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地球是圆的诗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关于地球是圆的诗句
关于地球是圆的诗句 1.用古诗词证明地球是圆的
古诗词里的地圆说
(读张华《励志诗》、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原文〕
大仪斡运,天回地游。 四气鳞次,寒暑环周。 星火既夕,忽焉素秋。 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摘自张华《励志诗》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摘自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 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大仪斡运,无回地游”。
——摘自逢先知《博览群书的革命家》(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 8 页,三联书店 1986 年版)
〔解析〕
张华(232—300),出身寒微,在西晋初年官至显位,是个较正直的官 僚。其《励志诗》是 73 句的四言古诗,顾名思义,乃自我勉励之作,表现了 较好的志向情趣。前面引述的,是这首诗中的前面几句,直观地感到四季变 化与“天回地游”有关。
毛泽东是从《古诗源》里读到这首诗的。在 1964 年 8 月的这次谈话中, 他便指出:这首诗收在《古诗源》。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前面有一小序:“中秋饮酒,将 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这首词写送月, 且用屈原《天问》的形式来写,是很新颖的。作者经过详细的观察,发挥丰 富的想象,看到月亮由东升起,自西落下,猜测到地球是圆的和月亮绕地球 旋转。这在天文学史上是个佳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到这首词时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词,在一本《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的标题前连画三 个大圈;对小序中的每句话加了圈点;对词中每个疑问句后,都画着一个大 大的问号。1964 年又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到这首诗包含的地圆说想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的着意圈画,除艺术上的欣赏外,还十分赞赏词人辩 证思维的深刻性。
2.用古诗词证明地球是圆的
古诗词里的地圆说 (读张华《励志诗》、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原文〕 大仪斡运,天回地游。
四气鳞次,寒暑环周。 星火既夕,忽焉素秋。
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摘自张华《励志诗》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摘自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 别的地方。
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大仪斡运,无回地游”。 ——摘自逢先知《博览群书的革命家》(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 8 页,三联书店 1986 年版) 〔解析〕 张华(232—300),出身寒微,在西晋初年官至显位,是个较正直的官 僚。
其《励志诗》是 73 句的四言古诗,顾名思义,乃自我勉励之作,表现了 较好的志向情趣。前面引述的,是这首诗中的前面几句,直观地感到四季变 化与“天回地游”有关。
毛泽东是从《古诗源》里读到这首诗的。在 1964 年 8 月的这次谈话中, 他便指出:这首诗收在《古诗源》。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前面有一小序:“中秋饮酒,将 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这首词写送月, 且用屈原《天问》的形式来写,是很新颖的。
作者经过详细的观察,发挥丰 富的想象,看到月亮由东升起,自西落下,猜测到地球是圆的和月亮绕地球 旋转。这在天文学史上是个佳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到这首词时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词,在一本《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的标题前连画三 个大圈;对小序中的每句话加了圈点;对词中每个疑问句后,都画着一个大 大的问号。
1964 年又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到这首诗包含的地圆说想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的着意圈画,除艺术上的欣赏外,还十分赞赏词人辩 证思维的深刻性。
3.关于“地球”的古诗有哪些
1、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白话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2、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白话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3、浪淘沙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白话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4、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白话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5、月夜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白话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4.古人谁说的地球是圆的
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首先提出了大
地是球形的设想。他们主张用数学来解释宇宙,认为在所有立体图形中,球形
是最美好的。宇宙的外形应该是球形的,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天体都应
该是球形的。过了100多年,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
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
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
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
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我国东汉时的天文学家张衡,曾有“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的说法,他
把宇宙比作鸡蛋,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这种学说叫浑天说,比过去的盖天说
有了很大进步。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
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
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那么,地球是不是一个滚圆的正球体呢?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根
据他所发现的万有引力的理论,由于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上的
物质向赤道方向移动,因此他断定地球应是一个赤道半径要比极半径大一些的
扁球体。但是,以巴黎天文台台长卡西尼为首的一派,根据他们测量子午线所
得的不准确数据,说地球绕太阳旋转,应该向两极伸长,是个长球,而不是扁
球。这个争论延续了有半世纪之久。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地球形状之争,
曾说:“在伦敦认为是橘子,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为一个西瓜。”直到18世
纪30年代,法国科学院派出两个远征队,一队到北极圈附近的拉普兰,一队到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秘鲁,分别测量两地子午线的长度,才发现卡西尼的测量有
错误,而牛顿的推论是正确。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
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为6356755米,两者相差为21385米,它的扁率为
1/298.2。从这方面讲,地球要比橘子圆得多。
此外,人们又从测量中发现,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最大
半径与最小半径相差200多米。还发现地球的北半球要比南半球细长一些;北极
地区的大地水准面(即平均海平面)比参考扁球体要高出10米左右,南极地区
则要凹进去30米左右。因此,有人把地球的形状比作梨,把地球体说成是梨状
体。
实际上,地球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梨,而是具有它自己独特形状的球体。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
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
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
陈尔寿
关于地球是圆的诗句 1.用古诗词证明地球是圆的
古诗词里的地圆说
(读张华《励志诗》、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原文〕
大仪斡运,天回地游。 四气鳞次,寒暑环周。 星火既夕,忽焉素秋。 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摘自张华《励志诗》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摘自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 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大仪斡运,无回地游”。
——摘自逢先知《博览群书的革命家》(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 8 页,三联书店 1986 年版)
〔解析〕
张华(232—300),出身寒微,在西晋初年官至显位,是个较正直的官 僚。其《励志诗》是 73 句的四言古诗,顾名思义,乃自我勉励之作,表现了 较好的志向情趣。前面引述的,是这首诗中的前面几句,直观地感到四季变 化与“天回地游”有关。
毛泽东是从《古诗源》里读到这首诗的。在 1964 年 8 月的这次谈话中, 他便指出:这首诗收在《古诗源》。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前面有一小序:“中秋饮酒,将 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这首词写送月, 且用屈原《天问》的形式来写,是很新颖的。作者经过详细的观察,发挥丰 富的想象,看到月亮由东升起,自西落下,猜测到地球是圆的和月亮绕地球 旋转。这在天文学史上是个佳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到这首词时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词,在一本《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的标题前连画三 个大圈;对小序中的每句话加了圈点;对词中每个疑问句后,都画着一个大 大的问号。1964 年又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到这首诗包含的地圆说想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的着意圈画,除艺术上的欣赏外,还十分赞赏词人辩 证思维的深刻性。
2.用古诗词证明地球是圆的
古诗词里的地圆说 (读张华《励志诗》、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原文〕 大仪斡运,天回地游。
四气鳞次,寒暑环周。 星火既夕,忽焉素秋。
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摘自张华《励志诗》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摘自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 别的地方。
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大仪斡运,无回地游”。 ——摘自逢先知《博览群书的革命家》(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 8 页,三联书店 1986 年版) 〔解析〕 张华(232—300),出身寒微,在西晋初年官至显位,是个较正直的官 僚。
其《励志诗》是 73 句的四言古诗,顾名思义,乃自我勉励之作,表现了 较好的志向情趣。前面引述的,是这首诗中的前面几句,直观地感到四季变 化与“天回地游”有关。
毛泽东是从《古诗源》里读到这首诗的。在 1964 年 8 月的这次谈话中, 他便指出:这首诗收在《古诗源》。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前面有一小序:“中秋饮酒,将 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这首词写送月, 且用屈原《天问》的形式来写,是很新颖的。
作者经过详细的观察,发挥丰 富的想象,看到月亮由东升起,自西落下,猜测到地球是圆的和月亮绕地球 旋转。这在天文学史上是个佳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到这首词时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词,在一本《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的标题前连画三 个大圈;对小序中的每句话加了圈点;对词中每个疑问句后,都画着一个大 大的问号。
1964 年又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到这首诗包含的地圆说想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的着意圈画,除艺术上的欣赏外,还十分赞赏词人辩 证思维的深刻性。
3.关于“地球”的古诗有哪些
1、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白话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2、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白话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3、浪淘沙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白话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4、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白话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5、月夜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白话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4.古人谁说的地球是圆的
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首先提出了大
地是球形的设想。他们主张用数学来解释宇宙,认为在所有立体图形中,球形
是最美好的。宇宙的外形应该是球形的,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天体都应
该是球形的。过了100多年,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
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
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
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
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我国东汉时的天文学家张衡,曾有“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的说法,他
把宇宙比作鸡蛋,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这种学说叫浑天说,比过去的盖天说
有了很大进步。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
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
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那么,地球是不是一个滚圆的正球体呢?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根
据他所发现的万有引力的理论,由于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上的
物质向赤道方向移动,因此他断定地球应是一个赤道半径要比极半径大一些的
扁球体。但是,以巴黎天文台台长卡西尼为首的一派,根据他们测量子午线所
得的不准确数据,说地球绕太阳旋转,应该向两极伸长,是个长球,而不是扁
球。这个争论延续了有半世纪之久。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地球形状之争,
曾说:“在伦敦认为是橘子,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为一个西瓜。”直到18世
纪30年代,法国科学院派出两个远征队,一队到北极圈附近的拉普兰,一队到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秘鲁,分别测量两地子午线的长度,才发现卡西尼的测量有
错误,而牛顿的推论是正确。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
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为6356755米,两者相差为21385米,它的扁率为
1/298.2。从这方面讲,地球要比橘子圆得多。
此外,人们又从测量中发现,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最大
半径与最小半径相差200多米。还发现地球的北半球要比南半球细长一些;北极
地区的大地水准面(即平均海平面)比参考扁球体要高出10米左右,南极地区
则要凹进去30米左右。因此,有人把地球的形状比作梨,把地球体说成是梨状
体。
实际上,地球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梨,而是具有它自己独特形状的球体。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
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
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
陈尔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