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雨人》影评 (1)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时间紧促,我用零零散散的空隙认真看完了这部电影——《造雨人》。虽是头一次这么碎片化的看完一部电影,但我在看完后依然产生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以下,我将挑选自己最有感受的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1)
第一个方面,是我关于主人公鲁迪律师生涯的思考。
电影片头就提到了作者选择当律师的初衷——“自从读过民权律师在五六十年代的事迹,还有他们发现的法律的绝佳用途之后,我就想做律师了。他们做到了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给了律师群体一个好名声。我想要在法律界大放光芒,让法律之光照遍每一个角落。”
这是他当律师的初衷。
在这里,我不禁想问每一个法律人在想要选择当律师时的初心是什么?比如,你为什么到西北政法?比如,我为什么转专业到法学院?
其实在提交申请转专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迷茫的,然而再次看到这种“大放光芒、法律之光”的言语时,我不禁想到前几天我和一个同是转专业的我的朋友的聊天。
“所以你为什么转到法学院?”我问他。
他说:“法学是我能选的以后最能为大家做事的工作了。导火索是高中政治哲学课本的最后一章,我在人生价值那一节里受到了洗涤,才真正总结起来了我所有的想法,遗憾的是我们大学马原课本里面没有这部分。我希望大家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维护好个人权益,我有幸接触到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应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被我写进了高中日记里。”
当时他还给我看了他写的高中日记,其中有两段令我印象深刻。
一段是:我们总要做世界的主人的,我们总要做些什么的,为大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比如脱贫攻坚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当然,我将不会为这件事出力。比如我向往法律,就要推动依法治国,用法改变国家机构,改变社会风气,改变人们的思维等等。那么我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参加高考,学习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提升能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要反复琢磨,要多维思考,要避免在同一地方摔倒两次,要求我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权衡轻重……距离高考221天。
一段是:晚自习加上下午第三节课被上帝选中代表25班去领取寒假宝典6×6,嗯,复杂而又清晰的分发让我感到男女搭配的重要性,焦急而又如实的等待让我逃离作业,酣畅的奔跑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只有让自己融入集体,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距离高考120天。
鲁迪也是因为敬佩民权律师,而后想要成为律师,让法律之光照遍每一个角落。我在他们身上都看到了怀着一腔热血的法律年轻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诸如他们的这类人也是不断给我注入力量的源泉。
实际上,我深受感动。对比回看自己高中日记,那些记录可以用无病呻吟来形容了,以及自己最开始报政法不过是因为不想学纯理工科,所以对比他们的理想,我感叹自己的格局小了。
但再随着年岁的增长,看到了许多的不公平和非正义,我又始终认为这是最理想主义化了,比如那句“理想会被现实磨平”,抑或是那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通过这部影片,我也在继续探索着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无独有偶,鲁迪接下来的遭遇更是充满波折。他初入法律界,却屡遭对手伏击下套。从律师的连番提议用少额钱和解,到他要求的听证会被律师团刁难,再到最后的录音监听……
而鲁迪也深深知道,自己面对的律师团队是什么团队:一小时能挣一千美元、狂妄自大、对整个司法体系肆意妄为。
“我恨他们。我以前恨他们,是因为我不是对手,而现在,则是因为他们代表的人和行为。他们会乘头等舱飞过来,酒足饭饱之后,在某个会议室里碰头,商量怎么来对付我。当我入住汽车旅馆的时候,他们会在高级套房里呼呼大睡。养精蓄锐之后,他们会向我开战。这是我要的听证会,却在他们的地盘上举行。”
这段话的鲜明对比让人深思。
其实年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怀揣着理想的,坚信因为年轻,未来属于我们,坚信自己能创造或者改变世界。但当你孤身一人被这个世界的黑暗面打击时,你真的还能够坚守初心吗?
会不会在游向中年之际,活成了经验拒绝改变?陈鸿宇的《霓虹深处》有一句歌词是“巨幕前蚂蚁,吞吐尘气,为一口食的寻觅,困于罅隙。”我漫无边际的想,我应是那句“漠然如我,选择止步庸常中”么,还是那句“理想的街店拆完又筑起”,亦或如那句“我曾经警惕,曾听来的道理,以为一启程,途中便有目的,却不曾明白,这一刻我来过的意义”一般。
我们存于世间并彷徨,车水马龙纷繁不息,霓虹深处的喧嚣和城市小巷的黑暗,理想和遗憾交织并存。
我想这就是鲁迪的真实写照。在影片最后他说:“如果我全身心投入工作,我可能能继续执业,但是这样我就没法照顾凯莉了,我依然热爱法律,我将永远热爱它,但是也许我应该去教法律,而不是做律师。”
鲁迪有了爱的人,以后也会有家庭,孩子,老人需要照顾。他打完这场官司,就不想做律师了,其实这正是整部电影最可悲又最现实的地方,因为一个律师最后维护正义的手段竟然是不当律师了,这正是一个人的人性纠结的地方。
如果继续维护正义,可他也有自己的亲人无法舍弃;如果选择接受现实的话,他会某天早晨醒来变成下一个里奥·德拉门德,界线会永远消失,他会成为律师笑话。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官司打赢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官司真的会打赢吗?要是第一个傻瓜法官没有突然离世呢?要是新上任的不是受不了布莱特律所的黑人民权律师呢?要是没有一个像狄克那样得力聪明的助手呢?更重要的是,要是没有一个像鲁迪一样为了一个死去的人一直坚持讨公道的人呢?
甚至,电影中塑造出来的情节也是鲁迪并不打算继续坚持做律师,是的,他不打算继续这么辛苦的维护正义辩护查案了。
事实上,他骨子里还是会维护正义的。他依然热爱法律,他要当老师。他说他要去教法律,是只教更年轻一代人那些法律理论、高尚书籍,从而自己不再沾染黑暗吗;还是教那些初生牛犊的年轻人法律界的险恶,从而让他们以后去继续维护抵抗吗……·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这个随着科技发展愈加浮躁和布满利益的时代,现实中也许像鲁迪这样的人微乎甚微吧。哪怕很少,但总是有的,对吗?
电影的片名是造雨人,真正的造雨人是欲望的动物,被控制住,催眠的对待律师界,而我们应坚守住自己最初那份热烈的理想,坚守住内心清白做人的立场,就是在做“造雨人”的事业,也无异于为旱地的人送上一片清凉与甘甜。
我们走在贫穷而皲裂的路上,耳畔回响的声声呼唤却来自星光。愿我们都能做“造雨人”,坚守最初那份热烈的理想。我们能看到正义之光的,这些迸发出来的点点微光,正是我们捱过慢慢黑夜时所仰望的灿烂光芒。
以下,我将挑选自己最有感受的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1)
第一个方面,是我关于主人公鲁迪律师生涯的思考。
电影片头就提到了作者选择当律师的初衷——“自从读过民权律师在五六十年代的事迹,还有他们发现的法律的绝佳用途之后,我就想做律师了。他们做到了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给了律师群体一个好名声。我想要在法律界大放光芒,让法律之光照遍每一个角落。”
这是他当律师的初衷。
在这里,我不禁想问每一个法律人在想要选择当律师时的初心是什么?比如,你为什么到西北政法?比如,我为什么转专业到法学院?
其实在提交申请转专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迷茫的,然而再次看到这种“大放光芒、法律之光”的言语时,我不禁想到前几天我和一个同是转专业的我的朋友的聊天。
“所以你为什么转到法学院?”我问他。
他说:“法学是我能选的以后最能为大家做事的工作了。导火索是高中政治哲学课本的最后一章,我在人生价值那一节里受到了洗涤,才真正总结起来了我所有的想法,遗憾的是我们大学马原课本里面没有这部分。我希望大家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维护好个人权益,我有幸接触到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应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被我写进了高中日记里。”
当时他还给我看了他写的高中日记,其中有两段令我印象深刻。
一段是:我们总要做世界的主人的,我们总要做些什么的,为大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比如脱贫攻坚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当然,我将不会为这件事出力。比如我向往法律,就要推动依法治国,用法改变国家机构,改变社会风气,改变人们的思维等等。那么我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参加高考,学习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提升能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要反复琢磨,要多维思考,要避免在同一地方摔倒两次,要求我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权衡轻重……距离高考221天。
一段是:晚自习加上下午第三节课被上帝选中代表25班去领取寒假宝典6×6,嗯,复杂而又清晰的分发让我感到男女搭配的重要性,焦急而又如实的等待让我逃离作业,酣畅的奔跑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只有让自己融入集体,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距离高考120天。
鲁迪也是因为敬佩民权律师,而后想要成为律师,让法律之光照遍每一个角落。我在他们身上都看到了怀着一腔热血的法律年轻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诸如他们的这类人也是不断给我注入力量的源泉。
实际上,我深受感动。对比回看自己高中日记,那些记录可以用无病呻吟来形容了,以及自己最开始报政法不过是因为不想学纯理工科,所以对比他们的理想,我感叹自己的格局小了。
但再随着年岁的增长,看到了许多的不公平和非正义,我又始终认为这是最理想主义化了,比如那句“理想会被现实磨平”,抑或是那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通过这部影片,我也在继续探索着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无独有偶,鲁迪接下来的遭遇更是充满波折。他初入法律界,却屡遭对手伏击下套。从律师的连番提议用少额钱和解,到他要求的听证会被律师团刁难,再到最后的录音监听……
而鲁迪也深深知道,自己面对的律师团队是什么团队:一小时能挣一千美元、狂妄自大、对整个司法体系肆意妄为。
“我恨他们。我以前恨他们,是因为我不是对手,而现在,则是因为他们代表的人和行为。他们会乘头等舱飞过来,酒足饭饱之后,在某个会议室里碰头,商量怎么来对付我。当我入住汽车旅馆的时候,他们会在高级套房里呼呼大睡。养精蓄锐之后,他们会向我开战。这是我要的听证会,却在他们的地盘上举行。”
这段话的鲜明对比让人深思。
其实年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怀揣着理想的,坚信因为年轻,未来属于我们,坚信自己能创造或者改变世界。但当你孤身一人被这个世界的黑暗面打击时,你真的还能够坚守初心吗?
会不会在游向中年之际,活成了经验拒绝改变?陈鸿宇的《霓虹深处》有一句歌词是“巨幕前蚂蚁,吞吐尘气,为一口食的寻觅,困于罅隙。”我漫无边际的想,我应是那句“漠然如我,选择止步庸常中”么,还是那句“理想的街店拆完又筑起”,亦或如那句“我曾经警惕,曾听来的道理,以为一启程,途中便有目的,却不曾明白,这一刻我来过的意义”一般。
我们存于世间并彷徨,车水马龙纷繁不息,霓虹深处的喧嚣和城市小巷的黑暗,理想和遗憾交织并存。
我想这就是鲁迪的真实写照。在影片最后他说:“如果我全身心投入工作,我可能能继续执业,但是这样我就没法照顾凯莉了,我依然热爱法律,我将永远热爱它,但是也许我应该去教法律,而不是做律师。”
鲁迪有了爱的人,以后也会有家庭,孩子,老人需要照顾。他打完这场官司,就不想做律师了,其实这正是整部电影最可悲又最现实的地方,因为一个律师最后维护正义的手段竟然是不当律师了,这正是一个人的人性纠结的地方。
如果继续维护正义,可他也有自己的亲人无法舍弃;如果选择接受现实的话,他会某天早晨醒来变成下一个里奥·德拉门德,界线会永远消失,他会成为律师笑话。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官司打赢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官司真的会打赢吗?要是第一个傻瓜法官没有突然离世呢?要是新上任的不是受不了布莱特律所的黑人民权律师呢?要是没有一个像狄克那样得力聪明的助手呢?更重要的是,要是没有一个像鲁迪一样为了一个死去的人一直坚持讨公道的人呢?
甚至,电影中塑造出来的情节也是鲁迪并不打算继续坚持做律师,是的,他不打算继续这么辛苦的维护正义辩护查案了。
事实上,他骨子里还是会维护正义的。他依然热爱法律,他要当老师。他说他要去教法律,是只教更年轻一代人那些法律理论、高尚书籍,从而自己不再沾染黑暗吗;还是教那些初生牛犊的年轻人法律界的险恶,从而让他们以后去继续维护抵抗吗……·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这个随着科技发展愈加浮躁和布满利益的时代,现实中也许像鲁迪这样的人微乎甚微吧。哪怕很少,但总是有的,对吗?
电影的片名是造雨人,真正的造雨人是欲望的动物,被控制住,催眠的对待律师界,而我们应坚守住自己最初那份热烈的理想,坚守住内心清白做人的立场,就是在做“造雨人”的事业,也无异于为旱地的人送上一片清凉与甘甜。
我们走在贫穷而皲裂的路上,耳畔回响的声声呼唤却来自星光。愿我们都能做“造雨人”,坚守最初那份热烈的理想。我们能看到正义之光的,这些迸发出来的点点微光,正是我们捱过慢慢黑夜时所仰望的灿烂光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