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高中化学复习资料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1-04-14
展开全部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和总结(完整版)
  一、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3CH2CH3和(CH3)4C,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3CH2Br和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 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 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 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 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⑴ CnH2n+2:只能是烷烃,而且只有碳链异构。如CH3(CH2)3CH3、CH3CH(CH3)CH2CH3、C(CH3)4
  ⑵ CnH2n:单烯烃、环烷烃。如CH2=CHCH2CH3、
  CH3CH=CHCH3、CH2=C(CH3)2、 、
  ⑶ CnH2n-2:炔烃、二烯烃。如:CH≡CCH2CH3、CH3C≡CCH3、CH2=CHCH=CH2
  ⑷ CnH2n-6: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如: 、 、
  ⑸ CnH2n+2O:饱和脂肪醇、醚。如:CH3CH2CH2OH、CH3CH(OH)CH3、CH3OCH2CH?3
  ⑹ CnH2nO:醛、酮、环醚、环醇、烯基醇。如:CH3CH2CHO、CH3COCH3、CH2=CHCH2OH、
  、 、
  ⑺ CnH2nO2:羧酸、酯、羟醛、羟基酮。如:CH3CH2COOH、CH3COOCH3、HCOOCH2CH3、HOCH2CH2CHO、CH3CH(OH)CHO、CH3COCH2OH
  ⑻ CnH2n+1NO2:硝基烷、氨基酸。如:CH3CH2NO2、H2NCH2COOH
  ⑼ Cn(H2O)m:糖类。如:
  C6H12O6:CH2OH(CHOH)4CHO,CH2OH(CHOH)3COCH2OH
  C12H22O11:蔗糖、麦芽糖。
  2、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⑴ 烷烃(只可能存在碳链异构)的书写规律:
  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对到邻到间。
  ⑵ 具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如烯烃、炔烃、醇、酮等,它们具有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书写按顺序考虑。一般情况是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
  ⑶ 芳香族化合物:二元取代物的取代基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具有邻、间、对三种。
  3、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常见方法:
  ⑴ 记忆法:
  ① 碳原子数目1~5的烷烃异构体数目:甲烷、乙烷和丙烷均无异构体,丁烷有两种异构体,戊烷有三种异构体。
  ② 碳原子数目1~4的一价烷基:甲基一种(—CH3),乙基一种(—CH2CH3)、丙基两种
  (—CH2CH?2CH3、—CH(CH3)2)、
  丁基四种(—CH2CH2CH2CH3、 、—CH2CH(CH3)2、—C(CH3)3)
  ③ 一价苯基一种、二价苯基三种(邻、间、对三种)。
  ⑵ 基团连接法:将有机物看成由基团连接而成,由基团的异构数目可推断有机物的异构体数目。
  如:丁基有四种,丁醇(看作丁基与羟基连接而成)也有四种,戊醛、戊酸(分别看作丁基跟 醛基、羧基连接而成)也分别有四种。
  ⑶ 等同转换法:将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原子或基团进行等同转换。
  如:乙烷分子中共有6个H原子,若有一个H原子被Cl原子取代所得一氯乙烷只有一种结构,那么五氯乙烷有多少种?假设把五氯乙烷分子中的Cl原子转换为H原子,而H原子转换为Cl原子,其情况跟一氯乙烷完全相同,故五氯乙烷也有一种结构。同样,二氯乙烷有两种结构,四氯乙烷也有两种结构。
  ⑷ 等效氢法:等效氢指在有机物分子中处于相同位置的氢原子。等效氢任一原子若被相同取代基取代所得产物都属于同一物质。其判断方法有:
  ① 同一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等效。
  ② 同一碳原子上连接的—CH3中氢原子等效。如:新戊烷中的四个甲基连接于同一个碳原子上,故新戊烷分子中的12个氢原子等效。
  ③ 同一分子中处于镜面对称(或轴对称)位置的氢原子等效。如: 分子中的18个氢原子等效。
  三、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⑴ 定主链:就长不就短。选择分子中最长碳链作主链(烷烃的名称由主链的碳原子数决定)
  ⑵ 找支链:就近不就远。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编号。
  ⑶ 命名:
  ① 就多不就少。若有两条碳链等长,以含取代基多的为主链。
  ② 就简不就繁。若在离两端等距离的位置同时出现不同的取代基时,简单的取代基优先编号(若为相同的取代基,则从哪端编号能使取代基位置编号之和最小,就从哪一端编起)。
  ③ 先写取代基名称,后写烷烃的名称;取代基的排列顺序从简单到复杂;相同的取代基合并以汉字数字标明数目;取代基的位置以主链碳原子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标明写在表示取代基数目的汉字之前,位置编号之间以“,”相隔,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以“—”相连。
  ⑷ 烷烃命名书写的格式:

  2、含有官能团的化合物的命名
  ⑴ 定母体:根据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确定母体。如:含碳碳双键的化合物,以烯为母体,化合物的最后名称为“某烯”;含醇羟基、醛基、羧基的化合物分别以醇、醛、酸为母体;苯的同系物以苯为母体命名。
  ⑵ 定主链:以含有尽可能多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⑶ 命名:官能团编号最小化。其他规则与烷烃相似。
  如:

  ,叫作:2,3—二甲基—2—丁醇

  ,叫作:2,3—二甲基—2—乙基丁醛

  四、有机物的物理性质
  1、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醋酸(16.6℃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
  液态:
  油状: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
  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
  香味:乙醇、低级酯;
  3、颜色:
  白色:葡萄糖、多糖
  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密度:
  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
  5、挥发性:
  乙醇、乙醛、乙酸。
  6、水溶性: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4;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
  与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
  五、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C6H6(苯、棱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苯乙烯);
  2、CH2:烯烃和环烷烃;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如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
  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
  如:丙炔(C3H4)与丙苯(C9H12)
  六、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1、有机物:
  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⑸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2、无机物:
  ⑴ -2价的S(硫化氢及硫化物)
  ⑵ + 4价的S(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⑶ + 2价的Fe
  6FeSO4 + 3Br2 = 2Fe2(SO4)3 + 2FeBr3
  6FeCl2 + 3Br2 = 4FeCl3 + 2FeBr3
  2FeI2 + 3Br2 = 2FeBr3 + 2I2
  ⑷ Zn、Mg等单质 如
  ⑸ -1价的I(氢碘酸及碘化物)变色
  ⑹ NaOH等强碱、Na2CO3和AgNO3等盐
  Br2 + H2O = HBr + HBrO
  2HBr + Na2CO3 = 2NaBr + CO2↑+ H2O
  HBrO + Na2CO3 = NaBrO + NaHCO3
  七、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
  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CS2等;
  下层变无色的(ρ<1):直馏汽油、煤焦油、苯及苯的同系物、低级酯、液态环烷烃、液态饱和烃(如己烷等)等
  八、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
  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 醇类物质(乙醇等)
  ⑸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⑹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⑺ 苯的同系物
  2、无机物:
  ⑴ 氢卤酸及卤化物(氢溴酸、氢碘酸、浓盐酸、溴化物、碘化物)
  ⑵ + 2价的Fe(亚铁盐及氢氧化亚铁)
  ⑶ -2价的S(硫化氢及硫化物)
  ⑷ + 4价的S(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⑸ 双氧水(H2O2)
  【例题】
  例1 某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一氯代物,该烃的分子式可能是( )
  A. C3H8 B. C4H10 C. C5H12 D. C8H18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了判断同分异构体的等效氢法。
  〖解题思路〗主要通过各种同分异构体分子的对称性来分析分子中的等效氢。
  C3H8、C4H10的各种同分异构体分子中都存在两种等效氢,所以其各种同分异构体的一氯代物应该有两种。
  从CH4、C2H6的结构看,其分子中H原子都等效。因而它们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的衍生物分子中的氢原子也分别都是等效的。故C5H12、C8H18的各一种同分异构体C(CH3)4、(CH3)3C—C(CH3)3一氯代物各有一种。
  〖答案〗CD
  例2 下列各对物质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12C与13C B. O2和O3
  C. 与 D. 与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对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等概念的掌握情况。
  〖解题思路〗
  A选项的物质互为同位素。
  B选项的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C选项的一对物质为同一物质的不同写法。
  D选项的一对物质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D
  例3 用式量为43的烷基取代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所得芳香烃产物的数目为( )
  A. 3 B. 4 C. 5 D. 6
  〖考点直击〗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苯的二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又考查了根据式量求烃基的方法。
  〖解题思路〗式量为43的烷基为C3H7—,包括正丙基(CH3CH2CH2—)和异丙基[(CH3)2CH—],分别在甲苯苯环的邻、间、对位上取代,共有6种
  烃及烃基的推算,通常将式量除以12(即C原子的式量),所得的商即为C原子数,余数为H原子数。
  本题涉及的是烷基(C3H7—),防止只注意正丙基(CH3CH2CH2—),而忽略了异丙基[(CH3)2CH—]的存在。
  〖答案〗D
  【习题】
  1、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D)
  A.

  B. 葡萄糖和核糖[CH2OH(CHOH)3CHO]
  C. 乙酸甲酯和油酸乙酯
  D. α—氨基乙酸和β—氨基丁酸
  2、有机物CH3O—C6H4—CHO,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酯且含有苯环结构的共有(D)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3、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生素作用的药物“芬必得”的主要成分的结构简式为
  CH3—CH(CH3)—CH2— —CH(CH3)COOH 它为(A)
  A. 它为芳香族化合物 B. 甲酸的同系物
  C. 易溶于水的有机物 D. 易升华的物质
  4、 1,2,3—三苯基环丙烷的三个苯基可以分布在环丙烷环平面的上下,因此有如图所示的两种异构体

  Φ是苯基,环用键线表示,C、H原子都未画出。据此,可以判断1,2,3,4,5—五氯环戊烷(假定五个碳原子也处一个平面上)的异构体数目是(A)
  A. 4 B. 5 C. 6 D. 7
LXH微微
2011-04-05 · TA获得超过84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5万
展开全部
  1,)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Fe2+与S2-, Ca2+与PO43-, Ag+与I-,Ca2+与SO42-等。
  (2)结合生成气体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S2-与H+ , H+与CO32-, NH4+与OH-等。
  (3)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与OH- , H+ 与ClO- , Fe3+与SCN-等。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 Fe3+与I-, Fe2+与NO3-(H+), ClO-与S2-等。
  (5)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Al3+ Fe3+分别与CO32-、 HCO3- 、AlO2-; Al3+与S2-等。
  (6)弱酸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H+、OH-共存,如 HCO3- 与H+ , HCO3-与OH- , H2PO4- 与H+ , H2PO4-与OH- 等。
  (7)若题目中提示酸性溶液(pH<7)或碱性溶液(pH>7)应在各待选答案中均加入H+或OH-考虑。
  (8)若题目中告知是无色溶液,应在各待选答案中排除具有颜色的Fe3+ 、 Cu2+ 、 Fe2+ 、 MnO4-等离子。
  2)1.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通性: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通性:
  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实在想不出别的)
  2.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A.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B.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不过要搞清楚,酸性氧化物并不都是与水化合生成酸的物质。
  反例:
  SiO2(二氧化硅),根本不能与水反应,但是它是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又叫酸酐。它和对应的酸的关系是它它们的化合价都是一样的。例如:H2SO4(硫酸)的酸酐就是SO3(三氧化硫)而不是SO2(二氧化硫)。有些非金属氧化物没有对应的酸,所以它就不是酸性氧化物,比如NO(一氧化氮)CO(一氧化碳)。
  3.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铵盐是特例)
  A.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B.与水反应生成碱
  C.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
  D.溶于水生成碱
  4.酸的通性:
  A.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强酸(无氧化性)与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盐+氢气
  强酸(强氧化性)与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盐+氧化产物
  D.与某些盐发生反应
  E.有腐蚀性,溶液程酸性.
  5.碱的通性:
  A.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B.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D.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6.盐的通性:
  A.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B.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C.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D.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完)

  高一化学模块I
  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N/NA
  2.物质的量n(mol)=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四、氧化还原反应
  1.(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2.(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3.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五、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六、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1.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七、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2.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3.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4.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6.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7.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8.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八、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九、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2.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3.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5.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6.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
  7.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8.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9.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10.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十、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
  1.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2.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
  3.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4.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5. 制造玻璃主要反应:
  SiO2+CaCO3高温===CaSiO3+CO2↑
  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

  十一、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N2+O2放电===2N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2.氨的工业制法: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3.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装置:与制O2相同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检验方法: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
  5.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6.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H2O+CO2↑
  7.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8.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9.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10.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NH3↑+HCl↑
  十二、Cl-、Br-、I-离子鉴别:
  1.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2.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十三、常见物质俗名
  ①苏打、纯碱:Na2CO3;②小苏打:NaHCO3;③熟石灰:Ca(OH)2;④生石灰:CaO;⑤绿矾:FeSO4•7H2O;⑥硫磺:S;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⑧胆矾:CuSO4•5H2O;⑨石膏:CaSO4•2H2O;⑩明矾:KAl(SO4)2•12H2O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