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理学家杨振宁有多伟大,有怎样的贡献?
杨振宁先生身上有太多标签,但很多普通人认识他却是在2004年,也就是他82岁时和28岁的翁帆正式成为夫妻关系时。而这段忘年恋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祝福,尽管他们这么些年并没有追求世俗眼中的豪华生活,但一夫一妻、明媒正娶依然没能让两位有自由选择权利的自然人躲过一些喷子的口诛笔伐。毫不夸张的说,老夫少妻成为了杨振宁先生继“国籍变更”这件事之后引发的最大争议,那么,杨振宁先生到底对中国有什么贡献?而科学本身又是否有国界之别?
杨振宁先生现在是哪国人?
众所周知,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而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则是在他放弃美国国籍之后获得,准确来说,杨振宁先生在2015年的时候正式再次成为中国公民,并于2019年9月21日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然而,不明真相的一些人却将这位老人的归国之心视为只为安度晚年,关于为什么会数次变更国籍,其实杨振宁先生本人早以说明。
杨振宁早在自己的书中提过,他的父亲直到去世都没有原谅自己在1964年的时候加入美国国籍,而这个决定对于他本人来说也十分痛苦,正如他之后放弃美国国籍也同样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杨振宁先生对美国这个给自己提供很多研究机会的国家充满感激,自己在那里生活多年结交的朋友们也并不赞成他的选择,其实大家完全不用质疑如果杨振宁老先生继续留在美国同样可以安度晚年。杨振宁先生曾直言,尽管自己多年来一直为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努力,也成为了当时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籍知名学者。事实上,从2003年年底开始,杨振宁先生就已经回国定居,并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了姚期智(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的唯一华裔计算机科学家获得者),但是,他终究还是因为自己身体里流淌的是父亲和中华文化的血液,从而最终选择了回到祖国怀抱。
杨振宁先生对中国至少有以下几个重大贡献:
要说到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重要贡献,我认为至少涵盖了科学研究、中外友谊、国内支教和无偿捐赠几个方面。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让杨振宁先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当年他的获奖致辞内容时表示自己既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同时也以自己的中国传统为骄傲。早在1971年的时候,杨振宁先生就公开在听证会上作证,从地理、历史等多个角度来讲诉为什么钓鱼岛就是中国的领土。
在杨振宁先生加入美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后,陆续在美国的多个城市进行演讲,目的只是为了让他所生活的国度对中国有更正确的认识,正是这位美籍知名学者的行为让更多美籍华人学者再次回到祖国探访。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尤为复杂的年代,杨振宁先生的一系列举措都让不少外国人开始以更友好的态度和我们亲近。
杨振宁先生不只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名专业称职的老师,在1970年的时候就开始赴港讲学,并于1975年提出我国应该加强科普工作,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也是因为杨振宁先生等人的倡导。在1981年的时候,杨振宁先生就设立专门的奖学金来支持中国学者,并于1983年创立了专门资助高等学术研究的非牟利性基金会。
科学本身又是否有国界之别?
事实上,不管是科学家,还是科学本身,其实都有国界之别,正如杨振宁先生会放弃美籍再次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公民。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科学发展是根本,尤其是地球环境变差、不少现有资源日趋稀缺之后,毕竟寻找第二个地球有可能还要至少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尽管生活在当代的人们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但人类要长此以往的繁衍生息下去,却并不是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就可以。简单点说,人类想要不像其他在地球上灭绝的动物一样走向灭亡,唯一的办法只有自己有技术创造一个栖息基地,或者在地球之外的世界找到另一个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正因为这是一项充满困难的挑战,所以才需要历代科学家们共同努力。试想一想,任何一项科研成果,最先可以享受到的人无一不是其所在国度的人们,为什么国家要花重金培养科研人才,其实就是“计深远”的真实体现。
很多国内的朋友认识杨振宁的名字,可能就是因为他和李政道先生获得了首个华人诺贝尔奖。多年来中国还是一直在当观众,看着其他国家的杰出人物来领诺贝尔奖。这个零的突破对中国来说也算是来之不易。
虽说宇称不守恒为杨振宁赢得了物理学的诺贝尔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成就,杨先生最大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是现代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其实,杨-米尔斯理论是一个背景更加宏大的故事。宇称不守恒虽然也影响了物理学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把它单独拎出来还是马马虎虎能讲清楚的,而杨-米尔斯理论就不一样了,想要把它搞清楚,我们得把视角上升到整个物理学发展的高度上来,因为这是一个跟物理学主线密切相关的故事。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有跟物体运动相关的,有跟声音、光、热相关的,有跟闪电、磁铁相关的,也有跟放射性相关的等等。物理学家们就去研究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然后他们得到了一堆关于运动啊,声学、光学、热学之类的定律。
这些所谓的定律实在是太多了,于是物理学家们就想用一种大统一的理论去统合全部。试想一下,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大胆,也让人振奋?
物理学家的统一之路,也是这样浩浩荡荡地开始的。
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力,麦克斯韦统一了电、磁、光。到了19世纪,随着人们对微观世界研究的深入,许多在宏观上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在微观层面上却很好的统一了起来。比如我们熟悉的支持力、弹力、摩擦力之类的东西,在宏观上它们确实是不同的东西,但是到了微观一看:这些杂七杂八的力全都是分子间作用力造成的,而分子间作用力本质上就是电磁力。并且,这些分子、原子运动的快慢,在宏观层面上居然体现为温度,然后热现象就变成了一种力学现象。
于是,到了19世纪末,人类所有已知现象背后的力就都归结为引力和电磁力,其中引力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述,电磁力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但尴尬的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牛顿力学这套框架居然是矛盾的,那么到底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有问题还是牛顿力学的这套框架有问题呢?
爱因斯坦说麦克斯韦方程组没毛病,牛顿的框架有问题。于是爱因斯坦升级了一下牛顿的这套框架,在新框架下继续跟麦克斯韦方程组愉快的玩耍,这套升级后的新框架就叫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驯服了引力,用狭义相对论安置好了电磁力之后,接下来的路就很明显了:统一引力和电磁力,就像当年麦克斯韦统一电、磁、光那样,毕竟用一套理论解释所以的物理现象是物理学家们的终极梦想。但是,爱因斯坦穷尽他的后半生都没能统一引力和电磁力。不仅如此,随着实验仪器的进步,人们撬开了原子核,在原子核内部又发现了两种新的力:强力和弱力。
所以,我们现在的局面变成了有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其中,引力用广义相对论描述,电磁力用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化之后用量子电动力学QED)描述,强力和弱力都还不知道怎么描述,统一就更别谈了。
然后,杨-米尔斯理论登场了:现在强力就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弱力和电磁力现在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统一,统一之后的电弱力也是用杨-尔斯理论描述的。也就是说,在四种基本力里,除了引力,其它三种力都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所以你说杨-米尔斯理论有多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杨-米尔斯理论是一套非常基础的理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模型,但是理论本身并不会告诉你强力和电弱力具体该怎样怎样。盖尔曼他们把杨-米尔斯理论用在强力身上,结合强力各种具体的情况,最后得到的量子色动力学(QCD)才是完整描述强力的理论。格拉肖、温伯格和萨拉姆等人用来统一弱力和电磁力的弱电统一理论跟杨-米尔斯理论之间也是这种关系。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我们后面再说,这里先了解这些。
以上就是一部极简的物理学统一史,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对杨-米尔斯理论有个比较清晰的定位。统一是物理学的主线,是无数物理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杨-米尔斯能在这条主线里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物理学的统一史里,有一个人的工作至关重要,这个重要倒不是说他提出了多重要的理论(虽然他的理论也极其重要),而是他颠倒了物理学的研究方式。以他为分水岭,物理学家探索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正是这种改变,让20世纪的物理学家们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比之前复杂得多得多的物理世界,让他们能够大胆的预言各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这种思想也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先生反过来又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最后产生了精妙绝伦的杨-米尔斯理论。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