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湘军是怎么创办的?
湘军
湘军乃曾国藩编练之武装队伍,因成军于湖南(湖南简称湘),故名。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与八旗兵已不足用,遂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湖南在籍侍郎曾国藩奉朝廷之命,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全省团练。后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遂决定组建一种新军队,便以湘乡练勇为基础,扩充编练新军,这就是“湘军”(也称“湘勇”)。
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为儒生。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
湘军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
湘军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以技术训练次之。他为湘军写的军歌唱道:“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他制定“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之礼教、尊卑上下之等级、同乡共里之乡土观念维系官兵。
湘军拥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湖湘精神在其所参加的历次战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成法。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水师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三十员在外),有长龙八艘,每艘二十四人;舢板二十二只,各十四人。每船为一哨,设哨官;哨官之上,辖以营官。船只各有火炮,但仍配小枪刀矛,以备近战。湘军营以上设统领,统领辖数营至数十营不等。其后又在统领下增设分统,以便于指挥。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一月,湘军水师在九江、湖口被太平天国军击溃。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湘军重振旗鼓,与太平天国军激烈争夺天京(今南京)上游各省,攻陷九江、安庆。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曾国藩鉴于清廷猜忌,自裁湘军二万五千人。
湘军余部参与平定捻军、西北回民军、贵州苗民军,屡被歼,残部编为防军之一部分。
湘军的主要将领有左宗棠、曾国荃、胡林翼、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等,形成湘系势力,为晚清重要武装势力。
1853年,在湖南老家为母亲守丧的曾国藩,奉咸丰皇帝的命令办理团练。曾国藩招募了一批来自湘乡等地的农民子弟,组建成为地方团练——湘军。
一年后的1854年2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挥师东进,与太平军作战。此后几十年,湘军成为晚清一支不容忽视的武装力量,不但平定了太平天国,还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收复新疆之役、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名震天下。曾国藩也凭借湘军赢得身前身后名声。
1853年初正值朝廷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湖南双峰人曾国藩丁忧在籍经郭嵩焘力劝,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勇,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