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宁肯被骂也要处死蓝玉,是什么深仇大恨呢?
朱元璋宁肯被骂也要处死蓝玉,一方面是因为蓝玉过于桀骜不驯,另一方面是出于江山稳定的考虑。
蓝玉的战绩蓝玉,明初著名的骁将。
初入军中,蓝玉隶属于姐夫常遇春帐下。由于作战勇猛,立下不少战功,蓝玉锋芒初露。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蓝玉参与征讨西番的战役。回朝后论功行赏,被册封为可世袭永昌侯。
三年后,蓝玉参与征讨云南。此一役,蓝玉军功最大,俸禄增加到三千石,其女也被册封为蜀王朱椿之妃,蓝玉摇身一变成为皇亲国戚。明朝末年,张献忠攻入蜀王府,发现一张人皮,就是蓝玉的。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蓝玉以左副将军的身份随宋国公冯胜征讨盘踞于辽阳的北元勇将纳哈出。大军行至通州后,得知元军在庆州,有军队驻扎,冯胜派蓝玉趁天降大雪以轻骑突袭元军。
大军行至金山附近,纳哈出派使者表示愿意投降明朝。明军派蓝玉主持受降仪式,当日纳哈出仅率领少数随从前来。蓝玉置酒款待纳哈出一行,纳哈出敬酒时,蓝玉突然解下战袍让纳哈出身着他的战袍后再敬酒,纳哈出面对带有侮辱性质的要求,当时表示拒绝。双方气氛一下子紧张来起来,一时之间僵持不下。纳哈出对他的随从说要设法逃走,常茂看出情况不妙,率先上前砍伤了纳哈出并将他一举成擒。
纳哈出被擒后,冯胜派降将观童出面劝降,纳哈出见大势已去,只得选择了投降。
虽然此次出征纳降了北元太尉纳哈出,但是在回师途中大军的殿后部队遭到北元残军的伏击,损失了濮英三千骑兵。冯胜也被举报藏匿良马和向纳哈出之妻索贿的丑闻,朱元璋大怒,收缴了冯胜的大将军印。不久蓝玉被拜大将军,驻扎于蓟州。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军由大将军蓝玉的率领十五万精锐部队,对北元残余势力在捕鱼儿海进行了一次彻底地打击,北元宗室、后妃、王子数百人、北元官员三千余人、蒙古军民七万七千人被俘。
大获全胜后,蓝玉恃功自傲。回师途中,蓝玉大军经过喜峰口时,已经入夜。按照规定关门是不许夜间打开的,但是蓝玉却纵兵叩关,毁关而入。朱元璋得知后已经对蓝玉颇为不满,不久又传出蓝玉逼死元主王妃的消息,按照功劳蓝玉应该被封为梁国公,但为了给蓝玉一个警示,朱元璋特意将“梁”字改为了凉薄的“凉”。
如果蓝玉是汤和这样的聪明人的话,应该会有所收敛,可惜他不是!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蓝玉率军平定西南后,班师回朝,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而冯胜和傅友德被封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在东宫三师中仅次于太子太师,蓝玉对于这次分封并不满意,时常有怨怼的情绪。
朱标死后,出乎朱元璋的意外,也导致他原有的计划安排泡汤,皇位的传承也落到了皇太孙朱允炆的头上。朱元璋很明白朱允炆是压制不住以蓝玉为首的一众战功赫赫的明朝开国将领们的,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所以当有人告发蓝玉谋反时,朱元璋不仅将蓝玉下狱剥皮萱草,还趁机株连并除去诸多难以驾驭的名将。
“蓝玉案“的发生,有蓝玉自身的原因,居功自傲、桀骜不驯是他惹祸的根苗,也有朱元璋对于大明江山未来的布局的因素。
朱元璋宁肯被骂也要处死蓝玉,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蓝玉在开平王常遇春和中山王徐达去世后,数次统领大军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蓝玉锋芒太露而不知自敛,骄奢淫逸的本性毕露,在受到朱元璋的警告后并无任何悔改。
其二:朱元璋需要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一个他可以驾驭的以文官为主的朝廷,所以“蓝玉案”就成了朱元璋对付武将集团的工具,作为祸魁的蓝玉自然难逃一死。
在俘获远超王公贵族的时候,蓝玉玷污了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的一位妃子,这位妃子不堪其辱自杀身亡。还有在班师的途中,蓝玉路过一个关口,正当守门去报告值守的官员时,蓝玉却命令士兵破门而入。这两点让朱元璋心生不满,考虑到蓝玉功劳巨大就没有深究。而蓝雨却不知悔改,更加嚣张跋扈、横行霸道。其不但强占民田,还私养庄奴。
最终让蓝玉走向终点的是蓝玉案。洪武二十六年,有人告发蓝玉谋反。向来雷厉风行的朱元璋命人将其逮捕。很快蓝玉以谋反罪被剥皮处死,并且被灭三族。受此事牵连且被处死的人数高达一万五千多名。为了警示臣子,朱元璋命人写《逆臣录》并昭告天下。
有些史书认为蓝玉之死,是朱元璋为了确保年幼的朱允炆顺利即为。当时太子朱标死亡,年幼的朱允炆继位太子。为了确保自己死后,朱允炆能够驾驭群臣,朱元璋不得不痛下杀手,那些劳苦功高的开国功臣都被清理掉。纵观朱元璋时代,开国大臣中只有汤和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能够善终,这与汤和为人低调且不居功自傲有关。
蓝玉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其他三大案件分别是:空印案、郭桓案和胡惟庸案。这些案件死亡人数动辄数万,经过这些案件,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蓝玉案中有人把蓝玉之死的根本原因归咎于朱元璋为朱允炆扫清障碍,这点不敢苟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蓝玉之死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自恃劳苦功高、嚣张跋扈、骄纵不法一手造成的。
总而言之,蓝玉被残忍剥皮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因就是他自恃立下赫赫战功便目中无人,屡次挑衅朱元璋的底线;外因就是朱元璋这个人善于猜忌,几乎任何大臣在他眼中都有造反的可能,所以明朝开国三十六功臣,最后只有三个善终。
“乃身邀宠眷,志满气溢,既不能急流勇退,复不能恭让自全,遂致兔死狗烹,引颈就戮。明虽负德,蓝亦辜恩。”清朝历史学家蔡东藩这一段话或许就是蓝玉最真实的写照,蓝玉被杀,朱元璋有错他自己也不对,只能说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