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有效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趣的导入,让学生有效参与。
有趣的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设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好奇心这一特点,我以魔术开头,充分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为后面的教学也打下了基础。
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有效参与。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老师如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当然,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探究学习中来。
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一幅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去发现里面的角,从生活中找出角来,由于是自己身边的情景图,学生接受起来就显得特别自然,这样很轻松地就将数学与生活联系了起来,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愉快。
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手臂变角”、“折扇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看似十分平常,但它确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上也有角,角在生活中时时与自己在一起。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轻松愉快,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
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有效参与。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在10----20分钟,要让学生一节课40分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就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将知识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
在设计“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一开始就以“魔术”这一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后面的有效参与打下了基础。在探究新知中,我设计了“分实物角”和“用三角尺验证锐角和钝角”两个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没有感觉到学习的无味,只体会到活动的无限乐趣,很轻松自然地掌握了新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结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变活动角”,而在拓展延伸中我则主要是以活动为主,因为前半节课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所以设计活动较少,而后半节课,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容易感到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能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设计的活动也较多。
四、和谐平等的气氛让学生有效参与。
和谐平等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老师处处维护师道尊严,学生屈服于老师的尊严之下,又怎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呢?
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让学生找角、学生分角、学生验证角的方法。时时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从旁引导,整个课堂十分和谐、十分融洽。在后面几个环节中,我也充当了学生的忠实助手,成了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的一员。
五、巧设悬念的结课,让学生有效参与。
结课也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注重开课的趣味性,也应注重结课的艺术性,好的结课往往会对一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是以玩活动角这个游戏来结束新课的,即一个人叫出角的名字,另一个人用活动角变角,首先,我抽一名学生上台来和老师一起玩,然后叫学生同桌之间玩,最后老师变角,全班同学一起叫出它的名字,当我变出一个平角时,大部分同学哑口无言,这时,我叫了下课,在孩子们不愿意下课时结束新课,这样的结课,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参与,课后学生也会有效参与到对不解知识的探究中来。
总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我们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有趣的导入,让学生有效参与。
有趣的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设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好奇心这一特点,我以魔术开头,充分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为后面的教学也打下了基础。
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有效参与。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老师如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当然,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探究学习中来。
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一幅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去发现里面的角,从生活中找出角来,由于是自己身边的情景图,学生接受起来就显得特别自然,这样很轻松地就将数学与生活联系了起来,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愉快。
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手臂变角”、“折扇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看似十分平常,但它确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上也有角,角在生活中时时与自己在一起。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轻松愉快,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
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有效参与。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在10----20分钟,要让学生一节课40分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就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将知识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
在设计“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一开始就以“魔术”这一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后面的有效参与打下了基础。在探究新知中,我设计了“分实物角”和“用三角尺验证锐角和钝角”两个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没有感觉到学习的无味,只体会到活动的无限乐趣,很轻松自然地掌握了新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结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变活动角”,而在拓展延伸中我则主要是以活动为主,因为前半节课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所以设计活动较少,而后半节课,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容易感到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能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设计的活动也较多。
四、和谐平等的气氛让学生有效参与。
和谐平等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老师处处维护师道尊严,学生屈服于老师的尊严之下,又怎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呢?
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让学生找角、学生分角、学生验证角的方法。时时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从旁引导,整个课堂十分和谐、十分融洽。在后面几个环节中,我也充当了学生的忠实助手,成了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的一员。
五、巧设悬念的结课,让学生有效参与。
结课也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注重开课的趣味性,也应注重结课的艺术性,好的结课往往会对一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是以玩活动角这个游戏来结束新课的,即一个人叫出角的名字,另一个人用活动角变角,首先,我抽一名学生上台来和老师一起玩,然后叫学生同桌之间玩,最后老师变角,全班同学一起叫出它的名字,当我变出一个平角时,大部分同学哑口无言,这时,我叫了下课,在孩子们不愿意下课时结束新课,这样的结课,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参与,课后学生也会有效参与到对不解知识的探究中来。
总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我们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安图欧企业团建管理
2024-10-17 广告
2024-10-17 广告
给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教师上课不能根据书本的知识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共同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和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促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在...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安图欧企业团建管理提供
展开全部
一、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参与。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提问的方式,可以说是参与式教学的核心。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采用“联系生活中的情景提出问题”等方法,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通过合理的“提问、设问、答问”环节,营造一种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认真自学,敢于有新发现”。
二、因材施教,促进参与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现有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对于同一难度的知识,可能对于有的学生来说相对简单,但是对于有的学生而言还不能充分消化。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课堂的整体参与度,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就拿上文提及的“提问”来说,提问应该是有策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问题链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位一线数学教师分享了“负数”一课中采用的多层次的提问方式,值得老师们借鉴:在课堂引入时首先提出有层次感的三个问题:“什么是负数?负数是怎么来的?负数有什么作用?”如此一来,可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题可想、有问可思,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因材施教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堂下也非常重要,为了让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赶上大部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升,课上课下是需要协同配合完成的
三、设计活动,增强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改也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为其创设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其能够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样以数学课堂为例,一线教师的分享中提及,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球的“下落高度”与“反弹高度”之间的关系,于是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验。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标记小球的高度以及反弹的高度,并通过实验找出相应的规律。这种“动手”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眼看到并总结规律。“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让学生有充分认识‘反弹高度’的机会,体验和享受‘球的反弹高度’实验学习的快乐。”这样一堂有参与、有思考、有互动的课程,很难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协同交流中提高参与意识
学生间的合作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常用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不仅可以相互交流想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是严肃课堂的一种调剂。但是,如何让合作讨论变得效率更高,如何把控协同交流的方向,这些是教师应该仔细思考的。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1)讨论中是否存在“旁听生”。如果存在“旁听生”,意味着他们可能正在开小差,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来,需要反思是否设置的讨论话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过高。(2)讨论中是否存在机械模仿的情况。如果学生只是机械模仿教师的行为,说明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足,需要让讨论的问题更具有延展性。(3)教师是否关注到了所有小组的情况。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因为讨论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也会存在盲区,有时候会顾此失彼。教师应该尽可能缩小自己的关注盲区,让优秀的学生有思维空间,也让部分后进生能够获得参与感。这需要教师朋友不断去寻找平衡。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和设计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趣有效的学习中,锻炼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参与。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提问的方式,可以说是参与式教学的核心。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采用“联系生活中的情景提出问题”等方法,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通过合理的“提问、设问、答问”环节,营造一种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认真自学,敢于有新发现”。
二、因材施教,促进参与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现有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对于同一难度的知识,可能对于有的学生来说相对简单,但是对于有的学生而言还不能充分消化。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课堂的整体参与度,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就拿上文提及的“提问”来说,提问应该是有策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问题链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位一线数学教师分享了“负数”一课中采用的多层次的提问方式,值得老师们借鉴:在课堂引入时首先提出有层次感的三个问题:“什么是负数?负数是怎么来的?负数有什么作用?”如此一来,可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题可想、有问可思,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因材施教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堂下也非常重要,为了让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赶上大部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升,课上课下是需要协同配合完成的
三、设计活动,增强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改也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为其创设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其能够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样以数学课堂为例,一线教师的分享中提及,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球的“下落高度”与“反弹高度”之间的关系,于是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验。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标记小球的高度以及反弹的高度,并通过实验找出相应的规律。这种“动手”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眼看到并总结规律。“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让学生有充分认识‘反弹高度’的机会,体验和享受‘球的反弹高度’实验学习的快乐。”这样一堂有参与、有思考、有互动的课程,很难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协同交流中提高参与意识
学生间的合作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常用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不仅可以相互交流想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是严肃课堂的一种调剂。但是,如何让合作讨论变得效率更高,如何把控协同交流的方向,这些是教师应该仔细思考的。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1)讨论中是否存在“旁听生”。如果存在“旁听生”,意味着他们可能正在开小差,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来,需要反思是否设置的讨论话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过高。(2)讨论中是否存在机械模仿的情况。如果学生只是机械模仿教师的行为,说明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足,需要让讨论的问题更具有延展性。(3)教师是否关注到了所有小组的情况。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因为讨论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也会存在盲区,有时候会顾此失彼。教师应该尽可能缩小自己的关注盲区,让优秀的学生有思维空间,也让部分后进生能够获得参与感。这需要教师朋友不断去寻找平衡。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和设计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趣有效的学习中,锻炼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