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代表什么?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光、温、气、热、水等因素密不可分,二十四节气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还是计算数九、暑伏、春社、秋社等时间点的基准。
展开全部
1、春季
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太阳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度数为315度。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春是干支历寅月的起始。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度数为330°。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公历3月05-07日交节。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圭表测影法:冬至后105天;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为15°。公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谷雨: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度数为45°。公历5月05-07日交节。立夏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公历5月20-22日交节。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公历6月05-07日交节。芒种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公历7月06-08日交节。小暑是干支历未月的起始。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公历8月07-09日交节。立秋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公历9月07-09日交节。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公历10月08-09日交节。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公历11月7-8日交节。立冬是干支历亥月的起始。
小雪:斗指已;太阳黄经为240°。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公历12月6-8日交节。大雪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公历1月5-7日交节。小寒是干支历丑月的起始。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
历史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文化有着实用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对时间的具体切分,其更替和周期性复现,其中标志节气变化的节气日则是时间推迁和流转的标志性时间,是重要的阴阳转化节点。廿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为“建”,以“斗柄指寅”为春正(正月),其以春季第一个月为正月的历法制度对后世历法“建正”影响深远。
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了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太阳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度数为315度。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春是干支历寅月的起始。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度数为330°。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公历3月05-07日交节。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圭表测影法:冬至后105天;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为15°。公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谷雨: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度数为45°。公历5月05-07日交节。立夏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公历5月20-22日交节。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公历6月05-07日交节。芒种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公历7月06-08日交节。小暑是干支历未月的起始。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公历8月07-09日交节。立秋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公历9月07-09日交节。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公历10月08-09日交节。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公历11月7-8日交节。立冬是干支历亥月的起始。
小雪:斗指已;太阳黄经为240°。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公历12月6-8日交节。大雪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公历1月5-7日交节。小寒是干支历丑月的起始。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
历史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文化有着实用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对时间的具体切分,其更替和周期性复现,其中标志节气变化的节气日则是时间推迁和流转的标志性时间,是重要的阴阳转化节点。廿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为“建”,以“斗柄指寅”为春正(正月),其以春季第一个月为正月的历法制度对后世历法“建正”影响深远。
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了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2、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2、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