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儒学昌盛发达,而墨家学说逐渐式微?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将墨学与儒学相提并论,为当时之两大显学。然而,自从秦统一中国之后,墨学便开始逐渐式微,其表现在《墨子》一书的散佚情况严重、治墨者寥寥无几、谈墨者更是鲜有所闻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与儒学并驾齐驱的墨学走向穷途末路呢?
首先,直接的原因在于秦始皇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针对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实行郡县制而要求实行分封制,李斯加以驳斥,并提出:“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除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籍全部焚毁,其中也包括了墨学。这是墨学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其次,墨学的思想无法适应大一统王朝政治的需求。在汉代武帝时期,同样遭受焚书坑儒打击的儒学很快复兴,而且被上升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位。百家之中,也包括墨家。为什么墨家会被罢黜呢?
这是因为,墨家的思想无法适应汉武帝统治的需要。墨家强调兼爱,是一种普遍、无差别、无阶级的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想的平等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有差别、所以要各司其职、各安天命有巨大差异,其显然不符合统治者进行统治的需要。
同时,墨学中有许多科学探究和方法,在古代崇尚君子不器的社会氛围中,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们往往更关注于形而上的道、义理,而忽视实践、工具等,所以也导致墨学后继乏人。
所以,墨学在古代逐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