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黄巾之乱后,是谁助推形成诸侯混战局面?他们是怎么做的?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8-17 · TA获得超过98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6.8万
展开全部

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到诸侯争霸,再到三国纷争,一个强大的汉帝国就此衰落,因为黄巾起义爆发于汉灵帝刘宏执政时期,所以,大多评述都把三国乱世地起因归咎于汉灵帝执政不当,指责他在位期间宠信宦官、奢侈荒淫、卖官鬻爵。

黄巾起义的主因和诱因要是探究起来,值得写上一大篇,汉灵帝是国家的最主要执政者,当然有责任,但归根结底是土地的分配不均造成的,而大量的土地并不是皇族占据,而是世家和豪强,所以,把责任全推给汉灵帝是错误的。

可没办法,汉灵帝只能背这个锅,谁让他在位期间确实重用宦官和外戚,压制世家,而写东汉至三国史的全是魏晋时期的文化人,当时的文化人只能是世家出身,普通人根本没本事学习和传承相关知识,对世家不怎么友好的汉灵帝能有中肯的评价?

不过,汉灵帝的功过也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是想探究东汉如何从一个中央还保持着一定权威,却逐渐变成军阀混战的原因,实际上,这个话题也够庞大的,我非专业人士,无法深究,只能谈一些浅薄的概念。

三国乱世以黄巾起义为开端,黄巾起义前面说了,主因是土地分配问题,而之后形成的军阀混战局势,就是权力争斗和政策问题,导致这个局面出现的,最主要有三个人有意或无意的推动,分别是汉朝宗室刘焉、世家子弟袁绍和西北军阀董卓。

两汉时,在各州设立刺史一职,虽然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改进,刺史的权力一直在增加,甚至有了带兵征战的权力,但刺史最主要的职责还是帮助朝廷监督地方官吏、豪强和士族,有犯罪的行为,就举报他们,从职责上来讲,刺史和地方势力是对立的。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本在朝廷任职太常(管理宗庙礼仪和皇家祭祀)的刘焉看到天下大乱,朝中的权力斗争也越来越厉害,于是,刘焉试图让自己从漩涡中脱身,根据 《三国志》 中的记载,他想了个办法,就是向汉灵帝建议,改刺史为州牧:

汉灵帝同意了这个建议,不过,刘焉想躲得远远的,去当交州牧的心思没成功,被派到益州去当了益州牧,到益州也算是得偿所愿,益州是天府之国,同样也是封闭之处,刘焉在那躲过了大半个军阀混战时期,益州牧还传承了下去,直到若干年后,他的儿子刘璋投降刘备。

刘焉为一己之私建议 "废史立牧" ,他本人得到了好处,可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本来刺史是中央派到各州去监视地方势力的,改成州牧后,掌握一州军、政、税收大权不说,职责的性质也从监视地方势力,变成了要治理地方。

掌握军、政和税收大权,就有了对抗朝廷的基础,而治理地方,就让各州的最高长官从监视地方势力变成了要和地方势力和谐共处,在两汉时期,治理地方怎么也离不开地方豪强和世家的支持,当刺史无所谓,得罪地方势力是朝廷鼓励的,但牧守一方就不行。

而且,州牧就是土皇帝啊,谁都想把这个位置坐稳,还能传承给子孙,因此,从 "废史立牧" 开始,各个州牧为了牢牢掌握住一州的所有权力,不让朝廷能随便调动自己离任,开始和地方势力大肆勾结,为自己和地方势力的利益,对朝廷阳奉阴违,促成后来军阀混战的基础,即地方割据的局面由此造成。

"废史立牧" 让地方势力获利,而地方势力中掌握主导性力量的就是世家,皇权和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弱了,他们就能借机壮大,除此之外,世家们还把目光盯向了朝廷的主导权,而要拿到这个主导权,和世家并立的两大权力集团,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就必须要削弱或消灭。

在汉灵帝执政时期,这个权力平衡还是掌握得不错的,他借助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压制世家,又在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中搞平衡,皇权始终超然,在汉灵帝晚年,还组成了一支独属于皇帝管辖的精锐军队,即 "西园八校尉" ,大部分校尉是由世家、豪强中选出,比如袁绍、曹操都是,但掌握这一支力量的是宦官蹇硕。

汉灵帝死后,形成了宦官蹇硕掌中央军权,世家之首 袁隗(袁绍、袁术的叔叔) 和外戚之首何进为辅政大臣,掌握政权的局面。何进是个屠户出身,因为妹妹何氏入宫受到宠爱,还成为皇后,才得以被重用,他的出身和外戚的身份,其实已经注定了他和世家不是一路人。

因此,何进在和宦官集团争权夺利的同时,实际上应该防范世家,世家势力是所有的外戚集团的对头,但何进为了尽快压制住宦官集团,采取了接受世家势力帮助的举措,他同时提拔和接纳了包括袁绍、逄纪、何颙、荀攸等在内的众多世家子弟成为自己的助手。

可何进并不知道,他其实就是世家集团利用的对象,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如果联合,或者哪怕不联合,只要同时存在,世家就无法控制朝廷大权,因为这两者都是依附皇权而生的,他们和皇权的利益是一致的。

而要除掉他们,最好办法莫过于挑拨两者争斗,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两败俱伤,世家就能从中渔利,根据 《后汉书》 中的记载,在何进成为辅政大臣后,最先站出来挑拨他和宦官集团关系的,就是世家子弟袁绍:

因为袁绍的进言,以及何进赞同的行为,让掌握 "西园八校尉" 的蹇硕对何进起了杀心,但事情泄露,反被何进所杀, "西园八校尉" 成为何进的囊中之物,宦官势力遭到重大打击,但就此还不够,蹇硕死了,宦官集团中还有十常侍存在,不过,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却想保宦官,何进因此犹豫是否斩草除根。

于是,世家子弟袁绍又站出来了,根据 《后汉书》 中记载,袁绍不但鼓动何进直接对宦官集团下死手。还劝说何进召外地兵马入京,用兵谏的形式逼何太后妥协,一鼓作气干掉宦官势力:

袁绍的两条建议直接造成了后来的董卓进京,也造成了何进和宦官集团不死不休的局面,著名的 "十常侍之乱"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何进在带着袁绍、曹操等进宫诛杀十常侍时,却被宦官们骗进皇宫中反杀,何进的部下为给他报仇,杀进皇宫,大乱开始。

而袁绍也借机跟他的叔父袁隗矫诏,带着世家子弟兵在皇宫中大肆屠杀宦官,史载: "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馀人" ,到此时,外戚集团因何进身死式微,不在成为世家集团的对手,而宦官集团更是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世家势力一家独大是可见的。

本来,袁绍代表的世家势力的谋划相当成功,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都一蹶不振,但事情总有意外,在何进的部下和袁绍进皇宫大肆屠杀时,部分宦官带着汉少帝刘辩跑了,还落到了在袁绍的建议下,被何进召到京城的董卓手上,至于袁绍,虽然怒火冲天,却因畏惧董卓的兵威,不敢反抗。

董卓这个西北军阀强势进入洛阳,世家集团消灭了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但好处却被董卓收入囊中,此后,董卓先用增兵计吓住了在洛阳的百官,又收买吕布,干掉了跳出来试探的丁原,彻底掌握住洛阳的军政大权,把蠢蠢欲动的世家集团压得死死的。

但董卓威望不足,毕竟他此前只是一个地方上的土著,还是西北贫瘠地区出身的武夫,世家们不会对他信服,为获得绝对的权威,董卓想到了废立,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这个行为的对错不论,但起码造成了一个恶果,就是皇权的权威荡然无存,地方势力开始各行其是。

综上,本来,即使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给了地方豪强募兵征讨黄巾起义的权力,让地方势力做大,但朝廷的权威还在,外戚集团、宦官集团还在,朝廷中的政治平衡还在,天下乱不了,地方势力只要不是联合起来,就算单个做大,也无法跟朝廷抗衡。

但首先是刘焉的建议,再次加大了地方势力的权力,让地方豪强和世家失去了监督,他们拥戴的州牧能帮助他们跟朝廷抗衡,然后是世家势力鼓动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死斗,虽然最后没能摘取到胜利果实,但皇权依仗的两大势力集团全部被重创,不管是世家势力掌权,还是董卓掌权,皇权都无法实际掌控权力了。

最后就是董卓的擅自废立,区区一个地方军阀都能对皇权指手画脚了,皇权的权威还能存在?本来地方已经渐渐做大,加上皇权的彻底衰落,诸侯争霸的局面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到这个时候,就是看谁的谋略和规划厉害了。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以及三国乱世的产生,刘焉、袁绍、董卓三人有意或无意地推动功不可没。

后来冒头的曹操、刘备、孙坚等小势力,明面是上趁着镇压黄巾起义入局,实际上是借着后来的诸侯争霸崛起,反而是代表主流世家势力的袁绍、袁术兄弟俩成为最早的被淘汰者,当然,脱颖而出的魏、蜀、吴三国的成长,还是要依靠地方势力,三国归晋到底还是世家的胜利。#三国人物##三国#

推荐阅读: 三国:不重视医学,华佗的悲剧何尝不是三国英雄们自己的悲剧?

三国: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判曹爽“夷三族”,为何却没能做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