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孩子在学龄阶段,最需要的是被好好照顾,就是满足生理需求与安全感。生理需求通俗的说就是吃喝拉撒,这是大多数家庭都可以满足的条件,但对于满足孩子安全感这件事上,却少有家庭可以做到。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许多人的准则,而不是互相交流,变相体罚是大多数孩子没有达成父母要求所必须遭受的,久而久之,家庭在孩子的心中就不是安全感的存在,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通过伤害他人获得满足感,并且会轻视家庭关系。
第二,我们的孩子是否过于脆弱?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不能经受一点风吹雨打。就像是日本的“宽松世代”所教育出的孩子一样,缺乏抗压与拼搏的能力,我们的孩子从小在家庭的过分保护下成长,从小就没有体验过挫折,也没有体验过被拒绝,只要孩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力满足。过分的溺爱与过分的照顾,使得孩子们越发的脆弱,而这也就造成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将逃避作为首选而不是去努力解决,以致他们离家出走。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父母一定要正确看待孩子,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而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接纳孩子们那些在父母自己看来幼稚的负面情绪,学会如何正确的与孩子进行交流,不单单是浮于表面的“今天开心吗?”、“喜欢吃什么?”这些问题,更要知晓他们当下心中的困惑。
其次,更要通过适当交流,了解孩子们在学习与生活中现在面对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让他们学会思考,进而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心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如若父母都是善于逃避的人,那么何谈教育好孩子呢?教育不是打骂。孩子回家后,要谈心,告诉孩子家人是爱他的,告诉他他没在家时家人的焦急,告诉他如果他因此发生意外家人会痛苦的情形,相信孩子会因爱而心生愧疚。
有人说,孩子离家出走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有人说,孩子离家出走是道德的丧失,也有人说,孩子离家出走是对亲人最大的伤害,那么我想说,孩子理解出走的背后原因你是否探究过。
离家出走的孩子最让家长头疼,离家出走的孩子多数比较倔强,还比较喜欢沉默,遇到不顺心意的事就出走,把出走当成了家常便饭,家长要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1.冷静考虑:
孩子离家出走,家长要冷静,心里有所准备,自己的孩子脾气性格,毕竟自己还是毕竟了解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孩子离家出走,家长要看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特点的孩子出走的时间,方式,地点,在外时间,对家长的期盼都是不一样的。
2.不要责骂:
孩子自己回来不要责骂,要告诉他家长很担心,外面不如家好吧,以后不要这样做,是不对的。
3.搁置一段时间再教育:
家长先向孩子承认不对的地方,孩子听后会耐心听你讲道理的。
4.最好报警:
孩子离家出走,家长联系不上,通过同学朋友亲戚也联系不上或不知道情况,家长要及时报警,孩子有可能和社会上不三不四人混在一起,或者出去一块儿离家出走,或者单独回见网友等。
5.消除出走因素:
离家出走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学习差,厌学,逃学;是受人欺负,是家长管制太严,离异因素等都是孩子出走常见的原因,家长一定要消除孩子心中的不满情绪,要真心的关爱孩子,孩子就不会离家出走了。
6.了解孩子出走心理:
离家出走的孩子一般抗挫折能力较差,受不得半点委屈,因此有离家出走苗头的孩子要从小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若孩子有离家出走这一不正常的行为,那家庭及父母应该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国,许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忽略孩子的感受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为孩子安排了各种培训,以便达到自己的期愿;孩子从小就没有自己的空间,只能在忙碌压抑中度过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间太久,他们会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寻找一个释放压抑在心中的苦闷烦恼的方法,离家出走这一偏激的行为就因此出现了。除此之外,父母的关系是否和睦也会影响到孩子。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依旧是成绩占主要,因为所谓的升学率,成绩不好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歧视。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老师或者同学的不重视等会让部分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抵制学习甚至是做出离家出走的选择。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每个人接收到的事物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如暴力等会通过电视、电影等途径让青少年了解,容易让他们追崇、效仿出现问题;网络的快速发展让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的渠道增多,一些不法之徒教唆孩子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让孩子离家出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四、自身因素的影响
孩子处于青春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在这个特殊时期,孩子会因为身心发展不平衡而反叛;内心脆弱敏感,想要得到关注,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又因为各种压力导致心中的抑郁越来越重;当这种不好的情绪达到顶峰时,选择用离家出走来释放。
以上就是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在此建议父母要对孩子多一些尊重和关注,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要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