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道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士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3.“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2. 文言文翻译士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3.“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3. 急求 的文言文翻译
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4. 道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道也是有很多种意思的。
1.真理: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运动定律--就是道。 2.路:街~、铁~、~听途说、羊肠小~。
3.水流的通路:水~、河~、溢洪~、黄河故~。 4.方向;途径:同~、门~、治国之~、志同~合。
道字照片集锦(20张) 5.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6.道,之宇宙大道大道无序乃有序。
此乃道也。 7.道理;事理:公~|天~|无~|坐而论~。
8.道德;正义:~义|人~|厚~|古~热肠(表示待人诚挚热情)|得~多助,失~寡助。 9.用言语表示:~谢、~歉、~别、说长~短、指名~姓。
10.以为;认为:你~是谁,原来是跑堂的上楼来。 11.线条细长的痕迹:横~儿、铅笔~儿、硬在玻璃上划出~来。
12.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传~、修~、孔孟之~、安贫乐~。 13.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家。
14.道教的简称,也指道教徒:~观(guàn)、~袍、~士、~姑、老~。 15.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
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16.某些国家的行政区域的名称。
17.量词。 ①用于某些长条的东西:万~金光、一~~水,一~~山。
②用于门、墙等阻隔物:两~门、一~防线、一~高墙。 ③用于命令、题目等:两~难题、下一~死命令。
④相当于“层”“次”:省一~手续、一共四~菜。 18.①未知、神秘、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肯定,通“无”:~生一。
②根本、源头、本源,通“一”:一生二。解释二 绿荫小道[4] (一)道路。
【例】地道、铁道、下水道。 (二)途径;方向。
【例】志同道合、请你指条道儿。 (三)道理;正当的事理。
【例】头头是道。 (四)方法,办法;技艺。
【例】门道|医道|生财之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五)德行;封建伦理纲常。
【例】道义|大逆不道。 (六)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
【例】孔孟之道|传道|修道。 (七)道家。
我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庄周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
(八)道教。我国主要教派之一,创立于东汉时。
道教徒;属于道教的。【例】计公(袁可立)出处之际,其道尤龙海内。
|道士|道姑|道观。 (九)民间信仰。
【例】一贯道。 (十)说。
【例】道白|说东道西|一语道破。引申为用话表示情意。
【例】道谢|道歉。 (十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域。
在唐代相当于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 (十二)线条;细长的痕迹。
【例】画了一横道儿。 (十三)量词。
【例】一道沟|两道题|裂了一道缝儿。【道德】 dàodé 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例句〗遵守公共道德,是人们和谐生活的基础。【道理】dàoli ①事物的规律:老师在讲新陈代谢的道理。
②情理;理由:他的话有点儿道理。〖例句〗父亲经常给我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道貌岸然】 dào mào àn rán 道貌:庄严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样子。
多指假装一本正经,实际表里不一的人。〖例句〗他道貌岸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使大家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解释三形声字。字从辵,从首,首亦声。
“首”指“头”。“辵”指“行走”。
“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 道本义:从头开始行走。
启程。引申义:1.从头走到尾。
2.施行。实行。
转义: 出发点。启程地。
(围棋术语)格点。(哲学名词)起点。
原点。(宗教名词)道教。
道家。道士。
完整的一条(路途)。完整的一段(行程)。
(哲学名词)事理。规律。
政治主张。思想体系。
(行政区划名)一条路途两边的居民点。区域。
入手点。门槛。
方法、技术、技艺。说明:1.《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
2.汉语常用语“道谢”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宾客在主人家门口上路之前说感谢话。道,所行道也。
――东汉·许慎《说文》一达谓之道。―《尔雅》道坦坦。
――《易·履》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
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老子》五十三章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中国道文化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史记o项羽本纪》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素书》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
解释四 1.道德。《易·系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唐李山甫《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诗:“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
明冯梦龙《梦磊记·寓传讹信》:“他与我道义文章非泛有。” 明李贽《与周贵卿书》:“仆与先公正所谓道义之交者。”
2.阐明。《史记·太史公自序》:“《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古文〕蕥衟?《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
《前汉·董仲舒传》道。
5. 晋献公假道于虞(文言文翻译)
翻译为晋献公向虞国借路。原句出自于战国佚名的《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
原文: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 “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
白话译文:
从前,晋献公派苟息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苟息说:“请您把垂棘出产的玉鐾和屈邑出产的四匹马送给虞公,向他要求借路,一定可以得到允许。”献公说:“那垂棘出产的玉壁,是我们先君的宝贝啊,屈邑出产的四匹马,是我的骏马啊。如果虞国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战国时期,吕不韦善于谋略,但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他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为自己著书。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6. 一马杀犬于道古文500字
“奔马杀犬”几种说法的优劣 就此话题,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由写说者随着意思的轻重,而使言辞有宾主”,不能“凭空抽象”地“判定工拙优劣”,在我看来,可谓定论已成,无须多言了. 我们先看陈望道先生所言: 在我国的论文书中曾经有过好多关于黄犬奔马句法的工拙论.第一个在书上谈起的似乎是沈括(存中).沈括的《梦溪笔谈(十四)》说: 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当时谓之古文.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看了这条,可知黄犬奔马句法是当时流传的名句;沈括是因为听了不服才记下来的.而陈善却就以为沈括的句法好过他们.在他所著的《扪虱新话(五)》中说: 文字意同而立语自有工拙.沈存中记穆修、张景二人同造朝.方论文次,适有奔马践死一犬,遂相与各记其事,以较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今较此二语,张当为优.然存中但云“适有奔马践死一犬”,则又浑成矣. 其实张语并不见得优,沈语也不见得怎样浑成:只因张着眼在犬,沈着眼在马,各为一句,穆修着眼在犬马两物,就此记以两句罢了.而《唐宋八家丛话》记载同样的黄犬故事,又说: 欧阳公在翰林日,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于道,公曰:“试书其事.”同院曰:“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以为何如?”曰:“逸马杀犬于道.” 于是一个死犬故事,就有六种句法: 1、有奔马践死一犬. 2、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3、有犬死奔马之下. 4、有奔马毙犬于道. 5、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6、逸马杀犬于道. 依我看来,这都由于意思有轻重,文辞有宾主之分,所以各人的意见不能齐一;而前人却都沿了存中的观点,以为是什么工拙之别,纷纷在抽象地发挥所谓工拙论,所以终于不得要领――总而言之,有宾主可分时,宾主是须分清的,但分清宾主却须由写说者随着意思的轻重,而使言辞有宾主之分,并非像死犬句法论者模样,凭空抽象地讨论,所能判定工拙优劣的. 一言以蔽之,就是优劣要视作者表达的意思而定,不可“凭空抽象地”判定. 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一篇里谈到这个话题说: 两人的大作,不但拙涩,主旨先就不一,穆说的是马踏死了犬,张说的是犬给马踏死了,究竟是着重在马,还是在犬呢?较明白稳当的还是沈括的毫不经意的文章:“有奔马,践死一犬.” 鲁迅用这做例子是要说明文章既要“做”又不可太“做”.所以他说“高尔基说,大众语是毛胚,加了工的是文学.我想,这该是很中肯的指示了.”所以他说沈括的说法“毫不经意”“明白稳当”. 周振甫先生在《周振甫讲古代散文》里分析了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三种表达法,也就是六种句法中的前三种,详细又有启发性. 第一种说法,“有奔马践死一犬”,也就是沈括的说法.“从奔马写,写明践死一犬,既简又明(周振甫语)”.可能是从修史的角度,言贵简洁.但也难说这就优于其它说法了.它没有描绘出犬的毛色(如句法2),没有言明践死的场所(如句法4、6),也没有说出犬死前的状态(如句法5).至于说它“提供的信息量不多不少,能切合题旨与情境的需要(李维琦语)”,就要看“写说者意思的轻重”了.若犬的主人打听其犬的情况,被告知“有奔马践死一犬”,想知道事发地点,或者写说者想叙述践死情景,这第一种说法就算不上最好的了. 第二种说法,“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先看见马飞奔而来,继而看到黄犬被踩死,也完全妥当.说这句拙涩,是因为“遇蹄而毙”的“遇”字只有“遇见”却无“撞击”之意,和缓之词难以描绘出情景之猛烈. 第三种说法,“有犬死奔马之下”.如果注意力不在马而在犬,这样说也完全可以.当然,这句只说了死因(或死果),“死”这个动词,重在说其结果,至于如何死的,没有描述.它不仅没有“践死”、“蹄而死”的具体,连“毙”“杀”这基本动作也没有. 第四种说法,“有奔马毙犬于道”.这个“毙(獘)”字,有“仆倒”之意,据说“獘本因犬仆制字”,也有“死”之意.如果表达“使犬仆倒而毙命”,这个“毙”倒是极恰当.它比“杀”字更具体形象,比“践”字更多彩. 第五种说法,“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着眼在犬,而且“卧”字描写死前状态,有“忂”描写场所,甚至还有“通”字修饰.这种节奏舒缓的叙说比起“逸马杀犬于道”这种简洁说法来,自有它独特的妙处.“言贵简洁”没错,但那是说删除“可有可无的”枝节,却并不是说把“必有的”也删除,譬如减肥,以苗条为美,却不是要骨瘦如柴.至于何为该有,何为该无,何为该删,何为该留,其标准仍然要看作者想表达什么. 第六种说法,“逸马杀犬于道”.简则简矣,但未必最佳.这句中“逸马杀犬”是已知信息,“于道”是新信息,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它只是回答了“逸马杀犬”的场所,没有讲“犬”的情况,没有讲“道”的情况,甚至也没有讲如何“杀”.若这是修史标准,欧阳修的《新唐书》《。
7. 文言文《以人为镜》原文及翻译
[原文]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