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三、十四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前一篇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十一、十二章
后一篇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五、十六、十七章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献媚于屋内西南角的奥神,不如献媚于灶神,这是什么意思?
先生说:不是这样的,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有用。
[愚悟]
本章是夫子在卫国时,与王孙贾的一段谈话。当时究竟是为什么事而引发了这段对话,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就当时的世道来讲,王孙贾如此暗示或是一番好意,大有让夫子曲线救国的意思,但夫子却有自己的原则,断然拒绝了这种好意,只是拒绝的言辞谦逊又不迫切,如果王孙贾能明白他的意思,也算是一种教育;如果不能领会,夫子也不会自取其祸。这是夫子说话的艺术。
或许现在,在你的身边也有王孙贾这样的好人,教你怎么去讨好这个人,怎么去讨好那个人,从而达到一些目的,获取一些利益,有时,我们甚至会迷失在这样的所谓成就中。生活的确不易,所以我们确实应该多想办法,去努力解决碰到的种种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有原则,有底线,如果丧失了原则,亏欠了道义,终有一天,受伤的还是自己。多少历史证明,那些无底线的投机讨巧者或能获利一时,但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只有忠与正,脚踏实地的人才能顶天立地,长存于世。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
先生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考夏和商二代礼仪制度制定的,多么丰富而有文采啊!我主张遵从周代的。
[愚悟]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三代之礼,发展到了周礼时,相比于前二代,已经十分完备了。本章是夫子在了解了三代之礼后,对周礼发出的赞美之言。
从后世一些王朝对周礼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周礼的完备,譬如王莽篡汉后,就想采用周礼治国,只是最后失败了;而北朝北周的宇文氏也采用了周礼治国,结果奠定了后来的隋唐盛世。且不管他们的成败与否,至少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周礼的魅力。
前一篇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十一、十二章
后一篇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五、十六、十七章
后一篇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五、十六、十七章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献媚于屋内西南角的奥神,不如献媚于灶神,这是什么意思?
先生说:不是这样的,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有用。
[愚悟]
本章是夫子在卫国时,与王孙贾的一段谈话。当时究竟是为什么事而引发了这段对话,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就当时的世道来讲,王孙贾如此暗示或是一番好意,大有让夫子曲线救国的意思,但夫子却有自己的原则,断然拒绝了这种好意,只是拒绝的言辞谦逊又不迫切,如果王孙贾能明白他的意思,也算是一种教育;如果不能领会,夫子也不会自取其祸。这是夫子说话的艺术。
或许现在,在你的身边也有王孙贾这样的好人,教你怎么去讨好这个人,怎么去讨好那个人,从而达到一些目的,获取一些利益,有时,我们甚至会迷失在这样的所谓成就中。生活的确不易,所以我们确实应该多想办法,去努力解决碰到的种种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有原则,有底线,如果丧失了原则,亏欠了道义,终有一天,受伤的还是自己。多少历史证明,那些无底线的投机讨巧者或能获利一时,但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只有忠与正,脚踏实地的人才能顶天立地,长存于世。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
先生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考夏和商二代礼仪制度制定的,多么丰富而有文采啊!我主张遵从周代的。
[愚悟]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三代之礼,发展到了周礼时,相比于前二代,已经十分完备了。本章是夫子在了解了三代之礼后,对周礼发出的赞美之言。
从后世一些王朝对周礼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周礼的完备,譬如王莽篡汉后,就想采用周礼治国,只是最后失败了;而北朝北周的宇文氏也采用了周礼治国,结果奠定了后来的隋唐盛世。且不管他们的成败与否,至少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周礼的魅力。
前一篇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十一、十二章
后一篇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五、十六、十七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