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为什么没让唐朝灭亡?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结合当时的环境来看。安禄山祖上是粟特人,粟特人是什么人?唐朝中前期,从长安开始经过河西走廊到达西方各国的丝绸之路,正当其时,而粟特人,就是当时往来中西之间,进行丝绸贸易的最主要的一部分人之一,也就是说,粟特人是天生的商人,而安禄山就是粟特人。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也就是大唐王朝,是民族政策非常开放的,所以也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将领以及官员,这些人都在当时的大唐王朝,扬名立万,比如朝鲜族的安西都督的高仙芝,长期率领大军驻扎在中国西部边疆,假如在宋朝,我们知道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但是唐朝就是可以,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少数民族能在大唐王朝取得如此的地位,可见对于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来说,造反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也就是说,他们造反没有多大的驱动力,既然在唐朝都能做到这个位置,反正在哪儿都是过日子,他们何必去造反呢?
唐玄宗晚期,虽然说唐玄宗开始老年昏聩,但是整体来说,大唐的国力还是在的,这正如同乾隆晚期大清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是整体实力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时候,假如有人造反了,对于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来说,不论是士兵还是将军,或者是人民,这些人是没有造反的欲望的,假如有人在这时候造反,那么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反应,一般都是希望这场叛乱能尽早平息,而不是乘火打劫,一起造反;所以我说,安禄山的造反是没有民众基础的。安禄山的造反声势虽大,但是没有民众基础的造反是无法长期进行下去的,好比一把大火燃了起来,但是后面没有柴了,那么它无论当下火势再大,也无法持久,也就无法成功。
当然,也许有人会拿出其他的一些例子来反驳,比如后周时期,柴荣算得上五代的明君,但是柴荣刚一死,赵匡胤立马就造反了,并且很快就成功了,那这是为什么呢?我的看法是,那是因为后周存在的时间不够长,民众虽然对新政府比较满意,但是作为后周人民的意识不强,也就是说后周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后周人民并没有多大的归属感,假如柴荣再多活个几十年,然后传一个年龄大一点的皇子,那我想基本就不会出现赵匡胤造反的这个事儿了。
关于这个我还能写很多,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我们再来说军事上的,那就是张巡守睢阳。
睢阳也即现在的河南安阳,是南北之间的门户,张巡守睢阳这一段,对于整个安史之乱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假如拿其他某一段历史来比的话,那我应该这么说,张巡守睢阳的意义对平定安史之乱来说,就相当于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期,梁王刘武守睢阳,这基本都是一个意思,这两场小的部分,都是安史之乱和七国之乱的军事转折点,是政府军转守为攻的开始。
安禄山造反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觉得重点还是在这两个方面,假如在这两个里面还要挑一个重点的话,那我觉得还是前者更为重要一点,假如用四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民心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