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

 我来答
哲哥聊历史2333
2023-02-26 · TA获得超过470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4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5万
展开全部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

一、论据:

1、 (诸葛玄死于建安二年正月),公元197年。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三国志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证明: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失

去了依靠,开始躬耕种田,独立自主生活。

2、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 证明:1、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地襄阳,自己说到南阳躬耕种田了。 2、刘备三顾的是草庐,不是“宅、家、

院”。

3、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 证明:

诸葛亮自己再次说明:躬耕于南阳。而不是其他地方。

4、 “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三国志 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证明:这里说的南阳即是宛城,南阳仅仅可以代

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5、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后出师表》 证明:1、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2、同一件事在《三国志 魏书一》上说“公到宛”,《后出师表》上说“困于南阳”。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

即是宛城。

6、 “„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一》 证明:这里说的南阳指的也是

宛城。

7、“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 魏书八》。这里说的是宛。同一件事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说的却是“张绣在南阳”。 证明:有力地

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8、“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后汉书·地理志》王莽是第一个说南

阳即指宛城的。 证明:说南阳即是宛城。

9、“荆州刺史王睿素遇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三国志 吴书一·孙坚传》 证明:1、这里说的荆州就是襄阳,南阳就是宛城。2、只说郡名即指郡治所在地,如果说除郡治以外

的县名时,必在郡名后加上县名。

10、“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魏书六·刘表传》 证明:1、这里的“表州”说的

就是郡治襄阳。2、“袁术之在南阳”即指宛城。

11、“光武起兵舂陵,市贼张印、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阳„„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后汉书·志第十》 证明:这里说的是南

阳。同一事件在《后汉书·光武帝纪、刘玄列传》中说的都是宛城。

12、“四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后汉书·天文志》 同一事件在《孝安帝纪》中记载:“„„乙丑,自宛还。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 。 证明:说南阳即是宛城。类似说南阳即宛城互用的记载

在《三国志》、《后汉书》中还有很多。

13、“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三国志第六、黄忠》。证明:这里的

南阳即宛县。黄忠已经确认为宛县人,黄忠故里在南阳宛城区新店乡。

14、“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

证明:诸葛亮迁居南阳。

论证:

1、 以上历史记载出现的十五个南阳,指的都是宛城。 这么多南阳绝不可能都在“襄阳一带”?都管辖当时的“阿头山”?或部分南阳在“襄阳一带”? 管辖当时的“阿头山”?部分南阳指宛城?这更不可能。毫无疑问,这里的十五

个南阳即指宛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

也认为这里的南阳指的是宛城。只能是宛城。

3、如果按照“襄阳说”的观点,《前出师表》的南阳是指“邓县之隆中”,《后出师表》的南阳也应是指“邓县之隆中”,岂不令人贻笑大方?所以,“襄阳说”要否定《前出师表》“躬耕南阳”中的南阳是宛城,就必须首先否定《后出师表》中的“困于南阳”也是宛城,但那是不可能否定掉的。退一万步如果习凿齿说的“邓县之隆中”归“南阳郡管”,但习凿齿也只说“隆中”有“亮家”,也没说“躬耕于隆中”啊?他也不敢说!“亮家”和“躬耕地”是两个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不是一个概念。

4、从《三国志》本身以及此前的史书中很容易就能找出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南阳是指宛城的证据,但却找不到任何一条今隆中地区能以“南阳”代替的旁证。习凿齿那句“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是孤言,无任何史料能够证明。

5、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南阳除部分用郡名代替郡治宛城地外,凡涉及南阳郡治以外的其他地名,均标注的非常清楚,绝没有含糊地用南阳代替。

6、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很难再找出一个用了“南阳”的地名,而经考证却是宛城以外某地的事例。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7、如果“诸葛亮躬耕地”果真在“隆中”,陈寿能对《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这样与当时行政区划明显不符的错误记述视而不见吗?事实只有一个:就是陈寿认为“南阳”就是南阳即宛城,他不是其他任何地方,所以没必要再注

释。

结论:

1、南阳即宛城。以上证据链证据充足、论证严谨合理、逻辑性极强、铁板一块。已经完全能够证明南阳即宛城,这是铁证。任何时间、任何人都推翻不了,

是不可推翻的。

2、诸葛亮自己说“躬耕南阳”即宛城,同样是铁证,是不可推翻的。

3、刘备“三顾草庐”的事就发生在南阳即宛城,也是不可推翻的铁证。

4、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在草庐中与刘备的对话,《诸葛亮集》距今

已经1700余年了,本名就叫“草庐对”,是不能篡改的。

5、以上结论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诸葛亮躬耕南阳”即宛城。后朝后代不管什么人、什么书、什么记载、什么“说法”,凡是违背以上结论的,统统都是篡改历史记载的结果。要想占稳脚后跟,“这说那说”首先必须推翻以上铁证,然后再“说”。推翻不了就不要“说”,“说”也是白说,那叫“胡说

八道”,不可信。

6、“襄阳说”的证据,只能证明诸葛亮“居住、游学过襄阳”,不能证明诸葛亮“躬耕地、三顾草庐处、草庐对”。诸葛亮十七岁前在襄阳居住、上过学,十七岁之后到南阳即宛城躬耕这是事实,“襄阳说”自相矛盾,牵强附会,根本就推翻不了以上铁证、结论。因此,襄阳只能是诸葛亮“故居、游学地”,南阳

即宛城是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地、草庐对发生地”。

《三国志》: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为刘表大将,使御北方。

此处“南阳”为“宛”吗?

5、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后出师表》 证明:1、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2、同一件事在《三国志 魏书一》上说“公到宛”,《后出师表》上说“困于南阳”。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7、“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 魏书八》。这里说的是宛。同一件事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说的却是“张绣在南阳”。

========================================

宛属“南阳”,当然可以说“于南阳”和“在南阳”

5、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后出师表》 证明:1、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2、同一件事在《三国志 魏书一》上说“公到宛”,《后出师表》上说“困于南阳”。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7、“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 魏书八》。这里说的是宛。同一件事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说的却是“张绣在南阳”。

========================================

宛属“南阳”,当然可以说“于南阳”和“在南阳”

5、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后出师表》 证明:1、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2、同一件事在《三国志 魏书一》上说“公到宛”,《后出师表》上说“困于南阳”。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

即是宛城。

7、“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 魏书八》。这里说的是宛。

同一件事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说的却是“张绣在南阳”。

========================================

宛属“南阳”,当然可以说“于

刘备去敌占区三顾草庐?

„„„„„„„„„„„„„

公元197年:

历史记载十一: “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证明:这一年开始,张绣统治南阳,曹操来打张绣,绣降。

曹操一走,张绣又统治南阳。

历史记载十二: “„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证明:张绣被曹操打败,张绣归

顺刘表,成为刘表的部下。

历史记载十三: “„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证

明:张绣再次统治南阳。而且南阳成了刘表的势力范围。

公元198年:

历史记载十四: “„三年春正月,„公还许。三月,公围张绣於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秋七月,公还许。”《(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证明:曹操与张绣、刘表之间打的是搔扰战,曹操并没有派重兵镇守南阳。

曹操打完仗带兵一走,南阳地盘又归刘表控制。

公元199年:

历史记载十五: “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十二月,公军官渡。”《(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证明:张绣率部下投降了曹操,并跟

随曹操去参加官渡大战了。南阳仍是刘表的地盘。

公元201年:

历史记载十六: “六年九月,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都等皆散。”《(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证明:这一年刘备投靠了刘表。

历史记载十七: “„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 证明:刘表心胸

狭窄、多疑,不信任、不重用刘备。

历史记载十八: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证明:刘表让刘备屯军新野,但怀疑刘备有夺取荆州的野心,暗地里防御、监视刘备的行动。

公元202年:

历史记载十九: 建安七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三国志-李典传》 证

明:叶县在南阳以北200里之遥,可见南阳在刘表掌握之中。

公元203年:

历史记载二十: “八年„八月,公征刘表,军西平。„公乃引军还。冬十月,到黎阳。”《(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证明:西平在南阳东北数百里,这一仗没打成,曹操就回去了。南阳仍然在刘表手中。

历史记载二十一: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65310;弥戎魃璺坏┳陨胀臀倍荩瑦茸分啤!薄?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证明:刘表派刘备到南阳北方几十公里外的博望抵抗曹军,南阳仍被刘表控制。

历史记载二十二: “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 证明:诸葛亮在南阳躬耕种地期间,南阳周围搔扰战争不断,可为乱世。而襄阳长年无战争,可为太平盛世。诸葛亮自己说苟全性命於乱世,只能指的是在宛城,如果他在襄阳,能说是乱世吗?

历史记载二十三: “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 证明:弟诸葛均年少时,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自食其力。诸葛均年长后,诸葛亮就在南阳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为妻。后跟随诸葛亮“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这就是诸葛均没有找襄阳姑娘的原因,如果他一直住在襄阳,那就也会象他姐姐和哥亮一样找当地人了。

历史记载二十四: “十二年“„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证明:刘备劝说刘表袭击南阳北方200公里外曹操的老巢许县,说明南阳牢牢地为刘表所控制。

历史记载二十五: “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证明:刘备劝说刘表袭击南阳北方200公里外曹操的老巢许县,说明南阳牢牢地为刘表所控制。但刘表没有采纳。

分析:

从以上历史记载中可以证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其间,尤其是刘备三顾草庐前两年和第三次见亮时,南阳宛城始终在刘表控制下,刘备到宛城见诸葛亮是很自然的事。这期间曹操忙于在别处征伐,对南阳实在是有心无力,只是打一仗、搔扰一下就带兵走了,并没有派重兵镇守南阳。无任何曹操镇守南阳的历史记载。从而彻底否定了襄阳说提出的南阳一直是曹操的势力范围,是敌占区的无据之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