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火炮技术,在鸦片战争时期和英国差距甚大?
虽然都是火药和炮,但是清朝的火炮和英国的的火炮无论是火药的成分还是炮筒的工艺上都相差甚远,这就导致最后两军战场上火炮的杀伤力其实是有天壤之别的。
清朝当时使用的的火药还是由是由炼丹的道士发现的黑火药。具体的配比是硝80%,硫10%,炭10%。这个黑火药配方就是清朝抗英名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部队使用的黑火药。在这个配方里面,硝的含量过高,带来的后果就是容易吸潮,不容易保存,爆炸力低。
相比清军的配方方英国人的火药配比更加精准。因为在1825年的时候歇夫列里成功提出了黑火药的最佳化学方程式。在那个方程式里面,构成火药的三种物质配比是: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国军方按照这个比例微调,制造出了专门的枪用火药和炮用火药。而且英国人制造火药,是在工厂里面机械化生产的。清朝人制造火药,是在手工作坊里面生产的,无论是化学药品的提纯还是粉碎都无法跟英军相比,研磨药物颗粒的时候,居然使用的是古代民间碾米用的石臼,精准度可想而知
在火炮的外型上,虽然清军火炮主要是仿照西方17世纪到18世纪初的加农炮,但是因为这期间火炮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飞跃进步所以和西方并不大。但是在其他方面,清朝粗糙的冶铁工艺导致大炮非常容易炸膛误伤自己人。而且模具粗糙,难以控制炮弹飞行路线。清军在鸦片战争时期,很多大炮都没有炮架,或者是固定炮架。有的炮架只能调整高低和夹角,但是不能左右转动,攻击范围非常受限制。
所以,虽然清朝当时也有火炮,甚至看上去样貌都差不多,但是实际用起来的时候,作用还是天差地别的。也就是导致了后来在战场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