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语文课如何体现人文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 要: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困境,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过分强调其工具性的弊端已是越来越突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人文性回归,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教学
语文的两大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学会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则具体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具体表现为个人自身、个人和社会、个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下,语文教育过分地强调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其弊端已开始显现。我们是培养了一批能熟练使用语言文字的人,但是看看当下我们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现状,已脱离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本意:真诚地交流,如实地呈现。很大一部分人在运用语言的工具性去掩盖事实、避重就轻、推卸责任、诅咒谩骂,他们将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却最终偏离了方向,混淆了是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忘记了语文的另一个属性:人文性。
人文性和工具性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一样相辅相成,是无法将之截然分开的。工具性就像是一个人的外壳,人文性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工具本无所谓好与坏,人却有好与坏。我们必须让真正的人来掌握工具,这样才能发挥工具的有利性。
让人文性重新回到语文课堂,让我们重新塑造一个真正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人文主义主要关注的就是个人自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个人自身就是要关注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关注个人的心智的健康成长,关注个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人,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个人与集体或者个人与整体的关系,或具体化为个人与阶级、集团、国家的关系。他们互为前提,同时形成。在处理双方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坚持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也要重视个人的正当权益,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不断完善。
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将自然看成一个生命体,人不再凌驾于自然之上,去主宰自然,支配自然。应该将个人看成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要避免说教,就要将人文性的教育化于无痕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人文主义的真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托语文教育文本。入选教材的文章大多具有人文性。那里是浓缩了的人的世界,那里是对真善美的弘扬,是对假恶丑的鞭挞。教育家魏书生谈到自己的教学体会时说:“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它们大多是作者蘸着心血泪水写成的,许多记叙文、人物传记也无不浸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如果教这些文章,只是讲词句篇,涉及作品所表露的思想感情时,也只是概念化的讲解,那么学生便会感到兴味索然,越来越感到学不下去。”所以依据文本来研读课文,结合自身实际感受来品味课文,带着真心去朗读课文,而不脱离文本区进行空洞的说教则是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把握单元课文设置特色。每一个单元讲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教师应该对单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全方位的理解和体会主题的深刻内涵,引起感情共鸣。比如在讲授鲁迅的文章的时候,我们是过多的讲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内涵还是关注鲁迅所批判的人和社会,关注鲁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不畏强权的精神呢?如果选择前者则会产生鲁迅的文章深奥难懂的印象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选择后者,选择鲁迅的精神也许是一个绝佳的学习鲁迅文章的角度,从而有利于关注个体的成长。在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单元,我们除了让学生了解不尊重自然过分向自然索取所造成的巨大后果外,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自身做起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3)情境设置。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才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感染和提升。因此教师在讲授文本时,设置一个合理的情境则至关重要。情境设置时采用我们能切身感受的事实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迅速的将学生带到文本所渲染的人文精神中去。综上所述,无论从语文教育的观念,还是从语文教育的文本及实践来看,语文教育都必须高举人文的旗帜,这是真正能使语文发挥宣传教化及人际交流、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关键。
(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教学
语文的两大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学会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则具体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具体表现为个人自身、个人和社会、个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下,语文教育过分地强调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其弊端已开始显现。我们是培养了一批能熟练使用语言文字的人,但是看看当下我们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现状,已脱离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本意:真诚地交流,如实地呈现。很大一部分人在运用语言的工具性去掩盖事实、避重就轻、推卸责任、诅咒谩骂,他们将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却最终偏离了方向,混淆了是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忘记了语文的另一个属性:人文性。
人文性和工具性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一样相辅相成,是无法将之截然分开的。工具性就像是一个人的外壳,人文性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工具本无所谓好与坏,人却有好与坏。我们必须让真正的人来掌握工具,这样才能发挥工具的有利性。
让人文性重新回到语文课堂,让我们重新塑造一个真正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人文主义主要关注的就是个人自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个人自身就是要关注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关注个人的心智的健康成长,关注个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人,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个人与集体或者个人与整体的关系,或具体化为个人与阶级、集团、国家的关系。他们互为前提,同时形成。在处理双方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坚持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也要重视个人的正当权益,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不断完善。
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将自然看成一个生命体,人不再凌驾于自然之上,去主宰自然,支配自然。应该将个人看成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要避免说教,就要将人文性的教育化于无痕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人文主义的真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托语文教育文本。入选教材的文章大多具有人文性。那里是浓缩了的人的世界,那里是对真善美的弘扬,是对假恶丑的鞭挞。教育家魏书生谈到自己的教学体会时说:“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它们大多是作者蘸着心血泪水写成的,许多记叙文、人物传记也无不浸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如果教这些文章,只是讲词句篇,涉及作品所表露的思想感情时,也只是概念化的讲解,那么学生便会感到兴味索然,越来越感到学不下去。”所以依据文本来研读课文,结合自身实际感受来品味课文,带着真心去朗读课文,而不脱离文本区进行空洞的说教则是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把握单元课文设置特色。每一个单元讲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教师应该对单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全方位的理解和体会主题的深刻内涵,引起感情共鸣。比如在讲授鲁迅的文章的时候,我们是过多的讲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内涵还是关注鲁迅所批判的人和社会,关注鲁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不畏强权的精神呢?如果选择前者则会产生鲁迅的文章深奥难懂的印象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选择后者,选择鲁迅的精神也许是一个绝佳的学习鲁迅文章的角度,从而有利于关注个体的成长。在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单元,我们除了让学生了解不尊重自然过分向自然索取所造成的巨大后果外,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自身做起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3)情境设置。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才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感染和提升。因此教师在讲授文本时,设置一个合理的情境则至关重要。情境设置时采用我们能切身感受的事实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迅速的将学生带到文本所渲染的人文精神中去。综上所述,无论从语文教育的观念,还是从语文教育的文本及实践来看,语文教育都必须高举人文的旗帜,这是真正能使语文发挥宣传教化及人际交流、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关键。
(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艺体生在复习文化课时,应注重时间管理,平衡艺术训练与文化学习。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复习各科知识。利用碎片时间巩固基础知识点,多做真题以熟悉考试题型。同时,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课堂上紧跟老师节奏,积极参...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