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会患上抑郁症吗?
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会患上抑郁症?很遗憾,会的。我就是治疗抑郁症的医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病例。
我想一定有人会说十二三的孩子能有什么问题?还至于焦虑?其实这样的话是对于抑郁症不了解才会说出来。因为不是只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才会患上抑郁症。
我们说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心理疾病,而是有着明确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倾向性的医学疾病。所以真正的抑郁症发病原因一定是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和 社会 心理因素叠加产生的。
遗传因素
我们知道抑郁症是存在明显的遗传易感性的,这不同于我们既往认识的遗传疾病,并不是说发生遗传就一定致病,但目前医学上对于抑郁症高发家族开展的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结果均证实了抑郁症与遗传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通常可以说,同抑郁症患者血缘关系越接近,则有可能比一般人群更易于患上抑郁症。所以说“遗传” 并非是绝对的,只是发病概率提高了,也就是我在前面说的遗传易感性。 甚至我认为遗传易感性对于一个正常人是否发病的影响甚至要高于 社会 心理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
很多人在说抑郁症是单纯的心理疾病,既然是心理疾病怎么解释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所以说,抑郁症是存在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
目前上市的主流抗抑郁药物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两个通道,以上世纪80年代上市,使用最为广泛的SSRI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例。首先我们知道5-羟色胺是一种可以使人感到愉悦的神递质,而SSRI通过阻断神经细胞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过程,使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水平明显增高,从而达到使人感到愉悦感觉,减少抑郁症状的作用。
SSRI药物的治疗有效率在60%-80%,1年复发率13-26%,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小,对心血管等脏器影响小,镇静作用较轻,耐受性好,服用方便。是目前我国抑郁症治疗指南的一线推荐用药。
社会 心理因素
主要的 社会 心理因素包括童年负性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刺激”)、婚姻状况、 社会 经济状况等。
其中童年负性事件对于成年后的发病率影响尤为重要,曾经有研究表明,存在童年负性事件 的人成年后患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至少5倍以上。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婚姻问题中,抑郁症患病率在分居、离婚者中最高。
而 社会 经济状况则与低收入人群缺少有效的 社会 支持,可能更容易遭受到一些不良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有关。
至于被我们常常提及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也就是“精神刺激”更多的以抑郁症患者的诱发因素出现,也就是发病的“导火索”。
一定要去,患病就是患病,一定是越早去医院越好,尤其是20岁以前发病的青少年,确诊抑郁症的同时还要排除双相障碍的风险性,因为发病年龄本身是双相障碍的高危因素之一。
而且一般临床上的经验,14-15岁左右的正在上中学的抑郁症小患者抑郁症状更难以发现,更容易在家长不之情的情况下产生自残行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但不会控制情绪,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后又惧怕死亡,所以常常用小刀划伤手臂内侧的形式缓解自己的厌世情绪。
这样的例子遇到过很多,而且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家长对于孩子的自残行为发现率很低,尤其到医院确诊后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坚持学业对孩子更重要!这些家长朋友们,抑郁症是严重的致残性精神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抑郁症是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到时候孩子的一生就完了,与之相比,什么学业能比整个人生重要??!!!!
会的。儿童或者青少年都可能罹患抑郁症,这个早起病的特征其实对于孩子是不利的,因为抑郁症具有很高的复发性,因此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可能会持续到他们的成年期。
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遗传性的易感因素,遗传性易感因素起病会有一个特点,就是子女起病年纪会越来越年轻,当然凡事不是绝对,抑郁症也不单单是内在因素一个方面引起,外在的 社会 应激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也无法忽视,这可能是我们感官可以感受的一个方面,比如会形容“他们受了什么刺激”等等。确实,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也和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密切相关,比如童年时父母丧亡、缺乏双亲关爱、父母关系不融洽、父母分居两地、留守儿童、儿童期收到虐待、长期生活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父母过于严厉等,这些方面均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乃至在以后长大成人,这些因素也是造成的抑郁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人会关心原生家庭的生活生存状况。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症状和成人抑郁症大致相同,但又有其独特性,比如儿童就不会如同成人那般,会去描述自己的悲伤和抑郁情绪,而是选择沉默。青少年则表现为反 社会 或者采取极端的行为,男孩、女孩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在治疗上,还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如何改善他们的不良认知,如何做好完善人格方面的支持,如何增强其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将对他们未来有利。除了抗抑郁药物药物治疗,采取系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增进其和家人、 社会 情感 交流,减少后续复发风险。
会的,您可能会惊讶,这个年纪无忧无虑的,怎么会抑郁呢?少年不知愁滋味啊!您或许听过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里面就有少年的忧愁烦恼!
十二三岁正是青少年阶段,这个大家可能常听说孩子叛逆(有的叛逆是抑郁的前兆),其实这时侯抑郁也非常多,因为叛逆表现容易被发现,抑郁不容易发现,我们调查发现: 青少年的抑郁,被严重低估。
青少年抑郁症为什么被严重低估?原因在于抑郁症本身难以识别,再加上大家对青少年的一般认知。
华中师大江光荣教授研究认为抑郁症一个特点——隐匿性。不是说他(患者)刻意藏着,而是它(抑郁症)就是有隐匿性。先了解一下抑郁症具有哪些特点: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看法消极、活力降低。
这些特点, 健康 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有体验,很难识别其实已经是抑郁的症状了。这就是 抑郁症的隐匿性,“大隐隐于市”。
有很多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人,在生前患有抑郁症时根本没有被识别出来,也没有得到任何专业帮助和治疗。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人认为这是病。
没有人说“你抑郁了”,都是说“你最近太累了”,“你去吃点好的,最好休息两天”,“你明天放假,你的事我帮你做了”。这就是我们平时对周围那些可能有抑郁的人的反应,抑郁症的隐匿性就是如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差不多都不认为这是病,都不会往病上想,导致了抑郁症的求助率和治疗率非常低。
而青少年就更是了!
青少年成长与抑郁症
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他们不仅要应付身体和性的快速发育所带来的各种变化,还要负担现代 社会 的高强度学习和考试压力。他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去建立一套更成熟、更符合 社会 化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青少年们在动荡中快速成长,意味着他们要不断去处理各种各样的内心冲突、挑战、未知,如过关斩将一般。但如果,就是有几关怎么都过不去呢,那就有可能会演变成伴随青少年的一系列心理 健康 问题。
青少年的自卑感、焦虑、抑郁、孤独、恐惧等,是这时候常出现的问题。而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可以导致抑郁症。
近期国外一项meta分析显示,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为2.6%(Polanczyk ,2015),高达30%的青少年经历亚临床症状的抑郁情绪(Balazs,2013)。
国内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约为4.8%~22.8%(李玖玲,陈星,赵春华,徐勇,2016),其他调查则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流行率在20%~44% (冯正直,2002;罗伏生,沈丹,张珊,2009)。
这里要区分:抑郁情绪&抑郁障碍
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可以导致抑郁症。知道青少年抑郁的表现,就是一种预防。
略不同于成年人的抑郁,青少年的抑郁更具有隐蔽性,因此往往被低估,诊断及治疗率也相对较低。
抑郁表现有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方面:
1. 一天中的大多数时候都情绪低落:青少年还可表现为烦躁、易怒,甚至逃学、离家出走;
2. 失去对多数活动的兴趣:如总是抱怨身体没劲、疲乏;
3. 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如上课和做作业效率降低,成绩下滑;
4. 自卑,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如对他人评价过分敏感,对即将发生的事过分紧张;
5.有自杀、自残的想法或行为:如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很丧的话“没有我,世界会更好”“自杀并不可怕,比自杀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厌世”;或者拿刀在手腕上比划,等等;
6. 食欲不振or暴饮暴食 :反应在体重的显著变化上;
7. 失眠or睡眠过度:青少年容易伴随噩梦;
8. 常常抱怨头痛、头晕、胃痛、胸闷等,但经过医学检验查不出器质性问题:青少年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可能会借由躯体疼痛来表达心理上的痛苦;
9. 回避正常的社交活:如以前的朋友现在不怎么来往了,拒绝参加家人、朋友间的一些 娱乐 活动;
如果家长或监护人觉察到孩子有以上表现,请及时跟进并记录孩子的状态,可作为医生诊断的重要参考。
抑郁症究竟为什么会降临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是什么样的因素,会让一些孩子比别的孩子更易感、更容易受到伤害呢?
这其中必然有基因的影响:大量研究都表明,如果父母、亲兄弟姐妹中有人被确诊为抑郁症,那么这些孩子受到抑郁症影响的几率会几倍的增加(Rice et al., 2002)。但同时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通过对双胞胎研究的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的遗传率仅在37%左右,一个人是否会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这与这个人的个体环境(inpidual-specific envrionment)紧密相关(Sullivan et al., 2000)。
所谓的“个体环境”,是指与一般公共环境相对的。比方说, 社会 经济水平、当地社区的生活质量、甚至是一个家庭里父母的 育儿 方式等等,就算是不单独影响一个孩子的“公共环境”。
抑郁症的成因复杂,就如同“抑郁症”这个词无法传达出千万位患者千万种不同的体会,这个词也无法传达出每一个患者在确诊之间所处于的“个体环境”究竟是怎样一种煎熬。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这位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天才诗人形容自己如同“坐在钟形罩下,空白停滞如一个死婴,而世界本身就如同一场噩梦”。而年仅十岁、不爱说话的托马斯,只能在对话的间隙透露出他的无助。
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因素涉及诸多变量,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神经生物学和心理 社会 因素两方面,总体而言有:
1.基因与环境交互影响着抑郁的发生(Rice,Harold,&Thapar,2002);
2.有抑郁母亲的青少年为抑郁高危人群(Besrdshe WR,2003);
3.不安全依恋尤其是矛盾型依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和自杀行为(Allen JP,1998;苏朝霞,2011);
4.专制与忽视型父母的孩子常表现学业和社交困难,易感抑郁(Rachel D,2001);
5.相比于躯体和性方面的创伤性经历, 情感 虐待和 情感 忽视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更显著(Pitzner JK,1997);
6.家庭紧密性和支持性差,参与少、批评拒绝水平高与孩子抑郁的发生相关(Asnrow JR,1993);
7.父母敌意和苛刻的纪律以及冲突性家庭行为(包括婚姻冲突、离异)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抑郁(Binnaher B,1996);
8.同伴拒绝会增加青少年的被排斥感和不良的自我认识,是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因素(Platt,Kadosh,& Lau,2013);
9.学习压力、人际压力、重大丧失、恋爱不顺或失恋、与人吵架、遭父母打骂等越多,青少年抑郁程度越重(苏朝霞,2011)......
以上均为可能的影响因素,但无法说某个因素一定导致青少年抑郁。
在咨询中,我发现控制型家庭孩子容易抑郁。另外就是离异家庭。
心理学家建议
1.青少年个人方面
运动在抑郁症治疗中确实有些帮助!积极进行 体育 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合理作息,这是预防抑郁的重要因素。
美国精神病学会协会主席约翰·瑞德说:任何不开锻炼处方的医师(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都是不道德的。
精神分析对抑郁症的一个理解是“如果攻击向外表达,就会变成怨恨、愤怒、讽刺等;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果总是向内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
因此,家长应该鼓励青少年主动学着去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和积极的归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培养自信,树立高自尊,建立和维持友谊。
2.做个温暖的家人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养育者,可以在婴儿早期学习如何与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儿童早期开始注重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同时,父母也是孩子非常好的榜样。父母自身能够觉察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一种 健康 的态度去应对婚姻冲突,对婚姻有较高的满意度,以民主的教养方式进行养育,允许孩子表达失败和负面情绪,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都是青少年抑郁的保护因素。
如果父母觉得上面某些靠一己之力难以改善,我们建议有针对性地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服务(亲子、夫妻、家庭、个人成长)。
3.心理治疗 & 药物治疗
我国对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治疗形式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指出:
精卫临床心理科学者认为:在面对抑郁时,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症”,还要看到“人”和“心”。不能只考虑要给求助者吃什么药,也要从心理角度帮助他们疏解心中的郁闷。
4.我们每一个人
当我们在谈论如何应对抑郁的时候,是想让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更妥善的处理,帮助深陷其中的孩子和家人减少几分痛苦和无助。
当你能够以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去看待抑郁,你还能看到“每一个抑郁的人,都有足够的理由抑郁”。用心理学家杨凤池老师话说:如果深入到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发现符合他本人的心路历程。
如果身边的人患上了抑郁症,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具备敏锐的意识:
前面说到抑郁症极具隐匿性,所以当你发现身边人的状态符合抑郁症的这四个特点,你就应该有这个意识:“这是不是抑郁症?”你需要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Ta的言行举止。不要再单纯地以为“Ta只是累了”,也不要再对Ta说“你要休息一下”“你要吃点好东西”这样的话,而是意识到ta可能很难通过自己调节从这个状态走出来,需要专业的帮助;
第二,给予关心与支持:
抑郁症的人是很需要心理上的关心和支持。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做的、而且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陪伴,让Ta感觉到力量。
第三,说服Ta去寻求专业帮助:
促进就诊,不要认为我们普通人的关心和支持能够解决大问题,事实却不然。有专业的帮助才能让患者走出困境。
第四,安全意识:
“在,都有机会”,我对一位家长说:“那些发生意外,真可怕,那些想再爱再任由她的都来不及了,所以您还是要感到欣慰。她在,她还在成长。一起努力!”
通过上面的的阅读,您大概明白了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会患上抑郁症了,而且还学习了应对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世界和我爱着您!
2019年11月20
安
儿童或者青少年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当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父母长辈和家庭、 社会 环境错综复杂,以及偶然性的遗传性易感因素结合作用下,也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但整体而言,儿童或者青少年的生理发育还未完成,性格还具有可朔性,认知和阅历相对简单且有迹可循。人生的生理心理历程犹如一个太极图,儿童和青少年代表的是茁壮成长和旺盛的生命力,从治疗的角度来说,一般的儿童或者青少年的抑郁程度很少达到严重的程度,多数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主,当然如果心理医生建议药物治疗的话还是要听从医生的话,那么心理咨询可作为辅助手段:一是宣泄情绪,日积月累的抑郁情绪要及时宣泄,找到孩子认可的、愿意沟通的亲人或朋友多多交流,让孩子体验父母亲人关爱,重新建立 情感 和信任基础;二是找到最初的抑郁源头,进行分析化解,避免刺激和重走老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有可能,但我觉得轻易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而且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
我自己这段时间也是特别特别抑郁和痛苦,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搞的自己喘不过气,胸口憋闷的痛、人也越来越沉默,可当我鼓起勇气坦然求助时,事情竟然一桩一件地在解决。结合我自己这一向的经历,给你建议如下:
如果发现孩子有抑郁情绪,一是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敢于向家长求助。二是如果孩子不愿和家长交心,可以找孩子信任的朋友或崇拜的偶像,让孩子的 情感 有一个宣泄的出口。三是找到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拥抱孩子,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亲情的力量是最大的(摧毁和拯救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四是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学习感恩,让孩子的内心充盈起来!
抑郁症对大脑的损伤不容小觑,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功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重度抑郁症患者之所以会选择自杀就是因为丧失了以上这些功能,觉得自己什么事都无法完成,也无法学习任何知识!
嗯。我的个案就有这么大的孩子。其实,根儿还是在父母身上。父母清理干净了,孩子自己也很快就好了。
三四岁的孩子也有得抑郁症的可能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