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儒家思想能一直流传至今,是什么原因?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传承至今,在此期间,为了延续儒家思想的辉煌,自孔子起,后世也有不少文人雅士继承儒家思想精神,并进一步发挥,比如董仲舒、再比如二程等等。
但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自清朝末年打开国门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陡然下跌,其中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有儒家思想就时代的局限性,也有人们的偏见等等。但是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几经沉浮,依旧延续到了今天,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在颜小二看来,儒家思想可以延续至今,原因之一在于儒家思想满足了人们对“有序社会”的需求,第二点原因就在于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有“灵活”的特色,这一点得从孔子提出的“中庸”说起。
1、儒家满足了人们对“有序社会”的需求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适用于“文化”之间的“生死存亡”。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孔子为宣扬以“克己复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四处奔走,最后到处吃闭门羹。但是,当时可能没有多少人可以想到,儒家思想虽然在“初生”时比较艰难,却是最大的“潜力股”,成了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
而在春秋战国曾追随者众多、风靡一时的墨家与法家思想,却渐渐销声匿迹。
原因就在于,相较于法家、墨家这些学派,儒家思想满足了人们对“有序社会”的需求,这是儒家思想可以“长存”的原因之一。
战争年代,儒家思想虽有被冷落甚至被排斥的趋势,但是战乱年代亦不能熄灭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因为,即便是战争,战争的大方向依旧是“建立有序社会”,所以,只要人类对有序社会的“追求”不熄灭,那么儒家思想就有生存空间。
相较之下,墨家趋于极端维护“底层百姓”,其“兼爱”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好的,但是践行起来因其过于理想而在人性中被异化,这类文化最终销声匿迹只是时间问题。而法家思想常常成为掌权者的“刀刃”,实际践行起来未免太过“无情”,极端之下,亦和墨家一样,迎来覆灭。
墨家迎合的是战争年代的底层百姓,法家迎合的是战争年代的掌权者,而儒家迎合的是期待“建立有序社会”的华夏子孙,由此,儒家能延续千年,并不是巧合。
2、儒家思想的“中庸”精神,使其“长寿”
生命总是充满韧性的,而所谓终结,总是呈现僵化之态,从草木荣枯我们就能看出来。同样,儒家思想能够延续至今,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儒家思想中内含充满韧性的“中庸”精神。
儒家孔子曾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对于孔子中庸思想,北宋程颐的解释让人眼前一亮,他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也就是说,在程颐心里,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而程颐的这种解读也确实道出了儒家孔子之“中庸”思想的一些核心要义。
孔子之中庸讲求在“极端”和“不及”中找到合适的地方,因为不偏不倚的中正在不同情况和时局下不一样,于此,“中庸”思想也内含质朴和文采兼顾的灵活。
或者这么说比较合适一些:孔子之“中庸”在某一方面也是告诉我们,要保持原则之下的灵活。而所谓原则,则是寓于“有序发展社会秩序”之中的。
也就是说,正是这种“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让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不断“调整”,当文化内核被异化了,就会掀起“推陈出新”的变革,以此沉浮反复。
虽先秦以后的儒家思想与春秋战国的儒家思想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儒家围绕“仁”及“中庸”展开的文化精神,一直是积极、灵活且至力于“社会秩序维护”的,于此,儒家思想经久不衰也在意料之中。
3、请理性看待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
一直以来,各类事物的生死存亡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停上演,一类事物发展“繁茂”,是因为有较大“受众群”,相应的,旧的东西因为其特点上的“极端”展现的局限性,而渐渐消失。比如我们现在对网络需求较大,于此,手机电脑这类智能产品的发展则越发繁茂,相反,我们很少利用传统方式传递信息,于此过去科技欠发达的年代随处可见的类似“信件”、“邮桶”,因为我们的需求减少,就变得很少见了。
同理,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这样。
儒家思想对于华夏儿女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种客观的“文化”,也不仅仅是封建王朝用来管理百姓、巩固自己权位的“规矩代表”。
儒家思想之中,有孔子融入的那之上承夏商周之老祖宗建立社会秩序时,初探到的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有下启秦皇汉武之人类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上找到的规律之继承。
儒家思想内涵的,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素养”,里面有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内核,也有无数先辈为维系社会稳定、为实现“天下大同”而付出的努力。
儒家文化的作用,在某一方面来说,一定程度上是帮助我们克服自然性质之与生俱来的“自私”,告诫我们不要沉湎于物欲享受,在自律中发现精神世界之外的别有洞天,或者借孟子一句话来说,人之所以是人而区别于动物,则是因为人有“四端”,即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而我们继承的,也从来不是儒家思想于过去的时代中展现的某些“形式”,而是文字、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核”。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不该延续“君君臣臣”这种形式上的“自我贬低”,而是该延续这形式之下的“忠义”内涵。
一言以概之,儒家思想可以延续至今,首先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对秩序社会的需求,其次也源于其讲求原则亦讲求灵活的“中庸”精神。今人面对儒家精神,颜小二想说,请理性看待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提炼出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之表现形式下的精神内核,这样做比盲目否定收获更大。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从分裂到统一,人心思定,而真正能让天下安定下来的,唯有儒家学说,兵家、阴阳家讲究用兵及权谋,道家更多是追求超越性的精神诉求,社会现实并非主要关注点或者焦点,墨家太理想,直到现在而言,兼爱非攻都是超越时代性的平等观,只有儒家不去关注个体的超越性修行,而关注的是社会秩序,不能说儒家学说就是最优秀的,只能说是最合适的。
经历了春秋战国与秦汉战争,天下苦难太久了,百家之说正因为天下大乱而纷纷在诸国实验,其实好比养蛊战术,战国七雄最终被虎狼之秦国逐一扫荡,就是因为奉行严刑酷法、军国主义、军功至上的制度,在这几百年间,诸国充斥着反叛、谋杀、侵略、阴谋阳谋,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人性的黑暗面已经在长期战乱中暴露无遗。
但马上统一天下之后,绝对不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必须将已经走上极端的军国主义、严刑酷法及举报告密制度或思想等都要进行调整,但是秦国并未做到,只能留待汉朝,天下一统就需要维持社会秩序,民众服从统治,但权贵也不能滥用权力,而在诸多社会力量或者学说之中,唯有儒家堪当此重任,对于统治者而言要施仁政,对于黎民百姓要孝顺及服从,对于士族要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其实就是辅导、纠正统治者,从某种程度而言,在儒家学说这里,各个社会力量都找到了平衡点和安全点,不用担心连坐、告密,以至于人人自危。
还是那句话,儒家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最合适的,整体追求的仁政和德治,有利于国家社会和平发展,也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