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特点是什么?
(一)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是发展变化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具有能动性,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劳动,也取决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学生不仅具有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而且他们对教育者的教育总是具有极大的选择性和调节性,因此教师的劳动总是作用于具有独立的能动的学生个体身上,它比生产劳动中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加工要复杂得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时,必须懂得、掌握学生的认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发展的源泉、动力来自他们的内部矛盾性。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使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劳动手段的创造性
教育的对象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与思想行为。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而是能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制约着教师的劳动。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教育对象都有效的现有模式。教育既要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统一要求培养学生,又必须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
(三)劳动整体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主要指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言行等去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塑造中,还体现在教师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下范作用。
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是由于青年学生在知识、智力、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独立性不强,具有依赖性和模仿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不仅说明教师工作的艰巨和光荣,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与人格,必须具有丰富的学识,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主体意识,避免学生盲目顺从。
(四)劳动过程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由人才成长周期的规律决定的。人才的教育培养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发挥作用,得到社会的检验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