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兴县详细历史
宋熙宁六年(1073年)以“永世兴旺”之意定名永兴县,沿袭至今。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始置便县。
治设便江右岸,今县城东南隅。
治所东依梧桐山,南邻先农坛(今自来水公司门前侧),西傍便江,北近化龙桥,治无城墙。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撤便县并入郴县,置治历期622年。
陈永定三年(559),复置便县,治设旧址。
隋开皇九年(589),便县再度并入郴县。
第二次置治历期30年。
唐开元十三年(725),析郴县北四乡置安陵县,县治设今高亭乡 *** 东侧的古城村,筑城墙高1.5丈,周长1华里。
唐天宝元年(742),更名高亭县,县治移至今高亭乡 *** 西侧,历期348年。
宋熙宁六年(1073),定名永兴县。
治所迁回旧便县原址北侧,沿袭至今。
治所东靠梧桐山,南邻化龙桥,西傍便江,北抵太平寺(今永兴一中厨房附近)。
始无城墙,明天顺元年(1457)初筑土垣。
正德七至十二年(1512~1517)改筑砖石结构城墙,设有5道城门及城楼,后屡遭兵燹、水患,经多次修复。
明代,全县分为金陵、长庆、永兴、延道4乡,下辖12里统20都。
金陵乡辖金陵、平乐、平陵3里,统一、二、三、六共4都;长庆乡辖崇贤、崇义、高亭3里,统九、十、十二、十四共4都;永兴乡辖千箱、开道、招携3里,统十三、上十五、下十五、十六、十七共5都;延道乡辖逢阳、液武、潦水3里,统左坊、右坊、上十八、下十八、下十九、二十共7都。
弘治年间,全县裁并为16里(即都),里设保甲。
民国元年(1912),永兴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国3年(1914),改属衡阳道。
民国11年(1922),道制废除,为省直辖县。
民国17年(1928)春,县治原貌全废。
民国26年(1937),省设行政督察区,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29年(1940),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3年(1944)12月,日机轰炸县城,县 *** 先后迁往鲤鱼塘和太和寺边。
民国34年(1945)8月抗战胜利,县 *** 迁回县城。
1949年永兴解放。
县城在原址基础上重修新建,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
1950年2月,全县设5个区,保留旧有乡(镇)、保、甲。
第一区,辖环城镇、仁勇乡、三王乡;第二区,辖乌市、龙山、滩磊、云峰乡;第三区,辖文良、太平、悦油乡;第四区,辖柏和、金安、洞义乡;第五区,辖石龙、唐明乡。
是年6~7年,普遍开展建政工作,废保甲设村。
全县划为7个行政区66个乡(镇)581个村:一区,辖1镇8乡83村;二区,辖10乡86村;三区,辖9乡45村;四区,辖9乡95村;五区,辖10乡92村;六区,辖10乡92村;七区,辖9乡88村。
1951年12月,大乡划小乡,全县设9个区,辖2镇231乡。
第一区驻县城,辖2镇25乡;第二区驻湘阴渡,辖24乡;第三区驻油榨墟,辖26乡;第四区驻马田墟,辖23乡;第五区驻油麻墟,辖26乡;第六区驻竹叶塘,辖25乡;第七区驻柏林,辖33乡;第八区驻鲤鱼塘,辖21乡;第九区驻龙形市,辖28乡。
1953年3月,将原9个区改为8个区1个镇。
1956年6月,撤区并乡,设27乡(镇)。
1958年9月,撤销乡(镇)村建制,建立11个人民公社。
即东风公社(今城关镇和城郊乡)、卫星公社(今湘阴渡镇、碧塘、油市乡)、上游公社(今黄泥乡)、光速公社(今塘门口镇)、红旗公社(今马田镇,高亭、洋塘、复和乡)、五星公社(今油麻、悦来、三塘乡)、先锋公社(今金龟镇,香梅乡、太和乡西部、樟树乡南部)、红专公社(今柏林镇,太和乡东部、樟树乡北部)、跃进公社(今龙形市、七甲乡)、红星公社(今大布江乡及千冲乡东部)、火箭公社(今鲤鱼塘镇及千冲乡西部)。
下设86个大队,512个生产队。
1961年,调整为2个直辖公社(城湘、马田矿区公社)、4个区(金龟、鲤鱼塘、湘阴渡、高亭司),分辖24个人民公社(黄泥、金龟、香梅、樟树、洞口、柏林、太和、双合、鲤鱼塘、彼坑、龙形市、大布江、七甲、碧塘、塘市、湘阴、油市、高亭、和平、复和、文明、油麻、三塘、悦来)。
1962年5月,撤销4个区。
1966年,裁并为19个人民公社。
1980年,调整为21个人民公社。
1984年,改社镇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
1986年2月,湘阴渡、塘门口、金龟、柏林、鲤鱼塘乡改为镇。
至1988年,永兴县城先后三次设置县治,已有1567年的历史。
城区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东、北与城郊乡毗邻,西与塘门口镇、湘阴渡镇接壤,南与碧塘乡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