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曾国藩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直以来,有这么一个说法,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至圣先师孔子是其一,心学大儒王阳明是其二,晚清名臣曾国藩为半个。
作为小学就开始学过孔子的文章,对孔圣人了解相对最多。在读过《明朝那些事儿》后对这位心学大家王阳明产生兴趣,然后拜读了《传习录》、《知行合一王阳明》之后也有了一些了解,至于对“半个”圣人曾国藩的了解,就止于历史课文上“平叛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晚清名臣”的只言片语。还有就是早几年闲逛知乎偶尔有看到评价曾国藩帖子,似乎唾骂曾国藩就是知乎的“政治正确”。
怀着一股好奇在周末一口气读完张宏杰作品《曾国藩传》,很是喜欢张宏杰叙事风格,流畅细腻的描绘了曾国藩真实的一生,读完也有些许感悟。
先谈书内曾国藩从一个名不见经传、没有家庭背景的乡下人,最后成为晚清名臣,有哪些值得学习的智慧。
曾国藩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打通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的精神。不管是当时笑话的同乡还是如今众多成功学书本怎么样去证明他多笨(一个27岁就中进士怎么会笨),我们作为一个没有超高智商的普通人,勤奋下苦功夫才是正道,就如刘润老师说:“每天付出不亚于常人的努力”。
此处“笨功夫”应是以每日涓滴积累般勤奋和水滴石穿般毅力,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首先自省,自省是指一个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 ,一个人首要一点就是得认清自我。
书中关于曾国藩有三个重要自省给我印象深刻。
1、曾国藩6次考秀才失败,最后一次考秀才时,更被“悬牌批责”,在家一年的反思总结摸出了考试的思路后就一路顺利进入翰林院。
2、到了翰林院后他才发现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因此在三十岁这一年他立志要做圣人,通过向唐鉴和倭仁两位当时的大儒学者学习自我管理。
3、47岁被皇帝弃用,蛰居老家两年,反思自我并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战胜了军事宿敌天平天国,位及人臣。
其后自律,自省之后便是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一年立志要做圣人,通过向唐鉴和倭仁两位当时的大儒学者学习自我管理,他开始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写日记来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大脑中的每一个念头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日记中,他还给自己定了规矩和标准: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
12、夜不出门。
最后持之以恒
曾国藩围绕他的核心竞争力制定了对应地军规,并且严格执地行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时间的积累,这才成就为一个儒家的理学大师。
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曾国藩一生以一个“诚”字自命,主要表现在出发点诚、对自己真诚、对他人真诚。
出发点诚:曾国藩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仰,42岁办团练,创立湘军,不是为了立功求官,而是为了大清江山不被分裂,功成即身退,迅速裁撤湘军,打消了皇上的顾虑,不论是在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上,还是在后来洋务运动的推行上,曾国藩一直都保持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初心
对自己真诚:自认愚钝、从不骄傲,还特别能正视不足。其体现在曾国藩把各种坏毛病都写进了日记里,告诫自己下次不能这样,自身的同时还把日志给亲人朋友看,进行互相监督,提高修养。
对他人真诚:曾国藩说“驭将之道,最贵推陈,不贵权术”,在钱、权、名三大利益方面,曾国藩都尽量和下属分享。甚至在外交方面主张对“洋人”待之以诚,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难以想象的。
选贤任能,是曾国藩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
曾国藩为政四十年,幕僚共计四百多人,大部分都被他培养、推荐为朝廷、军队或地方的高级官员。
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众多名臣就是他众多幕僚中的佼佼者。
在带领团队方面,他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1、“半个圣人”和“曾剃头”
也简单了解了一下关于曾国藩评价之争,有人奉之圣人,有人嗤之以鼻。
个人观点是对于历史定性来说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促进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看待和理解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代入特定的历史年代去看,不能用当世之人当世之价值观看待。
对于个人来说,学习曾国藩可学之处,有所得更佳。
2、20岁前初识王阳明,只觉洒脱,圣人当如此,年轻时喜欢的具是这类人物。如今浅读曾国藩,也有点明白“曾国藩是庸人的楷模,中年人的抚慰”这句话。
曾国藩人生起点和 90% 的普通人相似:没有惊人的才华,没有显赫的身世,这是一个经历了很多失败,结局也说不上圆满、昂扬的人。而曾国藩给平凡的我们指了一条明路,他身体力行用“坚持、韧劲、克制、挺”告诉你,平庸的人如何成就理想。
第一次浅读,日后希望再读,也许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便有另一番感悟。
作为小学就开始学过孔子的文章,对孔圣人了解相对最多。在读过《明朝那些事儿》后对这位心学大家王阳明产生兴趣,然后拜读了《传习录》、《知行合一王阳明》之后也有了一些了解,至于对“半个”圣人曾国藩的了解,就止于历史课文上“平叛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晚清名臣”的只言片语。还有就是早几年闲逛知乎偶尔有看到评价曾国藩帖子,似乎唾骂曾国藩就是知乎的“政治正确”。
怀着一股好奇在周末一口气读完张宏杰作品《曾国藩传》,很是喜欢张宏杰叙事风格,流畅细腻的描绘了曾国藩真实的一生,读完也有些许感悟。
先谈书内曾国藩从一个名不见经传、没有家庭背景的乡下人,最后成为晚清名臣,有哪些值得学习的智慧。
曾国藩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打通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的精神。不管是当时笑话的同乡还是如今众多成功学书本怎么样去证明他多笨(一个27岁就中进士怎么会笨),我们作为一个没有超高智商的普通人,勤奋下苦功夫才是正道,就如刘润老师说:“每天付出不亚于常人的努力”。
此处“笨功夫”应是以每日涓滴积累般勤奋和水滴石穿般毅力,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首先自省,自省是指一个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 ,一个人首要一点就是得认清自我。
书中关于曾国藩有三个重要自省给我印象深刻。
1、曾国藩6次考秀才失败,最后一次考秀才时,更被“悬牌批责”,在家一年的反思总结摸出了考试的思路后就一路顺利进入翰林院。
2、到了翰林院后他才发现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因此在三十岁这一年他立志要做圣人,通过向唐鉴和倭仁两位当时的大儒学者学习自我管理。
3、47岁被皇帝弃用,蛰居老家两年,反思自我并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战胜了军事宿敌天平天国,位及人臣。
其后自律,自省之后便是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一年立志要做圣人,通过向唐鉴和倭仁两位当时的大儒学者学习自我管理,他开始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写日记来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大脑中的每一个念头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日记中,他还给自己定了规矩和标准: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
12、夜不出门。
最后持之以恒
曾国藩围绕他的核心竞争力制定了对应地军规,并且严格执地行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时间的积累,这才成就为一个儒家的理学大师。
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曾国藩一生以一个“诚”字自命,主要表现在出发点诚、对自己真诚、对他人真诚。
出发点诚:曾国藩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仰,42岁办团练,创立湘军,不是为了立功求官,而是为了大清江山不被分裂,功成即身退,迅速裁撤湘军,打消了皇上的顾虑,不论是在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上,还是在后来洋务运动的推行上,曾国藩一直都保持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初心
对自己真诚:自认愚钝、从不骄傲,还特别能正视不足。其体现在曾国藩把各种坏毛病都写进了日记里,告诫自己下次不能这样,自身的同时还把日志给亲人朋友看,进行互相监督,提高修养。
对他人真诚:曾国藩说“驭将之道,最贵推陈,不贵权术”,在钱、权、名三大利益方面,曾国藩都尽量和下属分享。甚至在外交方面主张对“洋人”待之以诚,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难以想象的。
选贤任能,是曾国藩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
曾国藩为政四十年,幕僚共计四百多人,大部分都被他培养、推荐为朝廷、军队或地方的高级官员。
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众多名臣就是他众多幕僚中的佼佼者。
在带领团队方面,他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1、“半个圣人”和“曾剃头”
也简单了解了一下关于曾国藩评价之争,有人奉之圣人,有人嗤之以鼻。
个人观点是对于历史定性来说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促进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看待和理解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代入特定的历史年代去看,不能用当世之人当世之价值观看待。
对于个人来说,学习曾国藩可学之处,有所得更佳。
2、20岁前初识王阳明,只觉洒脱,圣人当如此,年轻时喜欢的具是这类人物。如今浅读曾国藩,也有点明白“曾国藩是庸人的楷模,中年人的抚慰”这句话。
曾国藩人生起点和 90% 的普通人相似:没有惊人的才华,没有显赫的身世,这是一个经历了很多失败,结局也说不上圆满、昂扬的人。而曾国藩给平凡的我们指了一条明路,他身体力行用“坚持、韧劲、克制、挺”告诉你,平庸的人如何成就理想。
第一次浅读,日后希望再读,也许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便有另一番感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