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晋中啊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理座标为东径111°25'-114°05',北纬36°40'-38°06'。东依太行山与河北省毗邻;西傍汾河水与吕梁地区搭界;东北与阳泉相连,西北距省会太原25公里;东南、西南分别与长治市、临汾市接壤。市界总长度809.2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65公里,南北最长处约128公里。海拔高度在1000-2500米之间;全市河流以八赋岭为界分属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晋中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水量405-573mm,无霜期平均为150天。
晋中市是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管辖一区一市九县(榆次区、介休市、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昔阳县、左权县、和顺县、榆社县)和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18个乡镇、2722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8万亩,总人口303.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28万人。
晋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晋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原始社会起,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据考证,晋中历史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万年左右。商代后期,境内便有城邑出现,春秋时期,开始设立县一级行政建制,秦汉以后,全市大部分县城普遍建立。远古时期,《禹贡》划分九洲,晋中为冀州之域,西周属并,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之后多属太原郡(府),隋唐时,除榆社、灵石外仍沿旧制,到晚清属太原府辖,民国时期属冀宁道。抗战时期,晋中分属晋冀鲁豫、晋察冀和晋绥三个抗日边区政府;解放战争时期,晋中分属太行、太岳、晋察冀三个行署管辖。新中国建立后,成立榆次专区,辖13个县和阳泉工矿区。之后,分别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全市行政区划经过三次大的调整,至1983年10月起,晋中辖10县1市。1999年9月撤地设市,辖9县1区1市和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晋商文化,清代中叶,以“山西票号汇通天下”,执“全国金融之牛耳”为代表的晋商,曾创造过“海内最富”的经济奇迹。同时,一大批文治武功的杰出人物名垂青史。春秋,“终不言禄”的介子推,“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奚;东汉,“巧定连环计,诛杀董卓”的王允;东晋,称雄北方的赵王石勒;中唐,田园派诗人王维;宋金,出将入相50年的文彦博;清朝,一代大学士、军机大臣、尚书、人称“帝王师”的祁隽藻;山西票号始祖雷履泰,山西赎矿运动发起人渠本翘,均为晋中人士。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尹灵芝,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就牺牲在这片热土上。
晋中,矿藏丰富,物华天宝。现已正式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煤炭、铝矾土、铁矿石、耐火粘土,石膏、硅石矿等13种,占全省探明储量矿种的1/4,其中,尤以煤炭分布广、品种全、储量大。全市含煤总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含煤总面积的1/5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7%。预测储量为1082.2亿吨,探明储量187.1亿吨。是全国十大能源基地之一。同时,晋中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全国最大的玛钢、纺机、液压件生产基地;建材、碳素、化工、医药、食品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金融、贸易、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晋中,农耕底蕴厚重,农业发展迅速。晋中是黄河流域古老的农业发祥地之一,远在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进入了“耜耕”栽培阶段;春秋战国,农业已占主导地位,到隋、唐、宋、元时期,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清代后期,住居显宦的一代大学士祁隽藻所著《马首农言》,在山西农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在这方蕴藏深厚的农耕文化热土上,勤劳智慧的晋中儿女,耕耘不辍,卓绝奋斗,创造了晋中农业辉煌。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九五”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率先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的新挑战,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精心构筑了以传统优质杂粮、特色干鲜果品、适时无公害蔬菜和绿色畜禽产品等四大产业为主的“两区三带”的优势产业格局;倾力打造了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牛肉之乡--平遥,红枣之乡--太谷,核桃之乡--左权,药材之乡--榆社,无公害旱垣甘蓝生产基地--寿阳等一大批特色品牌基地;全力培育了以24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骨干的龙头企业和以10个重点农产品市场、3000多个中介服务组织、4万多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体系。从而把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推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截止2002年,全市已经形成10亿公斤粮食2.4亿公斤肉蛋奶、37亿公斤蔬菜、6亿公斤干鲜果品的生产规模,尤其是畜禽产品和蔬菜总量位居山西省首位。
晋中,旅游资源独特,文物古迹众多。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龙头的晋商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独一无二,已跻身为山西省的三大旅游品牌;以蜚声中外的大寨为重点的一批太行风光旅游区更具特色,也已成为中外游客的首选胜地。同时,以榆次城隍庙、太谷无边寺,平遥镇国寺、双林寺,灵石资寿寺,介休抱腹寺等32处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众多文物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考古工作者。晋中,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石太、南同蒲、太焦、阳涉四条铁路交织于全市;108、207、208、307国道纵贯境内;太旧、大运高速与东山、平川相连;省、市、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太原航空港与晋中市政府所在地仅距15公里,不足10分钟车程。全市实现通讯联网和长途传输数字化、市话交换程控化,从而大大拉近了与国外内交往联系的时空距离。
晋中,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晋中市委、市政府大胆创新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了由管理城市到管理与经营并重的转变,截止2002年,晋中市城区道路总长达78公里,城市化供水率达100%,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2.8%,防洪排水系统日臻完善,集中供热正大面积推进,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据环保部门监测,2003年1-9月份,市区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达129天,比2002年全年的106天高出23天。城市居民居住房面积达到16.2平米。同时,乡村建设也在全面规划、科学运作的基础上,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以省级六个小城镇建设为试点,全市58个建制镇,在提升集镇功能的配套建设上,倾注了大量精力。截止去年,乡村公路通车率达100%,乡镇油路通车率96%,行政村油路通车率达48%,其中,榆次、太谷、祁县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农村住宅人均建筑面积达23.5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达85.2%,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同时,大多数乡镇所在地建成了文化站、影剧院、卫生院,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全市91%的农村人口过上了小康生活。
晋中市是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管辖一区一市九县(榆次区、介休市、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昔阳县、左权县、和顺县、榆社县)和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18个乡镇、2722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8万亩,总人口303.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28万人。
晋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晋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原始社会起,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据考证,晋中历史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万年左右。商代后期,境内便有城邑出现,春秋时期,开始设立县一级行政建制,秦汉以后,全市大部分县城普遍建立。远古时期,《禹贡》划分九洲,晋中为冀州之域,西周属并,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之后多属太原郡(府),隋唐时,除榆社、灵石外仍沿旧制,到晚清属太原府辖,民国时期属冀宁道。抗战时期,晋中分属晋冀鲁豫、晋察冀和晋绥三个抗日边区政府;解放战争时期,晋中分属太行、太岳、晋察冀三个行署管辖。新中国建立后,成立榆次专区,辖13个县和阳泉工矿区。之后,分别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全市行政区划经过三次大的调整,至1983年10月起,晋中辖10县1市。1999年9月撤地设市,辖9县1区1市和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晋商文化,清代中叶,以“山西票号汇通天下”,执“全国金融之牛耳”为代表的晋商,曾创造过“海内最富”的经济奇迹。同时,一大批文治武功的杰出人物名垂青史。春秋,“终不言禄”的介子推,“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奚;东汉,“巧定连环计,诛杀董卓”的王允;东晋,称雄北方的赵王石勒;中唐,田园派诗人王维;宋金,出将入相50年的文彦博;清朝,一代大学士、军机大臣、尚书、人称“帝王师”的祁隽藻;山西票号始祖雷履泰,山西赎矿运动发起人渠本翘,均为晋中人士。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尹灵芝,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就牺牲在这片热土上。
晋中,矿藏丰富,物华天宝。现已正式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煤炭、铝矾土、铁矿石、耐火粘土,石膏、硅石矿等13种,占全省探明储量矿种的1/4,其中,尤以煤炭分布广、品种全、储量大。全市含煤总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含煤总面积的1/5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7%。预测储量为1082.2亿吨,探明储量187.1亿吨。是全国十大能源基地之一。同时,晋中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全国最大的玛钢、纺机、液压件生产基地;建材、碳素、化工、医药、食品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金融、贸易、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晋中,农耕底蕴厚重,农业发展迅速。晋中是黄河流域古老的农业发祥地之一,远在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进入了“耜耕”栽培阶段;春秋战国,农业已占主导地位,到隋、唐、宋、元时期,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清代后期,住居显宦的一代大学士祁隽藻所著《马首农言》,在山西农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在这方蕴藏深厚的农耕文化热土上,勤劳智慧的晋中儿女,耕耘不辍,卓绝奋斗,创造了晋中农业辉煌。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九五”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率先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的新挑战,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精心构筑了以传统优质杂粮、特色干鲜果品、适时无公害蔬菜和绿色畜禽产品等四大产业为主的“两区三带”的优势产业格局;倾力打造了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牛肉之乡--平遥,红枣之乡--太谷,核桃之乡--左权,药材之乡--榆社,无公害旱垣甘蓝生产基地--寿阳等一大批特色品牌基地;全力培育了以24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骨干的龙头企业和以10个重点农产品市场、3000多个中介服务组织、4万多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体系。从而把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推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截止2002年,全市已经形成10亿公斤粮食2.4亿公斤肉蛋奶、37亿公斤蔬菜、6亿公斤干鲜果品的生产规模,尤其是畜禽产品和蔬菜总量位居山西省首位。
晋中,旅游资源独特,文物古迹众多。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龙头的晋商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独一无二,已跻身为山西省的三大旅游品牌;以蜚声中外的大寨为重点的一批太行风光旅游区更具特色,也已成为中外游客的首选胜地。同时,以榆次城隍庙、太谷无边寺,平遥镇国寺、双林寺,灵石资寿寺,介休抱腹寺等32处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众多文物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考古工作者。晋中,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石太、南同蒲、太焦、阳涉四条铁路交织于全市;108、207、208、307国道纵贯境内;太旧、大运高速与东山、平川相连;省、市、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太原航空港与晋中市政府所在地仅距15公里,不足10分钟车程。全市实现通讯联网和长途传输数字化、市话交换程控化,从而大大拉近了与国外内交往联系的时空距离。
晋中,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晋中市委、市政府大胆创新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了由管理城市到管理与经营并重的转变,截止2002年,晋中市城区道路总长达78公里,城市化供水率达100%,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2.8%,防洪排水系统日臻完善,集中供热正大面积推进,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据环保部门监测,2003年1-9月份,市区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达129天,比2002年全年的106天高出23天。城市居民居住房面积达到16.2平米。同时,乡村建设也在全面规划、科学运作的基础上,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以省级六个小城镇建设为试点,全市58个建制镇,在提升集镇功能的配套建设上,倾注了大量精力。截止去年,乡村公路通车率达100%,乡镇油路通车率96%,行政村油路通车率达48%,其中,榆次、太谷、祁县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农村住宅人均建筑面积达23.5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达85.2%,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同时,大多数乡镇所在地建成了文化站、影剧院、卫生院,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全市91%的农村人口过上了小康生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