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
展开全部
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 教育 ,那么教育孩子的 励志 文章 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习惯和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
作者:孙盛起
张君从英国 留学 回来,我们几个好友为他设宴洗尘。席间,一个朋友不雅的口头禅使他很不快,几次露出厌恶的表情。席散送张君回家的路上,我替那位朋友解释说,那句口头禅不过是无所指的语言习惯,听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张君沉默了一会说:“我给你讲一下我刚到英国的经历吧!”
和在布里斯托尔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我也是借住在当地一户居民家中,这样既省钱生活的条件又好。
房东姓坎贝尔,是一对老年夫妇。坎贝尔夫妇待人热情大方,他们只是象征性的收我几英镑房租,硬把我从邻居家“抢”了过来。有一位外国留学生住在家里,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他们不仅让整个社区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还打电话告诉了远在曼彻斯特和伦敦的儿女。
我了实现我 出国 留学的梦梦想,父母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我自然非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学习机会,晚上在图书馆一直待到闭馆才离开是常有的事。好在我遇到了好东家,可以一门心思学习,一点儿也不用为生活操心。每天我会到“家”里,可口的饭菜都在等着我,每隔四五天,坎贝儿太太就会逼着我换衣服,然后把换下的脏衣服拿去洗净熨好。可以说,他们就象对待亲儿子一样待我。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感到坎贝儿先生对我的态度有些转冷,看我的眼神有点异样。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坎贝儿先生都好象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但是看看太太,又把话咽了回去。我开始猜测,他们是不是嫌我的房租太少,想加租又不好意思说?
那天晚上11点多我从学校回来,洗漱完毕刚想脱衣睡觉,坎贝儿先生蹑手蹑脚地走进我的房间。寒暄两句后,坎贝儿先生坐到椅子上,一副谈话的架势。看来他终于要说出憋在心里的话。我心里早有准备,只要在我承受能力之内,他加多少房租我都答应,毕竟这样的东家不是到哪都能找到的。
“孩子,”坎贝儿先生开口道,“在你中国的家里,你半夜回家时,不管你父母睡没睡,你都使劲关门、噼劈啪啪地走路和大声咳嗽吗?”
我愣住了:难道这就是憋在他心里的话?
我说:“我说不清,也许……”真的,长这么大还从没有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自己也根本没有注意过这些“细节”。
“我相信你是无心的。”坎贝儿先生微笑着说,“我太太有失眠症,你每次晚上回来后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醒来就很难再睡着。因此,以后你晚上回来如果能够安静些,我将会非常高兴。”坎贝儿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其实我早就想提醒你,只是我太太怕有伤你的自尊心,一直不让我说。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你不会把我善意地提醒视为伤害你的自尊吧?”
我很勉强地点头。我并不是觉得坎贝儿先生说的不对,或者有伤自尊,而是觉得他有些斤斤计较。我和父母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他们从没有跟我计较过这种事情,如果我也因此打扰过他们的话,他们肯定会容忍我的,充其量把我的卧室门关紧而已。我心里感叹:到底不是自己的家呀!
当然,尽管我心里有牢骚,但我还是接受了坎贝儿先生的提醒,以后晚上回屋尽量轻手轻脚。
然而,不久的一个下午,我从学校回来刚在屋里坐定,坎贝儿先生跟了进来。我注意到,他的脸阴沉着,这可是少有的。
“孩子,也许你不高兴,但是我还得问。你小便的时候是不是不掀马桶垫子?”他问。
我的心里“咯噔”一声。我承认,有时我尿憋的紧,或者偷懒,小便的时候没有掀开马桶的垫子。
“偶尔……”我嗫嚅。
“这怎么行?”坎贝儿先生大声说,“难道你不知道那样会把尿液溅到垫子上吗?这不仅仅是不卫生,还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尤其是对女人的不尊重!”
我辩解:“我完全没有不尊重别人的意思,只是不意……”
“我当然相信你是无心的,可是这不应当成为这样做的理由!”
看着坎贝儿先生涨红的脸,我嘟囔:“这么点小事,不至于让你这么生气吧?”
坎贝儿先生越发激动:“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现在小事上。孩子,考取学位和谋得一个好的职位固然重要,但与人相处时的良好习惯和修养同样重要。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一个人的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第二身份,人们同样会以此去判断一个人。”
我不耐烦地听着,并随手拿起一本书胡乱翻起来。我觉得坎贝儿先生过于苛刻,这种事如果是在国内,还算是事吗?
晚上我躺在床上考虑良久,决定离开坎贝儿家。既然他们对我看不上眼,那我就找一家户比较“宽容”的人家居住。
第二天我就向坎贝儿夫妇辞别,全然不顾他们极力挽留。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令我始料不及。
我一连走了五六户人家,他们竟然都以同样的问话接待我:“听说你小便时不掀开马桶垫子?”那口气、那神情,那我意识到这在他们任何一个人看来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很严重的事情。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问话,我只有满面羞渐地返身逃走。
至此,我才明白了坎贝儿先生说的“习惯和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这句话。在人们眼里,我既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留学生,也是一个浅陋、缺乏修养的人。
我一点也不怨坎贝儿夫妇把我的“不良习惯”到处传播,相反,陷入了如此困境,我对他们的怨气反而消失了,甚至还非常感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没有那段尴尬的经历,我不知道是否还是那样令人生厌地“不拘小节”,嘴上同样挂着难听的口头禅也未可知呢!
张君的 故事 讲完了,我却陷入了沉思,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本应在我们少年时代就该完成的课程,我们为什么要等到长大成人后来到异国他乡才能学会?甚至,如果张君没有遇到坎贝尔先生的话,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我们的教育里,到底缺失了多少东西?
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何为好家庭,何为好教育
她儿时进的是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是清华、牛津,从小到大上名校,“好的教育”几乎伴随一生;作为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却嫁入需对公婆行叩拜礼的“传统”家庭,但依然和丈夫相亲相爱了一生……可以说,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不论命运多艰,身上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到了老年,脸上的淡定从容更是散发一种别样气质。
她和钱钟书先生的女儿——钱媛同样是一位才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英语系教授,虽然于1997年去世,但“我们仨”的故事,至今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那么,在杨绛先生眼中,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的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豪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爸爸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 启事 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我们对女儿钱瑗(小名阿圆),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和孩子在一起,要让孩子玩着学
钟书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要顽皮。
阿圆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有一次,阿圆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钟书就给她肚皮上画个大脸,被我一顿训斥,不敢再画。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却百玩不厌。
除了逗女儿玩,钟书也教女儿英文单词,见有潜力可挖,还教了些法语、德语单词,大多是带有屁、屎的粗话。有朋友来时,钟书就要女儿去卖弄。“我就八哥学舌那样回答,客人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自己很‘博学’,不免沾沾自喜,塌鼻子都翘起来了。”阿圆在书中写到。
钟书写《围城》时,对女儿说里面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后来他写《百合心》里,又说里面有个最讨厌的女孩子就是她。这时阿圆稍微长大些,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钱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哪里去了。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而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好的家庭,要有好的夫妻关系
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诗人辛笛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钟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我对钱钟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钟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文科是有钱人学的
作者:单治超
大约一年多前,我发表了日志《文科是有钱人学的》。此文发表后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的人认为我是轻视了理科的难度,认为理科就是做高中习题那么简单。这种“认为”显然是一种误解,我本人是北大数学博士,对于数学的难度有着一定的认识。还有的人针对我文中的一句话提出了质疑。这句话是:穷人家长能懂什么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他们说:其中的“文学……”替换成“量子力学,量子场论”也依然成立啊。
我的观点是:文史哲经社这些学科,对于任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都是应该学习的学科,事实上国内外很多大学都开设相关选修课,这些学科的 思维方式 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有影响的。而“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则过于高端,没听说哪个大学给非相关专业开设类似的选修课,学不学这种课对于人生的发展应该也影响不大。所以质疑我的人把“文学……”与“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置于对等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我想我应该把我的观点,再重新阐述并加以论述。首先我把“穷人”和“有钱人”的对立,更确切的设置为“弱势家庭”和“强势家庭”的对立。“弱势家庭”通常经济条件困难或一般, 文化 程度较低,户籍通常是农村或中小城市;“强势家庭”通常经济条件富裕或良好,文化程度较高,户籍通常是大城市。
我的观点是:对于所有学科,“弱势家庭”的孩子想取得一定的学术地位(例如成为大学教授)都相对于“强势家庭”的孩子占劣势;但对于理工科来说,这种劣势明显度要低一点;而对于文史类,这种劣势则极其明显。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把智力都高于普通群体,而且对学术都感兴趣的一个“弱势家庭”孩子和一个“强势家庭”孩子放在一起,我认为他们未来成为学者(例如成为大学教授)的可能性取决于“物”和“人”的条件。而理工科受“物”和“人”的条件影响要低一点。
咱们先看“物”的条件。
首先我们承认,学习所有学科都得读书,不读书是不可能有学问的。而“弱势家庭”的藏书量显著低于“强势家庭”。对于文科来说,两个18岁的孩子,可能读书量已经相差巨大了,因此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相差巨大了。
可是理工科呢,我就举我的专业数学来说吧,数学这个学科是必须按顺序学的,这个和文科就不太一样。假如你高中数学没学好,根本不可能读懂大学数学,或者说勉强读懂也是肤浅的。除了极个别的数学天才,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对现代数学有一定认识之外,绝大多数数学系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对现代数学的认识都约等于0,无论他或她来自“弱势家庭”,还是来自“强势家庭”。
因此即使一个学生来自“弱势家庭”,上大学之前对现代数学一无所知,但上大学之后勤奋学习,将来读博士,按部就班搞学术,成为名家倒是很困难,但当个普通大学的教授还是可能的。
再看“人”的条件。
做学问必须要有人引领,有人和你讨论。这种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 说说 老师。老师这一块,我相信中学阶段好的理科老师是大有人在的,即使在中小城市也是这样。或者即使老师不是名师,但做到称职的话,也足以把中学的数理化讲清楚。学生如果感兴趣呢,就多投入点精力,多做做题,多思考思考,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来说,做这些也算够了!
但文科这一块就不是这样了。首先我们得说我国的文科本身发展就滞后,文科的好师资相对理科就要少很多。而且文科需要大量阅读,中学的文科老师多数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也就忙着看孩子去了,学术水平并不高。很多落后地区的中学文科老师,基本就是把书上东西整理整理,结构搞清楚,穿穿线,然后到课堂上复述一遍。学生问他们一点基础知识他们都未必会,更谈不上有深度的交流了。
总结 上面的一段话,就是师资的内部差异性,文科比理科强。而什么人享有好的文科师资?答:大城市的孩子。因此有理由认为“强势家庭”相对“弱势家庭”,遇到好的文科老师的可能性更大。
除了老师,就是家长了。我认为绝大多数“弱势家庭”的家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是差的。第一,他们多数生活在中小城市,从事非常平凡的工作,对于高端的工作,例如学术研究,或者是比较复杂的经济政治活动,根本就一窍不通,他们自己就是“井里的蛤蟆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既然这样,他们怎么可能引领孩子对这个社会有一个宏观的全局性的认识?
第二,他们急于让孩子改善社会地位,因此对于“学习”这件事持功利主义的态度,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前学习是为了高考,上大学之后学习是为了就业,至于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学习是人内在的需要,这个高度他们还达不到。
第三,他们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因此认识水平也仅限于直观的东西,对于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根本理解不了,自然也不会去谈。
基于以上原因,我仍然持原观点:“弱势家庭”的孩子如果有志攀登学术高峰,在理工科上还有戏,文科呢,我不敢说不能,但是劣势大一点。
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习惯和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
作者:孙盛起
张君从英国 留学 回来,我们几个好友为他设宴洗尘。席间,一个朋友不雅的口头禅使他很不快,几次露出厌恶的表情。席散送张君回家的路上,我替那位朋友解释说,那句口头禅不过是无所指的语言习惯,听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张君沉默了一会说:“我给你讲一下我刚到英国的经历吧!”
和在布里斯托尔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我也是借住在当地一户居民家中,这样既省钱生活的条件又好。
房东姓坎贝尔,是一对老年夫妇。坎贝尔夫妇待人热情大方,他们只是象征性的收我几英镑房租,硬把我从邻居家“抢”了过来。有一位外国留学生住在家里,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他们不仅让整个社区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还打电话告诉了远在曼彻斯特和伦敦的儿女。
我了实现我 出国 留学的梦梦想,父母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我自然非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学习机会,晚上在图书馆一直待到闭馆才离开是常有的事。好在我遇到了好东家,可以一门心思学习,一点儿也不用为生活操心。每天我会到“家”里,可口的饭菜都在等着我,每隔四五天,坎贝儿太太就会逼着我换衣服,然后把换下的脏衣服拿去洗净熨好。可以说,他们就象对待亲儿子一样待我。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感到坎贝儿先生对我的态度有些转冷,看我的眼神有点异样。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坎贝儿先生都好象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但是看看太太,又把话咽了回去。我开始猜测,他们是不是嫌我的房租太少,想加租又不好意思说?
那天晚上11点多我从学校回来,洗漱完毕刚想脱衣睡觉,坎贝儿先生蹑手蹑脚地走进我的房间。寒暄两句后,坎贝儿先生坐到椅子上,一副谈话的架势。看来他终于要说出憋在心里的话。我心里早有准备,只要在我承受能力之内,他加多少房租我都答应,毕竟这样的东家不是到哪都能找到的。
“孩子,”坎贝儿先生开口道,“在你中国的家里,你半夜回家时,不管你父母睡没睡,你都使劲关门、噼劈啪啪地走路和大声咳嗽吗?”
我愣住了:难道这就是憋在他心里的话?
我说:“我说不清,也许……”真的,长这么大还从没有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自己也根本没有注意过这些“细节”。
“我相信你是无心的。”坎贝儿先生微笑着说,“我太太有失眠症,你每次晚上回来后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醒来就很难再睡着。因此,以后你晚上回来如果能够安静些,我将会非常高兴。”坎贝儿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其实我早就想提醒你,只是我太太怕有伤你的自尊心,一直不让我说。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你不会把我善意地提醒视为伤害你的自尊吧?”
我很勉强地点头。我并不是觉得坎贝儿先生说的不对,或者有伤自尊,而是觉得他有些斤斤计较。我和父母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他们从没有跟我计较过这种事情,如果我也因此打扰过他们的话,他们肯定会容忍我的,充其量把我的卧室门关紧而已。我心里感叹:到底不是自己的家呀!
当然,尽管我心里有牢骚,但我还是接受了坎贝儿先生的提醒,以后晚上回屋尽量轻手轻脚。
然而,不久的一个下午,我从学校回来刚在屋里坐定,坎贝儿先生跟了进来。我注意到,他的脸阴沉着,这可是少有的。
“孩子,也许你不高兴,但是我还得问。你小便的时候是不是不掀马桶垫子?”他问。
我的心里“咯噔”一声。我承认,有时我尿憋的紧,或者偷懒,小便的时候没有掀开马桶的垫子。
“偶尔……”我嗫嚅。
“这怎么行?”坎贝儿先生大声说,“难道你不知道那样会把尿液溅到垫子上吗?这不仅仅是不卫生,还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尤其是对女人的不尊重!”
我辩解:“我完全没有不尊重别人的意思,只是不意……”
“我当然相信你是无心的,可是这不应当成为这样做的理由!”
看着坎贝儿先生涨红的脸,我嘟囔:“这么点小事,不至于让你这么生气吧?”
坎贝儿先生越发激动:“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现在小事上。孩子,考取学位和谋得一个好的职位固然重要,但与人相处时的良好习惯和修养同样重要。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一个人的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第二身份,人们同样会以此去判断一个人。”
我不耐烦地听着,并随手拿起一本书胡乱翻起来。我觉得坎贝儿先生过于苛刻,这种事如果是在国内,还算是事吗?
晚上我躺在床上考虑良久,决定离开坎贝儿家。既然他们对我看不上眼,那我就找一家户比较“宽容”的人家居住。
第二天我就向坎贝儿夫妇辞别,全然不顾他们极力挽留。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令我始料不及。
我一连走了五六户人家,他们竟然都以同样的问话接待我:“听说你小便时不掀开马桶垫子?”那口气、那神情,那我意识到这在他们任何一个人看来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很严重的事情。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问话,我只有满面羞渐地返身逃走。
至此,我才明白了坎贝儿先生说的“习惯和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这句话。在人们眼里,我既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留学生,也是一个浅陋、缺乏修养的人。
我一点也不怨坎贝儿夫妇把我的“不良习惯”到处传播,相反,陷入了如此困境,我对他们的怨气反而消失了,甚至还非常感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没有那段尴尬的经历,我不知道是否还是那样令人生厌地“不拘小节”,嘴上同样挂着难听的口头禅也未可知呢!
张君的 故事 讲完了,我却陷入了沉思,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本应在我们少年时代就该完成的课程,我们为什么要等到长大成人后来到异国他乡才能学会?甚至,如果张君没有遇到坎贝尔先生的话,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我们的教育里,到底缺失了多少东西?
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何为好家庭,何为好教育
她儿时进的是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是清华、牛津,从小到大上名校,“好的教育”几乎伴随一生;作为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却嫁入需对公婆行叩拜礼的“传统”家庭,但依然和丈夫相亲相爱了一生……可以说,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不论命运多艰,身上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到了老年,脸上的淡定从容更是散发一种别样气质。
她和钱钟书先生的女儿——钱媛同样是一位才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英语系教授,虽然于1997年去世,但“我们仨”的故事,至今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那么,在杨绛先生眼中,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的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豪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爸爸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 启事 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我们对女儿钱瑗(小名阿圆),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和孩子在一起,要让孩子玩着学
钟书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要顽皮。
阿圆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有一次,阿圆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钟书就给她肚皮上画个大脸,被我一顿训斥,不敢再画。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却百玩不厌。
除了逗女儿玩,钟书也教女儿英文单词,见有潜力可挖,还教了些法语、德语单词,大多是带有屁、屎的粗话。有朋友来时,钟书就要女儿去卖弄。“我就八哥学舌那样回答,客人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自己很‘博学’,不免沾沾自喜,塌鼻子都翘起来了。”阿圆在书中写到。
钟书写《围城》时,对女儿说里面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后来他写《百合心》里,又说里面有个最讨厌的女孩子就是她。这时阿圆稍微长大些,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钱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哪里去了。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而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好的家庭,要有好的夫妻关系
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诗人辛笛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钟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我对钱钟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钟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文科是有钱人学的
作者:单治超
大约一年多前,我发表了日志《文科是有钱人学的》。此文发表后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的人认为我是轻视了理科的难度,认为理科就是做高中习题那么简单。这种“认为”显然是一种误解,我本人是北大数学博士,对于数学的难度有着一定的认识。还有的人针对我文中的一句话提出了质疑。这句话是:穷人家长能懂什么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他们说:其中的“文学……”替换成“量子力学,量子场论”也依然成立啊。
我的观点是:文史哲经社这些学科,对于任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都是应该学习的学科,事实上国内外很多大学都开设相关选修课,这些学科的 思维方式 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有影响的。而“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则过于高端,没听说哪个大学给非相关专业开设类似的选修课,学不学这种课对于人生的发展应该也影响不大。所以质疑我的人把“文学……”与“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置于对等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我想我应该把我的观点,再重新阐述并加以论述。首先我把“穷人”和“有钱人”的对立,更确切的设置为“弱势家庭”和“强势家庭”的对立。“弱势家庭”通常经济条件困难或一般, 文化 程度较低,户籍通常是农村或中小城市;“强势家庭”通常经济条件富裕或良好,文化程度较高,户籍通常是大城市。
我的观点是:对于所有学科,“弱势家庭”的孩子想取得一定的学术地位(例如成为大学教授)都相对于“强势家庭”的孩子占劣势;但对于理工科来说,这种劣势明显度要低一点;而对于文史类,这种劣势则极其明显。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把智力都高于普通群体,而且对学术都感兴趣的一个“弱势家庭”孩子和一个“强势家庭”孩子放在一起,我认为他们未来成为学者(例如成为大学教授)的可能性取决于“物”和“人”的条件。而理工科受“物”和“人”的条件影响要低一点。
咱们先看“物”的条件。
首先我们承认,学习所有学科都得读书,不读书是不可能有学问的。而“弱势家庭”的藏书量显著低于“强势家庭”。对于文科来说,两个18岁的孩子,可能读书量已经相差巨大了,因此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相差巨大了。
可是理工科呢,我就举我的专业数学来说吧,数学这个学科是必须按顺序学的,这个和文科就不太一样。假如你高中数学没学好,根本不可能读懂大学数学,或者说勉强读懂也是肤浅的。除了极个别的数学天才,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对现代数学有一定认识之外,绝大多数数学系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对现代数学的认识都约等于0,无论他或她来自“弱势家庭”,还是来自“强势家庭”。
因此即使一个学生来自“弱势家庭”,上大学之前对现代数学一无所知,但上大学之后勤奋学习,将来读博士,按部就班搞学术,成为名家倒是很困难,但当个普通大学的教授还是可能的。
再看“人”的条件。
做学问必须要有人引领,有人和你讨论。这种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 说说 老师。老师这一块,我相信中学阶段好的理科老师是大有人在的,即使在中小城市也是这样。或者即使老师不是名师,但做到称职的话,也足以把中学的数理化讲清楚。学生如果感兴趣呢,就多投入点精力,多做做题,多思考思考,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来说,做这些也算够了!
但文科这一块就不是这样了。首先我们得说我国的文科本身发展就滞后,文科的好师资相对理科就要少很多。而且文科需要大量阅读,中学的文科老师多数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也就忙着看孩子去了,学术水平并不高。很多落后地区的中学文科老师,基本就是把书上东西整理整理,结构搞清楚,穿穿线,然后到课堂上复述一遍。学生问他们一点基础知识他们都未必会,更谈不上有深度的交流了。
总结 上面的一段话,就是师资的内部差异性,文科比理科强。而什么人享有好的文科师资?答:大城市的孩子。因此有理由认为“强势家庭”相对“弱势家庭”,遇到好的文科老师的可能性更大。
除了老师,就是家长了。我认为绝大多数“弱势家庭”的家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是差的。第一,他们多数生活在中小城市,从事非常平凡的工作,对于高端的工作,例如学术研究,或者是比较复杂的经济政治活动,根本就一窍不通,他们自己就是“井里的蛤蟆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既然这样,他们怎么可能引领孩子对这个社会有一个宏观的全局性的认识?
第二,他们急于让孩子改善社会地位,因此对于“学习”这件事持功利主义的态度,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前学习是为了高考,上大学之后学习是为了就业,至于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学习是人内在的需要,这个高度他们还达不到。
第三,他们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因此认识水平也仅限于直观的东西,对于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根本理解不了,自然也不会去谈。
基于以上原因,我仍然持原观点:“弱势家庭”的孩子如果有志攀登学术高峰,在理工科上还有戏,文科呢,我不敢说不能,但是劣势大一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