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念解释:先验自我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康德总结了自古希腊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以来,特别是笛卡尔以后,欧
洲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哲学对自我意识问题的探讨,明确地把人的问题置
于哲学的首位,对人的问题从多种领域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研究的
哲学传统。严格说来,西方哲学史上,对自我意识问题的探讨,只是到了康德
这里,才真正形成为一种学说或理论。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犹如一颗明珠
熠熠生辉,既反映出先哲的思想精华,又为后人启示着条条思想发展之路,从
而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从某种角度上回答了休漠对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诘难。休漠从彻
底的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坚持“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以“观念的显微镜”去
验证知识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他认为经验只能扩展知识而不能保证其普遍必
然性,经验归纳法不具有逻辑必然性,因果推断值得怀疑,传统的自然科学知
识甚至数学与几何知识都值得怀疑。休漠的怀疑论动摇了传统科学知识大厦之
根基,也把康德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惊醒。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通过
对先验自我意识在认知活动中表现为理论理性,通过先验自我意识具体化、经
验化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次递增的经验的认知能力,同时在三个阶段分
别产生纯直观形式、知性范畴、理性理念,并且分别以它们作出先验的和经验
的综合来“为自然立法”,从而既解决了知识如何扩展的问题,又解决了知识因
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问题。所以说,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从某种角度上回
答了休漠对知识的诘难,解答了长期困扰哲学界的“休漠问题”,从而为科学奠
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其次,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表现出其哲学思想的终极关怀,第一次指
明了人类追求真、善、美之永恒理想。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所表达的先验
自我是一个真善美有机统一的完整自我。先验自我意识于不同的领域中具有不
同的作用:在人与自然的认知领域,先验自我意识设定出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这自在之物一方面包括物质性的部分,它刺激经验主体而最终构成知识中质料
的因素,成为对感性材料来源的终极解释;另一方面,自在之物又包括先验自
我意识本身这一精神性的部分,它产生知识中作为形式的诸先天因素。先验主
体以这些先天的形式要素去综合质料的因素,来为自然立法,而对这种被立法
的自然(康德称为现象界),人类要在其中认识的,正是其先前早己放进去的东
西,.故而能够获得“真”的认识,这就追求到了“真”。同时,先验自我意识成
为对经验主体存在的终极解释。这两者相结合就表现出对整个宇宙(包括经验
主体人)的终极解释与终极存在的关怀。在道德实践领域,先验自我意识以善
良意志这一先验主体的形式,制订出先验道德律来引导经验主体依照先验道德
律不断地实施道德行为,以期达到绝对的善,即“至善”,这就实现了“善,表
现出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在审美活动领域,先验自我意识以反思判断力这
种先验能力来对人与自然关系予以反思,在彻底地依据先验道德律的前提下,
道德的人的行为自由与自然的客观目的相符合,这时人与自然的对立就完全消
失。人一方面超越了自然,另一方面超越了经验形式的自身,这就在达到最高
的善与最彻底的自由的同时,产生了真正的美感,追求到了美。故而,康德的
先验自我意识以宙美之我为桥梁,把认知之我与实践之我联系起来,从而构成
一个真、善、美完整统一的自我意识。在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发展史上,虽然
每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曾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出
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但是,只有到了康德这里才第一次明确指出什么是、
以及如何达到人类追求真、善、美这一永恒理想,第一次全面地展示出其思想
的终极关怀。
最后,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作为其哲学之核心,高扬了人类理性,突
出了人类的主体能动性,抬高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国际黑格尔联合会主席亨利
希教授曾指出,“康德哲学的核心是他根据自我意识的状态和形式而对认识的
诸种形式的论证。”康德哲学思想体系之所以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关键在
于他定下了其批判哲学的“对象必须依照知识”这一“哥白尼式”的革命基调,
而这一基调则是通过他那以先验自我意识一为其前提与基础的“先天综合判断如
何可能”这一主旋律得以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在康德哲学中,没有先验自我
意识,就没有先天综合判断:没有先天综合判断,就没有全新的知识论。同时,
没有先验自我意识,其同样富有“哥白尼式”革命意义的伦理学与美学也不会
存在。康德正是以先验自我意识为其思想体系大厦之坚固基石。他在建造思想
体系大厦的过程中,以先验自我意识的形式高扬了人类之普遍理性,突出地表
现了人类在认知领域、道德实践领域、审美领域中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抬升了
人类在宇宙中相对于自然的主体地位。在康德思想中的人,不再是受自然控制、
受上帝支配的、处处被动的人,而是超越了自然、超越了自身,摆脱了一切外
在束缚、获得了最终的解放,完全自由的、追求到了真善美的人,是自己作自
己的主人的人。正因为如此,康德以先验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被认为是
体现在德国思想领域中的法国政治革命,它成为当时德国社会中思想启蒙的先
导。
尽管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但它依然具有其历史
的局限性,需要我们予以正确地认识。
其一,先验自我意识不能等同于主体。康德指出先验自我意识为一种单纯
的形式主体与逻辑设定,他以先验自我意识代称人类的普遍理性,甚至指称整
个人类,而以经验自我意识指代经验主体,即个人。在其全部思想体系中,是
先验自我意识在进行认知活动,是先验自我意识在制订先验道德律,在实施反
思判断。也就是说在康德那里,先验自我意本质上是等同于主体的。但是我
们认为,而且康德也曾明确指出,先验自我意识本质上为一种纯粹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是属于主体所有的。先验自我意识与主体的关系是主体的属性或
能力与主体的关系,是表述与被表述的关系。虽然先验自我意识的各种活动在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主体的作用与地位,但是严格说来,先验自我意识不等同于
主体,两者毕竟有差别。
其二,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颠倒了认识过程中主客观的位置。康德的
思想,尤其是知识论,是以先验自我意识为最终根据与最高条件的。他认为,
感性直观之纯形式、知性范畴以及理性理念,皆先天地产生于先验自我意识,
逻辑上先于知识经验而存在。先验自我意识通过先验综合与经验综合的作用才
使得他称之为现象界的自然得以成立。自然界的一切都打上了人的主观烙印,
这与马克思所称的“人化自然”颇为相似。但实质上,外界自然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人类只有在正确地
认识这一客观条件之下,才能对之实施科学的合理的能动的改造与利用,从而
才在原始的自然界打上人的主观烙印。正是在此意义下,马克思才提出“人化
自然”这一概念。康德试图让“对象依照知识”,让客观符合主观,虽然对于探
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但根本上说,这是颠倒了主
客观位置,是一种本末倒置。
其三,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夸大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并未真正解决物质与
意识的对立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康德的自然界其质料因素即感性杂多由物自体
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其认识论中可贵的唯物成分。但是在自然的形成过
程中,他过分夸大了先验自我意识所体现出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先验自我意识
产生先天的知识形式对感性杂多予以规整,从而为整个自然界立法。康德在主
客观关系上的本末倒置,使得他建立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主观的现象界。
当代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康德的“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即我
们所唯一熟悉的、能够有意义地谈论的、经验上实在的世界—就其根本性质
来说,是我们自己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能力和悟性的构成物。”对此,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公然把自己的那种认识论思想称为“形式的唯心
主义”或“先验的唯心主义”,以期与笛卡尔的“经验的唯心主义”也与贝克莱
式的“质料的唯心主义”或“神秘的幻想的唯心主义”区别开来。康德说:“因
为我的这种唯心主义并不涉及事物的存在……,因为在我的思想里我对它从来
没有怀疑过,而是仅仅涉及事物的感性表象。”。我们认为,康德的这种辩护是
苍白无力的,因为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是人类始终面临的屏障,人类只可认
识与利用而不可绝对地改变,人类不可能在实质上为自然立法。康德夸大人的
主体能动性,在认知活动中为自然立法,在道德实践中为人自身立法,只注重
人的自身而忽视客观自然的存在,这使他的理论始终在主观的圈子里打转,使
得他试图解决的主客观的统一,不过是在真正的物质与意识的统一问题上打了
一个擦边球而己。康德并未彻底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思想体系所表现的人
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之永恒理想,无异于沙滩上建楼房,是不具备稳固基础的。
其四,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讨论的是人的抽象的认识能力,它所表现
的主体为抽象的人。康德为了克服唯理论者的“独断论”和经验论者的“怀疑
论”,提出在认识世界之前要事先批判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确定它所达到的范
围和界限。但是,他脱离了实践活动,脱离了具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过程去考
察认识能力,这是一种抽象的考察,一种片面的考察。对此,黑格尔曾批判说,
这就好象是“以为在得到知识以前已在认识,或是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勿先下
水游泳。”康德要求在求知前考察认识能力诚然不错,但他没认识到,考察思
维形式己经是一种历程了。所以,我们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
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这正如列宁所说,“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
到水中。”我们认为,认识能力是体现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的,而具体的认识
活动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看,“认识起因于
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
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这种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劳动实践,实践产
生了认识。实践过程中,人类对客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各种概
念,如时间、空间等。这些概逐渐念固化在人脑中,成为人类特有的认知结构。
人类正是以这些认知结构进行再认识,继而指导进一步的实践。这本是一个在
不断往复中前进的过程,但是康德却孤立地抽去其中一个片段,当作认识的全
过程。这就是他把纯时空形式与知性范畴认作先验自我意识所产生,却不能够
解释如何产生,以致于带有“天赋观念论”之嫌疑的原因。由于康德考察的是
一种抽象的认识能力,为此,这种抽象的认识能力所体现的主体也就是抽象的
人,而非处于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人。
洲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哲学对自我意识问题的探讨,明确地把人的问题置
于哲学的首位,对人的问题从多种领域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研究的
哲学传统。严格说来,西方哲学史上,对自我意识问题的探讨,只是到了康德
这里,才真正形成为一种学说或理论。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犹如一颗明珠
熠熠生辉,既反映出先哲的思想精华,又为后人启示着条条思想发展之路,从
而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从某种角度上回答了休漠对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诘难。休漠从彻
底的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坚持“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以“观念的显微镜”去
验证知识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他认为经验只能扩展知识而不能保证其普遍必
然性,经验归纳法不具有逻辑必然性,因果推断值得怀疑,传统的自然科学知
识甚至数学与几何知识都值得怀疑。休漠的怀疑论动摇了传统科学知识大厦之
根基,也把康德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惊醒。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通过
对先验自我意识在认知活动中表现为理论理性,通过先验自我意识具体化、经
验化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次递增的经验的认知能力,同时在三个阶段分
别产生纯直观形式、知性范畴、理性理念,并且分别以它们作出先验的和经验
的综合来“为自然立法”,从而既解决了知识如何扩展的问题,又解决了知识因
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问题。所以说,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从某种角度上回
答了休漠对知识的诘难,解答了长期困扰哲学界的“休漠问题”,从而为科学奠
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其次,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表现出其哲学思想的终极关怀,第一次指
明了人类追求真、善、美之永恒理想。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所表达的先验
自我是一个真善美有机统一的完整自我。先验自我意识于不同的领域中具有不
同的作用:在人与自然的认知领域,先验自我意识设定出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这自在之物一方面包括物质性的部分,它刺激经验主体而最终构成知识中质料
的因素,成为对感性材料来源的终极解释;另一方面,自在之物又包括先验自
我意识本身这一精神性的部分,它产生知识中作为形式的诸先天因素。先验主
体以这些先天的形式要素去综合质料的因素,来为自然立法,而对这种被立法
的自然(康德称为现象界),人类要在其中认识的,正是其先前早己放进去的东
西,.故而能够获得“真”的认识,这就追求到了“真”。同时,先验自我意识成
为对经验主体存在的终极解释。这两者相结合就表现出对整个宇宙(包括经验
主体人)的终极解释与终极存在的关怀。在道德实践领域,先验自我意识以善
良意志这一先验主体的形式,制订出先验道德律来引导经验主体依照先验道德
律不断地实施道德行为,以期达到绝对的善,即“至善”,这就实现了“善,表
现出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在审美活动领域,先验自我意识以反思判断力这
种先验能力来对人与自然关系予以反思,在彻底地依据先验道德律的前提下,
道德的人的行为自由与自然的客观目的相符合,这时人与自然的对立就完全消
失。人一方面超越了自然,另一方面超越了经验形式的自身,这就在达到最高
的善与最彻底的自由的同时,产生了真正的美感,追求到了美。故而,康德的
先验自我意识以宙美之我为桥梁,把认知之我与实践之我联系起来,从而构成
一个真、善、美完整统一的自我意识。在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发展史上,虽然
每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曾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出
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但是,只有到了康德这里才第一次明确指出什么是、
以及如何达到人类追求真、善、美这一永恒理想,第一次全面地展示出其思想
的终极关怀。
最后,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作为其哲学之核心,高扬了人类理性,突
出了人类的主体能动性,抬高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国际黑格尔联合会主席亨利
希教授曾指出,“康德哲学的核心是他根据自我意识的状态和形式而对认识的
诸种形式的论证。”康德哲学思想体系之所以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关键在
于他定下了其批判哲学的“对象必须依照知识”这一“哥白尼式”的革命基调,
而这一基调则是通过他那以先验自我意识一为其前提与基础的“先天综合判断如
何可能”这一主旋律得以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在康德哲学中,没有先验自我
意识,就没有先天综合判断:没有先天综合判断,就没有全新的知识论。同时,
没有先验自我意识,其同样富有“哥白尼式”革命意义的伦理学与美学也不会
存在。康德正是以先验自我意识为其思想体系大厦之坚固基石。他在建造思想
体系大厦的过程中,以先验自我意识的形式高扬了人类之普遍理性,突出地表
现了人类在认知领域、道德实践领域、审美领域中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抬升了
人类在宇宙中相对于自然的主体地位。在康德思想中的人,不再是受自然控制、
受上帝支配的、处处被动的人,而是超越了自然、超越了自身,摆脱了一切外
在束缚、获得了最终的解放,完全自由的、追求到了真善美的人,是自己作自
己的主人的人。正因为如此,康德以先验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被认为是
体现在德国思想领域中的法国政治革命,它成为当时德国社会中思想启蒙的先
导。
尽管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但它依然具有其历史
的局限性,需要我们予以正确地认识。
其一,先验自我意识不能等同于主体。康德指出先验自我意识为一种单纯
的形式主体与逻辑设定,他以先验自我意识代称人类的普遍理性,甚至指称整
个人类,而以经验自我意识指代经验主体,即个人。在其全部思想体系中,是
先验自我意识在进行认知活动,是先验自我意识在制订先验道德律,在实施反
思判断。也就是说在康德那里,先验自我意本质上是等同于主体的。但是我
们认为,而且康德也曾明确指出,先验自我意识本质上为一种纯粹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是属于主体所有的。先验自我意识与主体的关系是主体的属性或
能力与主体的关系,是表述与被表述的关系。虽然先验自我意识的各种活动在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主体的作用与地位,但是严格说来,先验自我意识不等同于
主体,两者毕竟有差别。
其二,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颠倒了认识过程中主客观的位置。康德的
思想,尤其是知识论,是以先验自我意识为最终根据与最高条件的。他认为,
感性直观之纯形式、知性范畴以及理性理念,皆先天地产生于先验自我意识,
逻辑上先于知识经验而存在。先验自我意识通过先验综合与经验综合的作用才
使得他称之为现象界的自然得以成立。自然界的一切都打上了人的主观烙印,
这与马克思所称的“人化自然”颇为相似。但实质上,外界自然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人类只有在正确地
认识这一客观条件之下,才能对之实施科学的合理的能动的改造与利用,从而
才在原始的自然界打上人的主观烙印。正是在此意义下,马克思才提出“人化
自然”这一概念。康德试图让“对象依照知识”,让客观符合主观,虽然对于探
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但根本上说,这是颠倒了主
客观位置,是一种本末倒置。
其三,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夸大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并未真正解决物质与
意识的对立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康德的自然界其质料因素即感性杂多由物自体
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其认识论中可贵的唯物成分。但是在自然的形成过
程中,他过分夸大了先验自我意识所体现出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先验自我意识
产生先天的知识形式对感性杂多予以规整,从而为整个自然界立法。康德在主
客观关系上的本末倒置,使得他建立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主观的现象界。
当代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康德的“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即我
们所唯一熟悉的、能够有意义地谈论的、经验上实在的世界—就其根本性质
来说,是我们自己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能力和悟性的构成物。”对此,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公然把自己的那种认识论思想称为“形式的唯心
主义”或“先验的唯心主义”,以期与笛卡尔的“经验的唯心主义”也与贝克莱
式的“质料的唯心主义”或“神秘的幻想的唯心主义”区别开来。康德说:“因
为我的这种唯心主义并不涉及事物的存在……,因为在我的思想里我对它从来
没有怀疑过,而是仅仅涉及事物的感性表象。”。我们认为,康德的这种辩护是
苍白无力的,因为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是人类始终面临的屏障,人类只可认
识与利用而不可绝对地改变,人类不可能在实质上为自然立法。康德夸大人的
主体能动性,在认知活动中为自然立法,在道德实践中为人自身立法,只注重
人的自身而忽视客观自然的存在,这使他的理论始终在主观的圈子里打转,使
得他试图解决的主客观的统一,不过是在真正的物质与意识的统一问题上打了
一个擦边球而己。康德并未彻底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思想体系所表现的人
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之永恒理想,无异于沙滩上建楼房,是不具备稳固基础的。
其四,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讨论的是人的抽象的认识能力,它所表现
的主体为抽象的人。康德为了克服唯理论者的“独断论”和经验论者的“怀疑
论”,提出在认识世界之前要事先批判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确定它所达到的范
围和界限。但是,他脱离了实践活动,脱离了具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过程去考
察认识能力,这是一种抽象的考察,一种片面的考察。对此,黑格尔曾批判说,
这就好象是“以为在得到知识以前已在认识,或是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勿先下
水游泳。”康德要求在求知前考察认识能力诚然不错,但他没认识到,考察思
维形式己经是一种历程了。所以,我们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
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这正如列宁所说,“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
到水中。”我们认为,认识能力是体现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的,而具体的认识
活动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看,“认识起因于
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
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这种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劳动实践,实践产
生了认识。实践过程中,人类对客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各种概
念,如时间、空间等。这些概逐渐念固化在人脑中,成为人类特有的认知结构。
人类正是以这些认知结构进行再认识,继而指导进一步的实践。这本是一个在
不断往复中前进的过程,但是康德却孤立地抽去其中一个片段,当作认识的全
过程。这就是他把纯时空形式与知性范畴认作先验自我意识所产生,却不能够
解释如何产生,以致于带有“天赋观念论”之嫌疑的原因。由于康德考察的是
一种抽象的认识能力,为此,这种抽象的认识能力所体现的主体也就是抽象的
人,而非处于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人。
参考资料: http://www.readfree.net/bbs/simple/index.php?t116219.html
展开全部
所谓“先验自我”,首先是具有先验的特征。先验自我是绝对的被给予,是源始的奠基性领域,自我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而高于世界。不仅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而且整个客观世界的意义,都是因为有了自我才有效。自我是一切意义的赋予者,世界从而成为我的世界。“这个客观的世界,……是从我自身中,从作为先验自我、作为只有借助先验现象学的悬搁才会呈现出来的自我的这个我中,获得它每次对我所具有的全部意义及其存在效果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美国大学生教材叫《哲学大问题》,北大教师译的,鄙人不材也看过一点,觉得很不错,比中国国内的垃圾好多了,楼主可以到书店看看。书中有对全部哲学名词概念的解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