朝廷是皇帝亲自任命到地方任职的官员,很有钦差的感觉,这层背景比起一般的地方官要特殊许多。甚至连地方上的总督,巡抚这类封疆大吏都要给学政面子。所以学政往往被认为是一个省里面的第四把手,仅次于总督,巡抚和提督,而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上。尤其是学政任满回京后一般前途都比较好,所以学政在清朝时期可以算是比较高的官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