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吃盐有什么影响
展开全部
食盐(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食盐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成人体内所含钠离子的总量约为60g,其中 80%存在于细胞外液,即在血浆和细胞间液中。氯离子也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下列几点。 1.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Na和Cl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K和HPO4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在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量中,Na占90%以上,在阴离子总量中,Cl占70%左右。所以,食盐在维持渗透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体内水的动向。 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由Na和HCO3形成的碳酸氢钠,在血液中有缓冲作用。Cl与HCO3在血浆和血红细胞之间也有一种平衡,当HCO3从血红细胞渗透出来的时候,血红细胞中阴离子减少,Cl就进入血红细胞中,以维持电性的平衡。反之,也是这样。 3.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 胃液呈强酸性,pH约为0.9~1.5,它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盐酸和粘液。胃体腺中的壁细胞能够分泌盐酸。壁细胞把HCO3输入血液,而分泌出H输入胃液。这时Cl从血液中经壁细胞进入胃液,以保持电性平衡。这样强的盐酸在胃里为什么能够不侵蚀胃壁呢?因为胃体腺里有一种粘液细胞,分泌出来的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约1mm~1.5mm厚的粘液层,这粘液层常被称为胃粘膜的屏障,在酸的侵袭下,胃粘膜不致被消化酶所消化而形成溃疡。但饮酒会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往往增大引起胃溃疡的可能性。 此外,食盐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 当细胞外液大量损失(如流血过多、出汗过多)或食物里缺乏食盐时,体内钠离子的含量减少,钾离子从细胞进入血液,会发生血液变浓、尿少、皮肤变黄等病症。 人体对食盐的需要量一般为每人每天3g~5g。由于生活习惯和口味不同,实际食盐的摄入量因人因地有较大差别,我国一般人每天约进食食盐10g~15g。
盐的性质
盐+酸-(见酸的性质) 盐+碱-(见碱的性质) 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条件:盐必须都溶于水,生成物中有沉淀(二者同时满足) 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Ba(OH)2+CuSo4=BaSo4↓+Cu(OH)2 ↓ 这是一个双沉淀的反应,当然只有一个沉淀也是可以的 盐+某些金属=新盐+新金属 反应条件:盐能溶于水,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的大(二者同时满足) 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CuSO4(盐)+ Fe(金属)=FeSO4(新盐)+ Cu(新金属) 但是有些金属无法实现此反应,即除钾钙钠以外,因为他们和水就反应了 酸性氧化物: 溶于水之后呈酸性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 例CO2溶于水后是碳酸,碳酸是酸性的,所以CO2是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同上类似,水合后是碱性的物质(一般是金属氧化物) 例CaO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故CaO是碱性氧化物 关于酸碱盐的反应性质,需要知道什么是可溶物,什么是不溶物 那么有一个口诀: 都溶硝酸钾钠铵 即意为:硝酸,钾,钠,铵的盐都是能溶于水的 碳酸没有三价盐 即意为:一般认为,碳酸盐中的金属离子没有3价的 盐酸除银汞 即意为:银和汞的氯化物不溶于水 硫酸去钡铅 即意为:钡和铅的硫酸盐不溶于水 碱溶有五位…… 钾钠铵钙钡 即意为(合上句):一般情况碱只有5个能溶于水:钾钠铵钙钡(钙为微溶)
编辑本段脱盐
脱盐粗范地说就是将“盐”脱除的方法或过程,这个“盐”是更宽泛的“化学盐”不只常用的食用“盐”。脱盐简单地说就是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脱盐的方法有电渗析和反渗透法及新近重新热火起来的正向渗透等。
编辑本段正渗透-水纯化和脱盐的新途径
概述
“渗透”在海水淡化、脱盐、水处理领域,又称正渗透,是与反渗透互逆的一对方法。正渗透作为一种潜在的水纯化和淡化新技术,世界上正对其进行着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外1976年,有液-液体系的原始尝试,国内1992年,发明过液-固体系的正向渗透(非加压)吸附渗透法脱盐(CN92110710.2)。直到约10年后,又重新跟随国际潮流,开始标准的模仿复制的模式,2008年开始有综述报告。
宏大设想:寻找水处理脱盐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压力驱动反渗透膜分离技术(RO)在膜、膜组器、设备和工艺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创新和改进,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RO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存在的局限,而且就脱盐来讲,RO技术可认为已接近发展的顶峰。因此,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展了“正向渗透膜分离技术(FO)”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压力延缓渗透(FRO)海水发电”,更是一项极具前景的清洁再生能源开发技术J。但是国内目前对正向渗透膜分离技术关注得很少,相关研究和论文也不多。虽然,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有了创造性的发明“非加压吸附渗透法海水淡化”(CN92110710.2)。
非加压渗透吸附法(90年代)
非加压吸附渗透海水淡化法,或称为“正向渗透法”,让水通过多孔膜正向渗透进入一种超强吸水的吸附剂或盐浓度甚至超过海水的溶液或固态物,不需要外界加压,但溶液里的特殊盐分"提取液"很容易蒸发,不需要加太多的热(加热能与反渗透加压的能量比?)。分固态盐、液态盐方向。固态盐解吸附耗能更小。 海水淡化技术:非加压吸附渗透海水淡化法(CN92110710.2)1992年:上个世纪90年代邓宇的发明,《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另外两种方法都在薄膜结构上有了创新和改进。
碳纳米管薄膜
一种用碳纳米管来做薄膜的小孔,另一种
活细胞的蛋白质膜
薄膜的孔用引导水分子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的蛋白质来构成。
食盐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成人体内所含钠离子的总量约为60g,其中 80%存在于细胞外液,即在血浆和细胞间液中。氯离子也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下列几点。 1.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Na和Cl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K和HPO4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在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量中,Na占90%以上,在阴离子总量中,Cl占70%左右。所以,食盐在维持渗透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体内水的动向。 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由Na和HCO3形成的碳酸氢钠,在血液中有缓冲作用。Cl与HCO3在血浆和血红细胞之间也有一种平衡,当HCO3从血红细胞渗透出来的时候,血红细胞中阴离子减少,Cl就进入血红细胞中,以维持电性的平衡。反之,也是这样。 3.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 胃液呈强酸性,pH约为0.9~1.5,它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盐酸和粘液。胃体腺中的壁细胞能够分泌盐酸。壁细胞把HCO3输入血液,而分泌出H输入胃液。这时Cl从血液中经壁细胞进入胃液,以保持电性平衡。这样强的盐酸在胃里为什么能够不侵蚀胃壁呢?因为胃体腺里有一种粘液细胞,分泌出来的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约1mm~1.5mm厚的粘液层,这粘液层常被称为胃粘膜的屏障,在酸的侵袭下,胃粘膜不致被消化酶所消化而形成溃疡。但饮酒会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往往增大引起胃溃疡的可能性。 此外,食盐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 当细胞外液大量损失(如流血过多、出汗过多)或食物里缺乏食盐时,体内钠离子的含量减少,钾离子从细胞进入血液,会发生血液变浓、尿少、皮肤变黄等病症。 人体对食盐的需要量一般为每人每天3g~5g。由于生活习惯和口味不同,实际食盐的摄入量因人因地有较大差别,我国一般人每天约进食食盐10g~15g。
盐的性质
盐+酸-(见酸的性质) 盐+碱-(见碱的性质) 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条件:盐必须都溶于水,生成物中有沉淀(二者同时满足) 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Ba(OH)2+CuSo4=BaSo4↓+Cu(OH)2 ↓ 这是一个双沉淀的反应,当然只有一个沉淀也是可以的 盐+某些金属=新盐+新金属 反应条件:盐能溶于水,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的大(二者同时满足) 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CuSO4(盐)+ Fe(金属)=FeSO4(新盐)+ Cu(新金属) 但是有些金属无法实现此反应,即除钾钙钠以外,因为他们和水就反应了 酸性氧化物: 溶于水之后呈酸性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 例CO2溶于水后是碳酸,碳酸是酸性的,所以CO2是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同上类似,水合后是碱性的物质(一般是金属氧化物) 例CaO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故CaO是碱性氧化物 关于酸碱盐的反应性质,需要知道什么是可溶物,什么是不溶物 那么有一个口诀: 都溶硝酸钾钠铵 即意为:硝酸,钾,钠,铵的盐都是能溶于水的 碳酸没有三价盐 即意为:一般认为,碳酸盐中的金属离子没有3价的 盐酸除银汞 即意为:银和汞的氯化物不溶于水 硫酸去钡铅 即意为:钡和铅的硫酸盐不溶于水 碱溶有五位…… 钾钠铵钙钡 即意为(合上句):一般情况碱只有5个能溶于水:钾钠铵钙钡(钙为微溶)
编辑本段脱盐
脱盐粗范地说就是将“盐”脱除的方法或过程,这个“盐”是更宽泛的“化学盐”不只常用的食用“盐”。脱盐简单地说就是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脱盐的方法有电渗析和反渗透法及新近重新热火起来的正向渗透等。
编辑本段正渗透-水纯化和脱盐的新途径
概述
“渗透”在海水淡化、脱盐、水处理领域,又称正渗透,是与反渗透互逆的一对方法。正渗透作为一种潜在的水纯化和淡化新技术,世界上正对其进行着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外1976年,有液-液体系的原始尝试,国内1992年,发明过液-固体系的正向渗透(非加压)吸附渗透法脱盐(CN92110710.2)。直到约10年后,又重新跟随国际潮流,开始标准的模仿复制的模式,2008年开始有综述报告。
宏大设想:寻找水处理脱盐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压力驱动反渗透膜分离技术(RO)在膜、膜组器、设备和工艺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创新和改进,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RO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存在的局限,而且就脱盐来讲,RO技术可认为已接近发展的顶峰。因此,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展了“正向渗透膜分离技术(FO)”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压力延缓渗透(FRO)海水发电”,更是一项极具前景的清洁再生能源开发技术J。但是国内目前对正向渗透膜分离技术关注得很少,相关研究和论文也不多。虽然,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有了创造性的发明“非加压吸附渗透法海水淡化”(CN92110710.2)。
非加压渗透吸附法(90年代)
非加压吸附渗透海水淡化法,或称为“正向渗透法”,让水通过多孔膜正向渗透进入一种超强吸水的吸附剂或盐浓度甚至超过海水的溶液或固态物,不需要外界加压,但溶液里的特殊盐分"提取液"很容易蒸发,不需要加太多的热(加热能与反渗透加压的能量比?)。分固态盐、液态盐方向。固态盐解吸附耗能更小。 海水淡化技术:非加压吸附渗透海水淡化法(CN92110710.2)1992年:上个世纪90年代邓宇的发明,《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另外两种方法都在薄膜结构上有了创新和改进。
碳纳米管薄膜
一种用碳纳米管来做薄膜的小孔,另一种
活细胞的蛋白质膜
薄膜的孔用引导水分子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的蛋白质来构成。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