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怎么有效的结合?
一是目的要统一——培养“待人以善”“待事以真”“待生活以美”的劳动者和公民二是方法要统一——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活动,是最让他们接受的方式,应该有活动为载体,而不是道德或知识的灌输,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成就了鹅卵石的美丽”。
三是相互补台而是拆台。现在有一种怪象,家庭怪学校、怪老师不好好教,总认为老师不负责任,该教的不教;教师怪家庭不好好养,个性乖张、飞扬跋扈,或者多愁善感动辄寻死觅活;社会则冷眼旁观,是不是说点风凉话,对家长特别是对老师进行道德绑架。结果呢?受影响的是一代一代的孩子。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家庭要切实履行责任,培养个性品质,不放养、不圈养,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社火习惯和个性品质,在可能的情况下,协助学校培养好学习习惯。学校特别是老师,要爱心耐心细心,精心选择好教学内容用更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脉搏与时代一起悦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当然,这些,说起来人容易做起来难,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要什么就要评什么”,可以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对学校一级教师进行评价,可对于家庭和社会呢?谁是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没有尽到责任该又该如何?以至于有专家呼吁“家长要持证上岗”,可问题是,后续如何跟进?而对于教育另一个重要的利益攸关方——社会呢?在《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育发展战略,要落地生根乃至于开花结果,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努力——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时,这一理想才会变为现实吧。不过,在路上,是一种常态!努力,是一种状态!信任,则是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