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神林徽因是个怎样的人?她的一生有哪些事迹?
喜欢民国时期文学的人,必定知道民国三大才女:林徽因、张爱玲、张充和。而这其中人们对其形象争议比较大的就是林徽因。其实主要的争议就是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那段感情,明明知道徐志摩已经结婚了还要再接受他的感情,这种插足别人情感的爱情,说实话我也是看不上插足别人家庭的人,毕竟这是我的道德底线。抛开她的感情不说,我对林徽因在文学上的造诣还是非常崇敬的,通过她笔下的文字,让我认识到不一样的林徽因。
《林徽因文集》中收录了她写的一些散文、小说、诗歌,细细地读一读,你会发现林徽因多样的感情,但是不论是哪种感情,都如春日般照到人心里。
全书的散文合集,传递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情绪。《窗子以外》中那个想要看看窗外的风景的你,觉得外面的天地不论多广阔终究是隔着铁纱窗,自己被困在窗子里,所以决定到窗外去看看, 但是经过胡同、经过闹市,你发现这窗外的一切都不如你想象的美好,并不是你喜欢的,最后只能心中怀着淡淡的忧愁回窗子里迷迷糊糊地呆着;《一片阳光》中的那道阳光,哪怕是穿越了二十年的时光,仍旧是让人不可捉摸,也没有办法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
而《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更是将这种忧愁和内心的悲伤传递了出来,虽然这种忧愁林徽因没有用很激烈的语言表露出来,但是却通过她细腻的描写,温柔的文字将这种淡淡的忧愁散发出来,让读到她文章的读者渐渐被这种感情所感染。了解到林徽因的人生后,我觉得这种忧愁一方面是因为受她母亲何雪媛的影响,因为她的母亲不受自己婆婆的喜欢,这种情形在幼小的林徽因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另一方面就是徐志摩的离世对她带来的影响,不论是自己导师的徐志摩还是作为喜爱之人的徐志摩的离世,对林徽因形成这种淡淡忧愁的文风有着巨大的影响。
当然她这种细腻的情,不仅仅限于忧愁之情,包括她的爱情、亲情,都如她在《一片阳光》说得那样“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一般,温和地将她的每种感情传递给每一位读者,让大家都能够细细品味这种细腻的柔情,想来这也是林徽因作为才女的原因之一吧。
林徽因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女子,而在她与梁思诚结婚后,生下一子,对于自己的孩子,林徽因展现了自己母性光辉的一面,那种如春风般的母爱,轻轻地拨动每个人的温情。而最能把这种柔情传入读者心中的就是她那首《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有人说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也有人说是林徽因写给自己孩子的,我则更倾向于这首诗是写给自己孩子的,因为全诗所表达出来的就是这种如春风般的母爱。不论是诗中所写的春风、春光、春日的云烟,这种春日优美景象的描写本身就是传达出母爱的写照,母爱本就如同春天一般,是一切希望的源泉,也是一生温柔所在,林徽因在全诗开篇就描述了这么一幅风和日丽的春日盛景,就是想把自己对还在的爱向读者直截了当地展现出来,让大家从一开始就感受到自己如春风般的母爱。
而第二到四节则是写自己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圆月、鹅黄、新芽、白莲、还有那树间盛开的花、梁间呢喃的燕,这一切美好的景象,就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喜爱,倾尽时间一切最美好的东西来比喻自己的孩子,可以看出孩子在林徽因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也更加传达出那种不可抑制的母爱。而最后那句“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是让自己的母爱之情达到了最高,其实最后这句话不仅仅是说孩子是自己的爱,是自己心头暖宝宝,是自己的希望,我觉得也是在说母亲会给孩子最多的爱,最多的温暖,最大的希望。而人间四月天本就是世间最美好的时间,而这种美好的时间就如同母爱一般,永远温暖,永远明媚。
整首诗并没有很强烈的词句,也没有直接表述自己母爱的语句,但是整首诗的行文就如同春风一般,将母爱吹进每个人的心中。
如同我开篇说的一样,我对那种插足别人家庭的人是无法忍受的,但是读完林徽因的文章,又了解了林徽因对这段感情的认知,我才知道,原来林徽因也是有自己骄傲的,她并不是第三者,只是因为徐志摩喜欢那个自己心目中的林徽因,所以才有人们所说的林徽因插足了徐志摩的生活,这段感情更多的是徐志摩自己的想法,尤其在陆小曼出现后,让徐志摩重新审视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这也证明两人之间就算有情,但也是有界限的情。
而林徽因就如同四月的天气一样,虽然是初春温暖伊始的时候,但是仍旧有着一丝凛冽和傲骨,所以林徽因对徐志摩有的更多的是尊敬和爱戴,就如同她自己在书中表达的一样,她更多敬仰的是徐志摩的才华和能力,是他对文学、对诗歌创作的热情,是他想要为整个中国文化所作出贡献的胸怀,她也坚信徐志摩所做的这些努力对后世有着深刻的、不可替代的影响。而这种坚持和信任,也如同四月的春光一般,不仅照亮了林徽因今后的文学创作之路,也照亮了整个中国近代文学界。
而对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就更像是春天一般,坚定且温暖。不论自己的丈夫梁思诚如何选择,林徽因都默默地站在他的身边,选择和他共同面对;而对自己的孩子更是柔情如风,将母爱全部倾注给自己的孩子,这种情,这份爱,林徽因就是人间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