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放手孩子还这么叛逆?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
我问她是如何放手的,她说孩子每次犯错之后她都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末尾还会带上一句“妈妈在也不管你了”刚开始这句话还是有点威力,但是到越到后面这句话越不管用了。孩子不但不改掉坏习惯还越来越叛逆了,自己也因此越来越焦虑。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之前有网友做过话题征集“有那句话是全国妈妈统一的”其中高赞的一句话是“我再也不管你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极为不利。
心理学家说,传统的中国家庭本质上是一场权力斗争。孩子成年后,如果夺权成功,就是喜剧;不成功,就是悲剧。
1. 妈妈在自欺欺人,虚伪的悦纳孩子
其实,这种行为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诚信问题。“信任犹如一根细丝,一旦折断了它,就很难再把它接上。”这是巴基斯坦前总统阿尤布•汗曾说过的一句话。
大多数小孩都有过被父母欺骗、违背诺言的时候吧,比如明明答应过买玩具却反悔不买,比如说好周末要一起去游乐园却忘得一干二净。父母不守承诺不讲诚信,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孩子的心灵,孩子会感到失望难过,会一步步降低对父母的信任度,二者之间的亲密度会有所下降。
这就是父母版本的“狼来了”的故事。妈妈心里知道孩子想要自由,嘴上说说让孩子高兴换来孩子一时的乖巧,通过欺骗孩子和自己,换的短暂的平稳和安宁,只是为了暂时稳住孩子,暂时取悦孩子,真正到了兑现诺言实现放手的时候,还是会反悔。
2. 妈妈的教育焦虑
妈妈们内心也想着放手,但是又担心放手之后孩子会出现“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情形。自己要是不管孩子以后孩子怪罪自己怎么办?要是没有管孩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之后怎么办?
还有一部分母亲说这句话是想要吓唬孩子,希望获取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以此来催促孩子改正自己的行为。
3. 有个缺席孩子教育的爸爸,或者是拆妈妈教育后台的爸爸
我们在讨论家庭教育时,也不能忽略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夫妻关系。所谓诈尸式育儿,指的是:有的爸爸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却唯独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了。
而父亲虽然在家庭教育中经常缺位,却又偶尔在某些看不惯的事情上指责孩子和妈妈。本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应该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让我想起了我亲戚的孩子,他的父亲就是典型。自己孩子调皮出去玩到很晚才回家,老婆管孩子的时候,又不忍心看孩子受罪:“哎呀算了算了,孩子还这么小,不要用打的嘛”。
4.心口不一情商低。
家长的情商是会影响到孩子的,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到目的和行为的统一,这样才能让孩子更能领悟到家长的苦心。当家长对孩子说以后不再管孩子的时候,嘴上却还是事无巨细的管教,让孩子觉得家长说了不算,会大大的影响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这样如果以后家长真的想要放手了,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家长还是会为自己做这些事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说到做到,不能心口不一,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妈妈们总说“以后不管你了”对孩子的影响
1. 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形成沟通障碍.
母亲总是这样威胁孩子,孩子对母亲的信任感自然会有所降低。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见一些不知道怎么解决和怎么处理的问题。如果孩子能够充分的信任父母,就会对父母敞开心扉,平时也会和父母分享一些经历的事情或者内心的想法。
如果孩子不信任父母,就会和父母形成沟通障碍,父母也没有办法及时了解到孩子成长的变化,也没有办法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孩子有很多想说的话,但是话到了嘴边又说不出口,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明明都是最在乎对方但是经常坐在对面吃饭什么话都不说。真正想做的事情被否定就更加什么都不想说,有不开心的地方也不说,被误解也懒得解释,越来越沉默,让孩子也不知道办才好,这就是沟通障碍。
2. 孩子缺乏安全感
如果妈妈嘴上说放手不管实际上没有,还是会对孩子做的事情严加管教,指手画脚,帮孩子处理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没有安全感的感觉。这是因为母亲这样说孩子会有种被抛弃感觉或者是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做到妈妈满意,所以妈妈才会这样给自己处理事情。孩子会认为这个时候的“不放手”是妈妈对自己提出的意见,是妈妈的对自己的否定,以后孩子在独立过程中就会畏手畏脚,不敢放手去做,生怕自己做错了,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否定。
3. 在孩子心中失去权威的形象,孩子变得叛逆不服管教
这种方式会让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孩子认为家长没有了管教自己的资本,觉得家长没有做到最基本的以身作则,内心的信任机制已经崩塌,变得更加叛逆,不再是以前那个乖孩子了。其实孩子在人际关系中的感受和成年人一样的,只是他们的表达没有成年人直观有效。父母子女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也是一种需要对向交流的,不能只是单向输出单向输入执行。
虽然家长和孩子是一家人,但是其实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子女,也要抱着理解包容的心态去沟通,这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交流方式,并不会因为你是父母的角色而有什么特权。
4. 一边顺从一边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反抗
黄磊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是关系不平等,越容易出现偏见、愚蠢。
在《小欢喜》中,成绩又好又懂事的乔英子是很多家长都喜欢的孩子,英子小小年纪也有自己的目标和打算,可是无论她怎么苦苦哀求,就是得不到妈妈的肯定,这让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妈妈操控的提线木偶,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都要听从妈妈的意见生活和学习,一丝喘气的机会都没有,这让她感觉到非常的压抑。高三的一次全区统考,英子的年纪排名从第二掉到了二十开外。这个一直以来乖巧的女儿,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正确的做法
1、让孩子体会挫折与打击
现在的孩子都是全家人捧着的小宝贝,全家轮流宠着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做父母的更是恨不得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什么给怎么,自己过得差一点,也要买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这种情况如果一直都伴随着孩子长大的话,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生顺遂的假象,有一天我们父母没有办法再做到满足孩子越来越大的要求的时候,孩子就会怨恨我们。同样的,当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孩子就会怨恨我们曾经的“自私”,用爱掠夺了他们生存的能力,现在又要把他们推到残酷的社会上。
所以,让孩子体验挫折和打击是十分有必要的,要让还提懂得,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容易就顺顺利利的,要培养孩子独立去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同时也要让他们体验失败,体验挫折,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是必须要让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的“残酷”,真正能为孩子终生保驾护航的是,在挫中日愈坚强的个性和承担困难的良好心态。
2、把吃苦当必修课
之前郭晶晶和霍启刚带两个孩子去乡下农村的田地里插秧的微博上了热搜,图片中,霍启刚夫妇和两个孩子卷起裤脚,顶着烈日、两腿泥巴在污泥田里插秧,身上都是泥水,天气这么热,还要穿着又厚又重的衣服,弯着腰干好几个小时的活,看样子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并配文:
“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其实霍启刚这样的身家哪需要带着妻子孩子插秧度日呢?这只是一种平常的教育方式罢了,每个父母都是会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的。因为吃过苦的孩子更有担当,在生活的历练中已积攒了抵挡风雨的底气,也更能懂得生活的艰辛,从而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善良的本性。
3、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小欢喜》里的方圆夫妻,中年遭遇了事业的滑铁卢,儿子正是在即将高考的紧张时段,却一个失去了工作,一个在公司被小人算计导致降职,还要时不时经受各种刁难。这种情况下,还是会联合隐瞒着孩子。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怪孩子不懂事,一点也不知道关心父母,不知道体谅父母。可是我们给过他们这么做的机会吗?我们总是对孩子事事隐瞒,孩子有时来关心一下,总会被我们一句快去学习给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