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马谡还是诸葛亮,谁才是丢失街亭的罪魁祸首?
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夺取了战略要地汉中,又成功地攻取了上庸三郡。至此,刘备可谓是横跨了荆益两州以及汉中之地,而且还拜了汉中王,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达到了空前的鼎盛之势,也进入了蜀汉政权的巅峰时期。
在东线战场,关羽率领荆州驻军北伐樊城,主动挑起了“襄樊之战”。结果,被江东孙权以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彻底切断了关羽的退路,导致了襄樊之战的惨败,导致了关羽的殒命。
刘备借机发起了夷陵之战,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去讨伐东吴。可惜!被东吴的陆逊杀得铩羽而归,刘备本人也死在了白帝城。
至此,蜀汉不仅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丢失了荆州重地,失去了东部战区这个既可以扼制孙权,又可以北伐曹操的基地。同时,使得当年“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完全落空,也使蜀汉政权彻底沦为三足鼎立中最弱小的一方。
直到228年,通过长期的韬光养晦,诸葛亮才认为蜀汉终于有实力出战,与曹魏一战,于是上表刘禅北伐。第一次兵出祁山,蜀军迅速攻取了天水、安定和南安三郡,取得了北伐的开门红。
然而,还没等蜀汉庆祝胜利呢,战场形式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恶化。这种恶化,皆源自于咽喉要地街亭的丢失。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历史上,几乎都将街亭丢失的责任归咎于马谡。那么,丢失街亭真的是全怪罪于马谡吗?
不可否认,在诸葛亮的长期治理下,蜀汉国内的人口数量和军队规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此时的蜀汉仅有益州和汉中之地,实力根本无法与曹魏政权相提并论。
诸葛亮率领十万蜀军北伐,首先要留足正面主战场的兵力,而且还要分出一部分军队,由赵云和邓芝率领前往箕谷。所以,能够分给马谡的兵力,实在是少到不能再少的程度,满打满算也不足一万左右。
而曹魏此次迎战,发兵四十万,虽然不会全部投入到街亭的战役上,但由张郃亲自率领的精锐就不下五万人。
张郃就不用介绍了吧,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可是曹魏的一代名将,而且极其善于用兵,经验丰富;而马谡,虽然长于奏对,熟读兵书,但却是第一次带兵出战。在1:5的兵力对比下,如果马谡还能取胜,那才叫不合理呢。毕竟,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还是为数不多的。
而诸葛亮在战前也充分考虑到了这点,所以对于马谡简直是千叮咛万嘱咐,再三再四要求“山下扎营”。而马谡领命以后来到街亭,通过勘察地形后,私自认为山下扎营弊病太多,很可能会被张郃的骑兵瞬间秒杀。因此,决心不再墨守成规的马谡,临时决定更改诸葛亮的战前部署,改为山顶扎营。
马谡精读兵书,不会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当年,项羽不就是依靠破釜沉舟的计策,才实现战场的逆转。估计,马谡也希望借此来激励蜀军,就像项羽一样在绝境中调动士兵的潜能,打赢一场漂亮的以少胜多战役,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
客观的讲,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军事将领有权力根据战场形式做出调整。只不过,马谡百密一疏了,他忽略了最重要的水源问题,成为一个致命的漏洞和败笔。
综上所述,文史不假个人认为马谡失守街亭的确有过,但却并非战之罪。即便是,也没有到了阵前处斩的地步,“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背后有着太多的隐情。
刘备死前,将诸葛亮和李严确立为顾命大臣,相互制衡以共同辅保刘禅。诸葛亮对于李严这个副手,从来就看不上眼,必欲除之而后快。
最终,他将李严原本就不多的一点儿权力也全部架空,完全独掌了蜀汉的政权。而继续严,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被贬为了庶人,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掌握政权后的诸葛亮,开始谋得军权。他先是借着南征孟获的契机,故意杀鸡用牛刀,兴师动众亲自领兵平叛。同时,趁机安插杨仪和马谡等嫡系进入到军中任职,借此打击魏延等军事将领。
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当然要着力提拔一下自己的嫡系,放着魏延、赵云等名将不用,坚持擢升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领兵防御街亭。可惜,马谡竟然很不争气地战败了,不仅丢失了街亭,而且也丢失了诸葛亮的颜面,延误了他掌控蜀汉军权的步伐。
为了在军中立威,维克多发泄自己的不闹情绪,也为了对蜀汉朝廷有所交代,诸葛亮必须拿马谡来祭旗,让他来背这个黑锅,为街亭战败完全负责。
马谡失街亭谁的责任最大?至少三人可守街亭,为何诸葛亮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