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把都城迁往了何处?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虽然喊起来霸气,但是也是有一定水分的。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明朝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君王的一举一动都有深刻含义,那么朱棣为什么这么做呢?
“风水”因素其实自朱元璋那时,就想着迁都。因为南京自从被截断“龙脉”之后,以此为都的国家,国运都不会长久。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是很难容忍的。对开封、凤阳、洛阳、长安,朱元璋都想过作为国家首都。后来还派遣太子朱标前去考察,只是朱标从长安回来后不久便死去,伤心欲绝的朱元璋把心思放在培养皇太孙朱允炆身上,迁都的心思便放下了。可见,迁都的想法,自朱元璋那时就有了。
南京因为挖了人工湖,皇宫的宫殿已经受到影响,有的地方地表已经下沉,形成了南高北低的格局,这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在永乐元年,就有大臣上奏,认为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应该提升为陪都。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哪是大臣的建议,分明就是朱棣内心的想法。所以,强势的朱棣大手一挥,这个提议毫无疑问地通过了。
势力、心理因素朱棣是通过靖难登上皇位的,他的大本营是在北京。对于一个人来说,呆在哪里最让他安心呢?肯定是自己老巢里面。而北京,就是朱棣的“老巢”。朱棣之所以没有登基之后马上迁都,一是北京宫殿还没修好,二是不向建文帝的势力示弱。所以在朱棣登基为帝18年后,各种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才迁都。朱棣靖难的时候,是直奔南京,沿途并没有攻城夺地。登基之后也是通过高压手段,迅速处理了一批不服自己的人。一大批藩王和读书人,内心对朱棣还是不服气的。而把这些人都迁到北京去,自然把他们的势力是连根拔起了。
再者,南京的皇宫中,朱棣是总能“看到”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影子”的。这对于的朱棣来说,心里自然是不痛快!朱棣登基之后,一直对朱允炆的下落十分关心,派人查访了近20年。所以在南京的宫殿里,朱棣的心情是有些压抑的,远不如在北京来得痛快!再者,南京天气潮湿,朱棣年轻打仗的时候,腿部受过伤。在这种潮湿的天气里也遭罪,不如北京凉爽的天气令朱棣心旷神怡。势力因素、心理因素以及身体上的暗伤,都让朱棣决定要迁都北京。
对抗蒙元的因素虽然明朝把元朝势力赶出了中原,可蒙元的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明初的时候,一直在和蒙元的残余势力在做斗争,朱棣本人更是亲自五次北伐。这样的话,远在南京,就不如在北京来的方便。所以,永乐八年的时候,朱棣就要求打通漕运,使得南方的物资可以顺利、快速地运往北京。而朱棣在北京居中指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对北方的控制力就大大增强,也方便经营东北。迁都北京之后,朱棣又进行了3次北伐,基本把蒙元打得不敢来捣乱。
而且,当初为了显示自己迁都的决心,朱棣在永乐七年的时候,把自己的陵墓选在了北京昌平。将陵墓修在北京附近而不是南京,显示了朱棣迁都的强烈决心,一切的反对声音都会被朱棣压下去。这其实也在绑架后世子孙,要长久地把北京作为首都,因为祖宗的陵墓在北京。但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朱棣的儿子明仁宗登基后,又想着把首都迁回南京,只是他在位不到一年,最终没有成行。到了朱棣的孙子明宣宗往后,明朝才稳定地把北京作为首都,南京作为陪都。
朱棣迁都的举动,其实也顺带着延长了明朝的气运。因为“天子守国门”,势必会加大首都附近的防御,登基为帝的子孙后代也有危机感,因为时刻要面对着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如果一直在南京,很可能形成偏安一隅的现象。所以一直到明朝末年崇祯的时候,也很少有大臣敢提南迁。明朝的子孙不管愿意不愿意,也算完成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是和当初的形势有密切关系的。北京是朱棣的根据地,风水也更胜于南京,再加上朱棣心理因素和身体因素,在北京可以更好地对抗元朝残余势力,顺带者让后代子孙时刻保持警惕之心。迁都北京有这么多的好处,也难怪朱棣压倒一切反对的声音,坚决地执行迁都的决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