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小提琴象征优雅代表浪漫,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自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皇后”,其制作本身是一门精致的艺术。
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在乐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流转着一句俗语钢琴是“乐器之王”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王后”。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著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注入了灵魂,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小提琴既可以合奏,又可以进行单独演奏。
扩展资料
著名小提琴曲
1、《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
2、《梁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展开全部
论小提琴
首先,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小提琴最接近人的声音。我个人认为小提琴的三个八度左右的发音正好是一般人都可以歌唱的,当然高音区只能让花腔女高音去演唱了。翻开小提琴的历史我们发现,大约在15世纪小提琴还只是在民间流传,并没有受到很好的待遇。16世纪前半叶,法国音乐家兼学者菲利贝尔.谢莱兹纳亚.诺迦写下:“除了那些靠双手维持生活的家伙,你难得碰到一个正经人会玩这个乐器。。。。。”。当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曾经这样描述过音乐界,“小提琴手、管乐的吹奏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人,都是一伙最不体面的人,有失身份的人物。。。。。”。可见小提琴手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让上流社会轻蔑的观点早就在俗话和成语里有所反映,在法语里至今还用violon<小提琴>一词去咒骂一些一事无成的蠢人,英语对小提琴的俗称是fiddle, 称业余的小提琴手是fiddler, 意思是指瞎搞、欺骗,虚度时光等,措词本身充满贬义。当时的教会还费尽心机想阻止民俗的文化发展,压制民俗的、通俗的民间音乐<<现在也就是指巴洛克风格的音乐>>,然而,好的东西它的生命力也越强,今天我们可以高兴的看到,优秀的小提琴大师的风采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尊敬。
二、几百年以来,尤其是大工业的发展伴随着文艺的复兴,涌现出了一批小提琴大师,按年代排列,如意大利的科列里,维瓦尔迪、塔蒂尼、法国的列克莱尔,意大利籍的维奥蒂<<法国古典学派的元勋>>,俄罗斯的汉多什金,意大利的帕格尼尼。。。。。。等等。他们演绎谱写了大量的美妙绝伦的小提琴曲流传至今。由于当时社会的特定情况,大多数的音乐家,小提琴家的生活过的并不富裕,有的过着贫困的生活,因此他们只能靠巡演和教琴维持生活。可不是我们现在的现象,技能一般的小提琴(兼职)老师授课1小时60~200元,名气越大收费越高,而且从不陪练。(我是指大城市) 殊不知老师的示范授课陪练给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何等重要。专业的学校也只注重培养那些有潜力成为“大师”的小提琴独奏演员,<<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造成专业的小提琴毕业生到乐团里工作,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登台演出。现在的家长培养孩子学琴也并不是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那些放在大型书店里卖的教授实录的小提琴授课的VCD,是以每盘20元计价的,一合都是三~四盘,也就是60~80元的,那么教育质量如何呢?我觉得该脸红。在书店里我们看到,反正是属于教育方面的,不论质量如何,价格肯定在同类产品之上。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普及还非常的落后,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起到先进性教育的表率作用,而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我听过一个奥地利业余的管乐团来华访问的新年音乐会,可以讲与我国的正规乐团不会有很大的差距,从内心讲,我心里非常难受,然而靠我辈之流的小人物再如何大声疾呼,又有何用。但是为了音乐,我还是要说几句,为的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能健康的成长在一块“音乐的净土”里。
至今为止,小提琴是被公认为最难驾驭的乐器,<<由于小提琴是无品弦乐器,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尤其是音准分辨力差(音盲)的爱乐者,老师应尽快引导学生改学有品乐器>>,如果说从小练琴,大概要经过十五年至二十年系统的训练培养。从每年二十至三十首的练习曲或小品练习,可想而知,学习小提琴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所说的只是一般的习琴者,天才的小提琴家除外,而真正能登台演出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按照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家长的负担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们的音乐普及教育从托儿所入手,小学、中学、高中,直至大学形成一个系统的工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应该是可以改变我们的许多孩子只会唱几句流行歌曲,而不知古典音乐应该如何去欣赏的现状。我多么希望古典音乐能从圣殿里走进课堂,而不是我们的外交官在上任之前抓紧补上一课的事实。然而,由于小提琴这件乐器太优美的声音,今无数的后来者愿意进入围城而不能自拔。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修养提高,更多的爱乐者会加入到小提琴的痴迷者队伍中来。
小提琴自问世以来,其外观如果以一个外行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变化的是他的制造业从手工到机械制作,从选料到专业制作小提琴的零部件,几乎形成一个工作链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西欧一些先进国家由专家带领博士生研制小提琴。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手工加机械作坊式的无序状态。我在乐器展览会上还遇到过做家俱的木工做的小提琴<<从精神上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本人踏上工作学的也是木工>>追求的是产量和利润。由于小提琴的音质是会变的,真正稳定下来大概需要十五年的时间。 (而且是需要经常的天天的拉拉)我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我敢说一二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会骂我们,也许那时候他们会花大量的外汇去购买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祖先留下来的“古琴”。如果我们不去改变,那么我国的小提琴的发展工业将永远落后于世界。中国是制琴的大国,但却不是制琴的强国。中国每年出口到外国的琴只是孩子们的玩具,至多在中学的业余兴趣爱好者手里玩玩。而我们每年用外汇购买进口弦上的例子就是一个佐证。虽然我无法统计花了多少外汇。从来没有一件乐器像小提琴那样有着那么多的专著,也从来没有一件乐器可以拍到千万美元的天价。。。。。。,然而小提琴仍然是一件普通的,大众的,上至世人公认的小提琴大师,下至乡村的民间的乐手,每天抚摸的乐器。
三、小提琴的制作者都是艺术家。不管是手工制作还是机械制作,从选料开始他们就追求一种完美,即尽可能的做到外表的美和内在的美结合在一起。所不同的是一个是追求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同时获得利润,一个是追求产量而获得利润的最大化。
我没有见过据说莫斯科一家知名博物馆收藏的形状各异做工粗糙但都适合用弓在四根弦上演奏的早期民间流传的小提琴,也没有见过在印度把小提琴夹在两腿之间的民间艺术家是如何演奏小提琴的,更无法想象印第安人是如何蹲在地上并把琴头支在脚趾上拉琴,在这里我只想说和几百年以来小提琴的美妙,不但吸引着她的演奏者,而且还强烈的吸引着她的制作者。
我们今天应该指出的是,小提琴的发展初期也许并不是出现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应该更早),那时候西班牙人统治着意大利,意大利人追求知识的激情被宗教压制着。据专家考证,只有威尼斯与那不勒斯尚未受到西班牙人的统治而相对独立,因而可能还存在思想言论的自由开放。根据克雷莫纳制作业的记载,安德列亚*阿马蒂(约1500~1577)是第一位的小提琴制作师,问题出在阿马蒂并不是创造人,他又是在什么地方学习小提琴制作的呢?现在尚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阿马蒂家族的小提琴制作作坊复制并改制了小提琴,使得这门伟大的艺术作品在阿马蒂,斯特拉迪瓦里,瓜尔内里巨匠们的手里推到了发展的顶峰。那时候的工业设备与仪器与现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这就是我们现代专家要研究的课题。
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外表的工艺造型,以及尺寸,仿古,现代的工艺完全能超越这些巨匠。问题是音质,我看了一些古名琴的照片,总体的感觉,我无能去改变这件伟大的艺术品任何一个形状设计细微的视觉部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把琴的用料上并不是刻意的完美。那么他们是如何把发音(即音质)做到至善尽美的,按现代人总结的观点来看,是巨匠们的工艺与时间正好走到了一个交叉点上,才让这伟大的乐器发出了天簌之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小提琴制作师们也应该考虑是否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点什么呢。在这里说个笑话,一架钢琴和一把小提琴在演奏家的手里,钢琴的使用寿命是十年,小提琴的寿命在已经有三百年历史的今天,还能发出天籁之音是否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爱她呢?我不知道一架钢琴弹了三百年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否还会被人戏说与小提琴为绝配。
中国的第一把手工制作的小提琴据记载,诞生在1935年的秋天,制作者是青岛市三中学<<现青岛一中>>的音乐教师王玫。王玫生于1907年山东临沂的一个平民百姓家庭中,原名叫王文栋。据当年的<<青岛民报>>报道,王玫老师经过了二年多的精心研究,大胆地解剖了一把小提琴,并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完全选用中国的木料,制作成了中国的第一把小提琴,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王玫老师与谭抒真老师年轻时在青岛结下了友谊,一直持续到晚年。王玫老师一生从事小提琴的教学和制作,并曾担任过许多与小提琴发展研究的重要职务。1985年美国的“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会”把艺术博士学位授予王玫,对他为中国的小提琴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
然而,虽然我国的小提琴制造有将近70年左右的历史,应该也有好的小提琴留下来吧,可是事实上确没有。早年中国的制琴业都是制造斯坦纳式琴,这种式样的琴即使是外国现在也不实用。《这是由于人们的知识的缺乏和偏见,当喜好转向斯特拉迪瓦里的时候,不平等的目光聚集在斯坦纳式的琴上,甚至于把他的名字与低劣的仿制品划等号这是极不公正的。1994年在华盛顿,由史密森学会进行的一项引人注目的实验就能说明一切。(这次的实验分别由四把斯特拉迪瓦里的琴和四把斯坦纳式的琴交替演奏同一些曲目,由专家带一些仪器评判。)》到了50年左右才开始制作意大利款式的琴,由于制造工艺和经验的不足,事实上能够留下来的被公认为较好的琴,也最多是中下水平。在现代中国被公认为最好的制琴大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郑荃先生。(我省略了郑先生的太多的头衔,但愿不会被误解为对郑先生的不敬。)然而就郑先生制作的小提琴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小提琴痴迷爱好者的发展速度和有眼光用于收藏的民间人士。我真希望涌现出一批或者一大批的小提琴制作大师,但愿小提琴制作的发展历史能在我们的手里得到改写。。。。(未完待续)
四、为了寻找小提琴的起源,我们无法回避那段16世纪后半叶以后的意大利被西班牙人整整统治了140年的历史。然而,我们惊奇的是,正是在这段时期不倔的意大利人创作的音乐却影响了全世界至今。今天国际上最通用的音乐术语是意大利文,而且不管是那个国家的作曲家,他们的作曲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意大利人的巴洛克风格烙印的渗透。17世纪顶盛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不仅仅是体现在音乐中,那个时期的建筑、绘画、雕刻也都留下了巴洛克线条的痕迹。包括小提琴那美丽流畅的面板、背板拱型,和那外形迷人的曲线,C形部位,以及f孔,无不流露着巴洛克的典型风格。我无法去考证巴洛克风格形成的精髓《即炽热的情感》为何是出现在意大利人被统治的时期。更无法知道维瓦尔迪为小提琴演奏创作的标题音乐------名垂千古的协奏曲《四季》,充满的杜鹃、斑鸠、黄雀啼鸣的田野风光,并为每一首协奏曲配上与他的神职身份极不相符合的诗句:“隆重地宣告春天来了。。。。。。欢迎!美的令人心醉的春天来到了”。是否是音乐家在用音符抗御西班牙人的统治?或者抗御教会的威严?呼唤着春天生灵的自由?
我们从小提琴的设计理念来分析,小提琴除了极其迷人的外表被后人美好地描述为艺术人体造型外,更重要的是小提琴的尺寸充分地表现出了黄金分割率的神秘。但是作为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又是乐器,她不可能是其它的什么样的模式,当然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是现在的模样,她肯定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逐步地得到了今天的完善。小提琴的制作由斯特拉迪瓦利等巨匠发明了内模实现了标准化后,并不排斥制作者个人的艺术特征和个性,而这种特征和个性恰到好处是为了达到一个更高的声学表现和艺术品质。只有那些缺少艺术家眼光的制作人追求制作复古的小提琴来提升自己,并满足于那些得不到真品找一个替身来填补心灵空虚的爱好者。
由于小提琴本身就是一件手工艺术品,又是一件音色绝对美妙的乐器。《机械制造的小提琴在感觉上艺术的成分少了许多》无论是收藏家或者是演奏者他们始终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把声学和艺术结合溶为一体的理想的小提琴。作为一个专业的小提琴演奏员来讲,选择一把符合他的个性又适合他演奏的琴也要经过无数次的挑选才能觅到,这是因为每一把小提琴由于材料、制作等极其复杂的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每一把小提琴的个性是不一样的,那怕是同一棵树干上采割的材料,同一个大师制作也决不可能做出二把个性一样的小提琴。换句话说也就是世界上找不到二把一模一样的小提琴。就如人类一个母亲生的双胞胎,那怕是外表极其一样而个性决不可能一样一个道理。这也正好是小提琴极其人性化的一个方面。当一把小提琴被他的主人觅到以后,反过来由于小提琴的非同寻常的迷人的个性征服了他们的主人,《其中也有部份是因为小提琴的演奏技巧非常难以让人置信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而人的本能就是好强》因此往往造成主人甘为小提琴的忠实奴仆。所以许多的小提琴爱好者都不大愿意别人去碰他的琴,这里面不仅仅是因为小提琴娇贵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还包涵着因为小提琴与他的主人已经非常惬意的个性一面。
对于一个初学小提琴的爱好者讲,要选择一把适合于他{她}的学习用小提琴,那里面的说法也是非常综合的,它包括学习者的年令、体形、臂长、经济收入、个快特征等等。同时所谓的学习用琴是一个比较茏统的概念,它的跨度其实非常之大。拿我国的人民币作为一个尺度,可以从几十元的小提琴到上万元的小提琴《其中包括二手的旧琴》。由于我国的小提琴文化还只是初级阶段,二手的旧琴市场根本没有形成,也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的考虑的角度不同,大多数的人会用同样的价钱去买一把新琴。只有一些非常老到的人会在调剂商店瞄准着旧琴讨价还价,用于个人爱好收藏。我就曾碰见过一位老先生,收藏着我国50年代以后各地产的各种牌子的初级学习用小提琴约30多把,他对我说由于经济收入的原因无法收藏较好一点的琴。作为一种雅兴,我非常尊敬地曾答应去参观他不大的居室住着他的儿子、孙子和儿媳还用于收藏小提琴,但也就是因为居室太小不便打扰终未成行。后来因店迁址失去联系,也许是我的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失去了一次开眼界长见识的机遇。
……
详见http://tieba.baidu.com/f?kz=223731817
了解小提琴,就有属于你自己对小提琴的认识,不妨去看看它的历史……
首先,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小提琴最接近人的声音。我个人认为小提琴的三个八度左右的发音正好是一般人都可以歌唱的,当然高音区只能让花腔女高音去演唱了。翻开小提琴的历史我们发现,大约在15世纪小提琴还只是在民间流传,并没有受到很好的待遇。16世纪前半叶,法国音乐家兼学者菲利贝尔.谢莱兹纳亚.诺迦写下:“除了那些靠双手维持生活的家伙,你难得碰到一个正经人会玩这个乐器。。。。。”。当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曾经这样描述过音乐界,“小提琴手、管乐的吹奏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人,都是一伙最不体面的人,有失身份的人物。。。。。”。可见小提琴手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让上流社会轻蔑的观点早就在俗话和成语里有所反映,在法语里至今还用violon<小提琴>一词去咒骂一些一事无成的蠢人,英语对小提琴的俗称是fiddle, 称业余的小提琴手是fiddler, 意思是指瞎搞、欺骗,虚度时光等,措词本身充满贬义。当时的教会还费尽心机想阻止民俗的文化发展,压制民俗的、通俗的民间音乐<<现在也就是指巴洛克风格的音乐>>,然而,好的东西它的生命力也越强,今天我们可以高兴的看到,优秀的小提琴大师的风采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尊敬。
二、几百年以来,尤其是大工业的发展伴随着文艺的复兴,涌现出了一批小提琴大师,按年代排列,如意大利的科列里,维瓦尔迪、塔蒂尼、法国的列克莱尔,意大利籍的维奥蒂<<法国古典学派的元勋>>,俄罗斯的汉多什金,意大利的帕格尼尼。。。。。。等等。他们演绎谱写了大量的美妙绝伦的小提琴曲流传至今。由于当时社会的特定情况,大多数的音乐家,小提琴家的生活过的并不富裕,有的过着贫困的生活,因此他们只能靠巡演和教琴维持生活。可不是我们现在的现象,技能一般的小提琴(兼职)老师授课1小时60~200元,名气越大收费越高,而且从不陪练。(我是指大城市) 殊不知老师的示范授课陪练给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何等重要。专业的学校也只注重培养那些有潜力成为“大师”的小提琴独奏演员,<<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造成专业的小提琴毕业生到乐团里工作,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登台演出。现在的家长培养孩子学琴也并不是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那些放在大型书店里卖的教授实录的小提琴授课的VCD,是以每盘20元计价的,一合都是三~四盘,也就是60~80元的,那么教育质量如何呢?我觉得该脸红。在书店里我们看到,反正是属于教育方面的,不论质量如何,价格肯定在同类产品之上。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普及还非常的落后,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起到先进性教育的表率作用,而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我听过一个奥地利业余的管乐团来华访问的新年音乐会,可以讲与我国的正规乐团不会有很大的差距,从内心讲,我心里非常难受,然而靠我辈之流的小人物再如何大声疾呼,又有何用。但是为了音乐,我还是要说几句,为的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能健康的成长在一块“音乐的净土”里。
至今为止,小提琴是被公认为最难驾驭的乐器,<<由于小提琴是无品弦乐器,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尤其是音准分辨力差(音盲)的爱乐者,老师应尽快引导学生改学有品乐器>>,如果说从小练琴,大概要经过十五年至二十年系统的训练培养。从每年二十至三十首的练习曲或小品练习,可想而知,学习小提琴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所说的只是一般的习琴者,天才的小提琴家除外,而真正能登台演出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按照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家长的负担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们的音乐普及教育从托儿所入手,小学、中学、高中,直至大学形成一个系统的工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应该是可以改变我们的许多孩子只会唱几句流行歌曲,而不知古典音乐应该如何去欣赏的现状。我多么希望古典音乐能从圣殿里走进课堂,而不是我们的外交官在上任之前抓紧补上一课的事实。然而,由于小提琴这件乐器太优美的声音,今无数的后来者愿意进入围城而不能自拔。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修养提高,更多的爱乐者会加入到小提琴的痴迷者队伍中来。
小提琴自问世以来,其外观如果以一个外行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变化的是他的制造业从手工到机械制作,从选料到专业制作小提琴的零部件,几乎形成一个工作链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西欧一些先进国家由专家带领博士生研制小提琴。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手工加机械作坊式的无序状态。我在乐器展览会上还遇到过做家俱的木工做的小提琴<<从精神上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本人踏上工作学的也是木工>>追求的是产量和利润。由于小提琴的音质是会变的,真正稳定下来大概需要十五年的时间。 (而且是需要经常的天天的拉拉)我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我敢说一二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会骂我们,也许那时候他们会花大量的外汇去购买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祖先留下来的“古琴”。如果我们不去改变,那么我国的小提琴的发展工业将永远落后于世界。中国是制琴的大国,但却不是制琴的强国。中国每年出口到外国的琴只是孩子们的玩具,至多在中学的业余兴趣爱好者手里玩玩。而我们每年用外汇购买进口弦上的例子就是一个佐证。虽然我无法统计花了多少外汇。从来没有一件乐器像小提琴那样有着那么多的专著,也从来没有一件乐器可以拍到千万美元的天价。。。。。。,然而小提琴仍然是一件普通的,大众的,上至世人公认的小提琴大师,下至乡村的民间的乐手,每天抚摸的乐器。
三、小提琴的制作者都是艺术家。不管是手工制作还是机械制作,从选料开始他们就追求一种完美,即尽可能的做到外表的美和内在的美结合在一起。所不同的是一个是追求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同时获得利润,一个是追求产量而获得利润的最大化。
我没有见过据说莫斯科一家知名博物馆收藏的形状各异做工粗糙但都适合用弓在四根弦上演奏的早期民间流传的小提琴,也没有见过在印度把小提琴夹在两腿之间的民间艺术家是如何演奏小提琴的,更无法想象印第安人是如何蹲在地上并把琴头支在脚趾上拉琴,在这里我只想说和几百年以来小提琴的美妙,不但吸引着她的演奏者,而且还强烈的吸引着她的制作者。
我们今天应该指出的是,小提琴的发展初期也许并不是出现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应该更早),那时候西班牙人统治着意大利,意大利人追求知识的激情被宗教压制着。据专家考证,只有威尼斯与那不勒斯尚未受到西班牙人的统治而相对独立,因而可能还存在思想言论的自由开放。根据克雷莫纳制作业的记载,安德列亚*阿马蒂(约1500~1577)是第一位的小提琴制作师,问题出在阿马蒂并不是创造人,他又是在什么地方学习小提琴制作的呢?现在尚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阿马蒂家族的小提琴制作作坊复制并改制了小提琴,使得这门伟大的艺术作品在阿马蒂,斯特拉迪瓦里,瓜尔内里巨匠们的手里推到了发展的顶峰。那时候的工业设备与仪器与现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这就是我们现代专家要研究的课题。
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外表的工艺造型,以及尺寸,仿古,现代的工艺完全能超越这些巨匠。问题是音质,我看了一些古名琴的照片,总体的感觉,我无能去改变这件伟大的艺术品任何一个形状设计细微的视觉部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把琴的用料上并不是刻意的完美。那么他们是如何把发音(即音质)做到至善尽美的,按现代人总结的观点来看,是巨匠们的工艺与时间正好走到了一个交叉点上,才让这伟大的乐器发出了天簌之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小提琴制作师们也应该考虑是否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点什么呢。在这里说个笑话,一架钢琴和一把小提琴在演奏家的手里,钢琴的使用寿命是十年,小提琴的寿命在已经有三百年历史的今天,还能发出天籁之音是否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爱她呢?我不知道一架钢琴弹了三百年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否还会被人戏说与小提琴为绝配。
中国的第一把手工制作的小提琴据记载,诞生在1935年的秋天,制作者是青岛市三中学<<现青岛一中>>的音乐教师王玫。王玫生于1907年山东临沂的一个平民百姓家庭中,原名叫王文栋。据当年的<<青岛民报>>报道,王玫老师经过了二年多的精心研究,大胆地解剖了一把小提琴,并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完全选用中国的木料,制作成了中国的第一把小提琴,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王玫老师与谭抒真老师年轻时在青岛结下了友谊,一直持续到晚年。王玫老师一生从事小提琴的教学和制作,并曾担任过许多与小提琴发展研究的重要职务。1985年美国的“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会”把艺术博士学位授予王玫,对他为中国的小提琴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
然而,虽然我国的小提琴制造有将近70年左右的历史,应该也有好的小提琴留下来吧,可是事实上确没有。早年中国的制琴业都是制造斯坦纳式琴,这种式样的琴即使是外国现在也不实用。《这是由于人们的知识的缺乏和偏见,当喜好转向斯特拉迪瓦里的时候,不平等的目光聚集在斯坦纳式的琴上,甚至于把他的名字与低劣的仿制品划等号这是极不公正的。1994年在华盛顿,由史密森学会进行的一项引人注目的实验就能说明一切。(这次的实验分别由四把斯特拉迪瓦里的琴和四把斯坦纳式的琴交替演奏同一些曲目,由专家带一些仪器评判。)》到了50年左右才开始制作意大利款式的琴,由于制造工艺和经验的不足,事实上能够留下来的被公认为较好的琴,也最多是中下水平。在现代中国被公认为最好的制琴大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郑荃先生。(我省略了郑先生的太多的头衔,但愿不会被误解为对郑先生的不敬。)然而就郑先生制作的小提琴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小提琴痴迷爱好者的发展速度和有眼光用于收藏的民间人士。我真希望涌现出一批或者一大批的小提琴制作大师,但愿小提琴制作的发展历史能在我们的手里得到改写。。。。(未完待续)
四、为了寻找小提琴的起源,我们无法回避那段16世纪后半叶以后的意大利被西班牙人整整统治了140年的历史。然而,我们惊奇的是,正是在这段时期不倔的意大利人创作的音乐却影响了全世界至今。今天国际上最通用的音乐术语是意大利文,而且不管是那个国家的作曲家,他们的作曲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意大利人的巴洛克风格烙印的渗透。17世纪顶盛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不仅仅是体现在音乐中,那个时期的建筑、绘画、雕刻也都留下了巴洛克线条的痕迹。包括小提琴那美丽流畅的面板、背板拱型,和那外形迷人的曲线,C形部位,以及f孔,无不流露着巴洛克的典型风格。我无法去考证巴洛克风格形成的精髓《即炽热的情感》为何是出现在意大利人被统治的时期。更无法知道维瓦尔迪为小提琴演奏创作的标题音乐------名垂千古的协奏曲《四季》,充满的杜鹃、斑鸠、黄雀啼鸣的田野风光,并为每一首协奏曲配上与他的神职身份极不相符合的诗句:“隆重地宣告春天来了。。。。。。欢迎!美的令人心醉的春天来到了”。是否是音乐家在用音符抗御西班牙人的统治?或者抗御教会的威严?呼唤着春天生灵的自由?
我们从小提琴的设计理念来分析,小提琴除了极其迷人的外表被后人美好地描述为艺术人体造型外,更重要的是小提琴的尺寸充分地表现出了黄金分割率的神秘。但是作为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又是乐器,她不可能是其它的什么样的模式,当然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是现在的模样,她肯定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逐步地得到了今天的完善。小提琴的制作由斯特拉迪瓦利等巨匠发明了内模实现了标准化后,并不排斥制作者个人的艺术特征和个性,而这种特征和个性恰到好处是为了达到一个更高的声学表现和艺术品质。只有那些缺少艺术家眼光的制作人追求制作复古的小提琴来提升自己,并满足于那些得不到真品找一个替身来填补心灵空虚的爱好者。
由于小提琴本身就是一件手工艺术品,又是一件音色绝对美妙的乐器。《机械制造的小提琴在感觉上艺术的成分少了许多》无论是收藏家或者是演奏者他们始终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把声学和艺术结合溶为一体的理想的小提琴。作为一个专业的小提琴演奏员来讲,选择一把符合他的个性又适合他演奏的琴也要经过无数次的挑选才能觅到,这是因为每一把小提琴由于材料、制作等极其复杂的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每一把小提琴的个性是不一样的,那怕是同一棵树干上采割的材料,同一个大师制作也决不可能做出二把个性一样的小提琴。换句话说也就是世界上找不到二把一模一样的小提琴。就如人类一个母亲生的双胞胎,那怕是外表极其一样而个性决不可能一样一个道理。这也正好是小提琴极其人性化的一个方面。当一把小提琴被他的主人觅到以后,反过来由于小提琴的非同寻常的迷人的个性征服了他们的主人,《其中也有部份是因为小提琴的演奏技巧非常难以让人置信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而人的本能就是好强》因此往往造成主人甘为小提琴的忠实奴仆。所以许多的小提琴爱好者都不大愿意别人去碰他的琴,这里面不仅仅是因为小提琴娇贵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还包涵着因为小提琴与他的主人已经非常惬意的个性一面。
对于一个初学小提琴的爱好者讲,要选择一把适合于他{她}的学习用小提琴,那里面的说法也是非常综合的,它包括学习者的年令、体形、臂长、经济收入、个快特征等等。同时所谓的学习用琴是一个比较茏统的概念,它的跨度其实非常之大。拿我国的人民币作为一个尺度,可以从几十元的小提琴到上万元的小提琴《其中包括二手的旧琴》。由于我国的小提琴文化还只是初级阶段,二手的旧琴市场根本没有形成,也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的考虑的角度不同,大多数的人会用同样的价钱去买一把新琴。只有一些非常老到的人会在调剂商店瞄准着旧琴讨价还价,用于个人爱好收藏。我就曾碰见过一位老先生,收藏着我国50年代以后各地产的各种牌子的初级学习用小提琴约30多把,他对我说由于经济收入的原因无法收藏较好一点的琴。作为一种雅兴,我非常尊敬地曾答应去参观他不大的居室住着他的儿子、孙子和儿媳还用于收藏小提琴,但也就是因为居室太小不便打扰终未成行。后来因店迁址失去联系,也许是我的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失去了一次开眼界长见识的机遇。
……
详见http://tieba.baidu.com/f?kz=223731817
了解小提琴,就有属于你自己对小提琴的认识,不妨去看看它的历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象征女性,代表情感,很传情,很抒情,此是小提最大的特点= =。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有人将钢琴喻为皇帝,竖琴为皇后,小提琴为女诗人,大提琴为男诗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和欣赏音乐一样你怎么想都行!乐器也一样!没有特定模式。。。别把自己约束起来!她,他,它无所谓! 她就是一种乐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