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砖机的介绍
11个回答
固废制砖机厂家
2024-11-22
展开全部
液压砖机的特点:1.液压砖机成型压力大,提高了砖的质量。液压砖机的压力高达
200t,所以压成的砖体密度和强度高,这样在运输过程中,就降低了砖块的破损
率。2.液压砖机自动化程度高,省人工,省工时,产量高。3.液压砖机采用分级加
压多次排气工艺,在压制过程中采用四次加压与三次排气工艺,使粉料中所含空气
在压制过程中顺利排出,使得砖坯强度高且不易产生裂缝,收缩率低,产品质量
高。4.液压砖机砖机生产噪音小,对机器损害低。我们生产的液压免烧砖机配备有
德国产Bosch气动减震系统,该系统能大幅度降低振动电机振动时产生的噪音及振
动对设备各个部件的不良影响和对人体产生的伤害,使设备更稳定,寿命更长。普
通小型砖机特点:1.体积小,功率低,相对应的产量就会低一些。2.机器构造简
单,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比较费人工。3.工作时由三个振动电机振动成型
,所以噪音比较大。4.所生产的砖体密度较低,需要晾晒一段时间硬度才能达到所
需要求,比较费工时。咨询电话:13124713808获取资料和报价单。
2011-04-10
展开全部
水泥砖机定义:
水泥砖机就是利用炉渣、矿渣、粉煤灰、石粉、沙子、石子、水泥等为原料,科学配比,加水搅拌,通过制砖机械高压压制出水泥砖、空心砌块或彩色路面砖的机械设备。这种设备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免烧砖机,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水泥砖或空心砌块,不需要烧结,通过短时间的晾晒就可以出厂。可以说投资少,见效快,是目前很多投资者投资的热门行业。 因为水泥砖保护了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比如大家都认为是垃圾的炉渣、矿渣、建筑垃圾等,通过制砖机设备可以将其转化为免烧砖,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水泥砖市场的原因。另外,也是很多朋友担心的问题,就是水泥砖的质量如何?它的强度可以达标吗?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完全肯定的答复,水泥砖的质量不仅不逊色原来的红砖,强度上还远远超过了红砖的强度。 根据分类因素的不同,水泥砖机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一下我简单叙述几种: 根据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全自动水泥砖机、半自动水泥砖机和手动水泥砖机 根据成型原理不同分为:机械振动式和液压成型式 根据成型系统分为:机械式水泥砖机和液压式水泥砖机 根据砖块的类型分为:多孔砖 空心砖机 水泥砖机 以下有一些代表机型: 超级美洲豹2001全自动砌块成型机QFT9-18 中国最时髦的大型砌块成型机爱尔莎2000 .美洲豹2000A*全自动砌块成型机 美洲豹2000A*经济型砌块生产线QFT4-15 超级美洲豹2000B砌块成型生产线QFT6-16 超级美洲豹2000B全自动砌块成型机QFT6-16!详细介绍请百度一下:信友砖机设备网
水泥砖机就是利用炉渣、矿渣、粉煤灰、石粉、沙子、石子、水泥等为原料,科学配比,加水搅拌,通过制砖机械高压压制出水泥砖、空心砌块或彩色路面砖的机械设备。这种设备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免烧砖机,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水泥砖或空心砌块,不需要烧结,通过短时间的晾晒就可以出厂。可以说投资少,见效快,是目前很多投资者投资的热门行业。 因为水泥砖保护了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比如大家都认为是垃圾的炉渣、矿渣、建筑垃圾等,通过制砖机设备可以将其转化为免烧砖,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水泥砖市场的原因。另外,也是很多朋友担心的问题,就是水泥砖的质量如何?它的强度可以达标吗?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完全肯定的答复,水泥砖的质量不仅不逊色原来的红砖,强度上还远远超过了红砖的强度。 根据分类因素的不同,水泥砖机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一下我简单叙述几种: 根据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全自动水泥砖机、半自动水泥砖机和手动水泥砖机 根据成型原理不同分为:机械振动式和液压成型式 根据成型系统分为:机械式水泥砖机和液压式水泥砖机 根据砖块的类型分为:多孔砖 空心砖机 水泥砖机 以下有一些代表机型: 超级美洲豹2001全自动砌块成型机QFT9-18 中国最时髦的大型砌块成型机爱尔莎2000 .美洲豹2000A*全自动砌块成型机 美洲豹2000A*经济型砌块生产线QFT4-15 超级美洲豹2000B砌块成型生产线QFT6-16 超级美洲豹2000B全自动砌块成型机QFT6-16!详细介绍请百度一下:信友砖机设备网
固废制砖机厂家
2024-11-15 广告
2024-11-15 广告
水泥空心砖机设备厂家北京念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混凝土全自动水泥砖机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我们主要提供全自动制砖机设备、路面彩砖机、水泥砖机、液压水泥砖机、免烧砖机、彩砖机、护坡砖机、大型挡土块机、U型水沟槽砖机、护坡砖机、...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固废制砖机厂家提供
展开全部
水泥制砖机
水泥制砖机就是利用炉渣、矿渣、粉煤灰、石粉、沙子、石子、水泥等为原料,科学配比,加水搅拌,通过制砖机械高压压制出水泥砖、空心砌块或彩色路面砖的机械设备。这种设备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免烧砖机,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水泥砖或空心砌块,不需要烧结,通过短时间的晾晒就可以出厂。可以说投资少,见效快,是目前很多投资者投资的热门行业。
因为水泥砖保护了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比如大家都认为是垃圾的炉渣、矿渣、建筑垃圾等,通过制砖机设备可以将其转化为免烧砖,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水泥砖市场的原因。另外,也是很多朋友担心的问题,就是水泥砖的质量如何?它的强度可以达标吗?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完全肯定的答复,水泥砖的质量不仅不逊色原来的红砖,强度上还远远超过了红砖的强度。 根据分类因素的不同,水泥制砖机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一下我简单叙述几种: 根据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全自动水泥制砖机、半自动水泥制砖机和手动水泥制砖机 根据成型原理不同分为:机械振动式和液压成型式 根据成型系统分为:机械式水泥制砖机和液压式水泥制砖机 水泥制砖机又称 混凝土制砖机是专业生产免烧混凝土砖的砌块成型制砖机。 经过此设备生产水泥(混凝土)制品(砖) 水泥(混凝土)制品(砖)的特点 (1) 强度可以根据工程施工的要求来生产不同等级强度的砖块 (2) 形状根据工程的需求来确定不同各规格的砌块砖 (3) 可以是空心砌块、多排孔砖、实心砖等不同品种的混凝土砖 (4) 废弃的混凝土砖还可以进行再 回收利用,增加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详细请咨询信友专机设备网
水泥制砖机就是利用炉渣、矿渣、粉煤灰、石粉、沙子、石子、水泥等为原料,科学配比,加水搅拌,通过制砖机械高压压制出水泥砖、空心砌块或彩色路面砖的机械设备。这种设备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免烧砖机,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水泥砖或空心砌块,不需要烧结,通过短时间的晾晒就可以出厂。可以说投资少,见效快,是目前很多投资者投资的热门行业。
因为水泥砖保护了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比如大家都认为是垃圾的炉渣、矿渣、建筑垃圾等,通过制砖机设备可以将其转化为免烧砖,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水泥砖市场的原因。另外,也是很多朋友担心的问题,就是水泥砖的质量如何?它的强度可以达标吗?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完全肯定的答复,水泥砖的质量不仅不逊色原来的红砖,强度上还远远超过了红砖的强度。 根据分类因素的不同,水泥制砖机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一下我简单叙述几种: 根据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全自动水泥制砖机、半自动水泥制砖机和手动水泥制砖机 根据成型原理不同分为:机械振动式和液压成型式 根据成型系统分为:机械式水泥制砖机和液压式水泥制砖机 水泥制砖机又称 混凝土制砖机是专业生产免烧混凝土砖的砌块成型制砖机。 经过此设备生产水泥(混凝土)制品(砖) 水泥(混凝土)制品(砖)的特点 (1) 强度可以根据工程施工的要求来生产不同等级强度的砖块 (2) 形状根据工程的需求来确定不同各规格的砌块砖 (3) 可以是空心砌块、多排孔砖、实心砖等不同品种的混凝土砖 (4) 废弃的混凝土砖还可以进行再 回收利用,增加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详细请咨询信友专机设备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水泥砖机定义:
信友重工水泥砖机就是利用炉渣、矿渣、粉煤灰、石粉、沙子、石子、水泥等为原料,科学配比,加水搅拌,通过制砖机械高压压制出水泥砖、空心砌块或彩色路面砖的机械设备。这种设备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免烧砖机,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水泥砖或空心砌块,不需要烧结,通过短时间的晾晒就可以出厂。可以说投资少,见效快,是目前很多投资者投资的热门行业。
国家为什么支持水泥砖机设备发展:
因为水泥砖保护了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比如大家都认为是垃圾的炉渣、矿渣、建筑垃圾等,通过制水泥砖机设备可以将其转化为免烧砖,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水泥砖市场的原因。另外,也是很多朋友担心的问题,就是水泥砖的质量如何?它的强度可以达标吗?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完全肯定的答复,水泥砖的质量不仅不逊色原来的红砖,强度上还远远超过了红砖的强度。
水泥砖机分类:
根据分类因素的不同,水泥砖机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一下我简单叙述几种:
根据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全自动水泥砖机、半自动水泥砖机和手动水泥砖机
根据成型原理不同分为:机械振动式和液压成型式
根据成型系统分为:机械式水泥砖机和液压式水泥砖机
根据砖块的类型分为:多孔砖和标准砖
信友重工水泥砖机就是利用炉渣、矿渣、粉煤灰、石粉、沙子、石子、水泥等为原料,科学配比,加水搅拌,通过制砖机械高压压制出水泥砖、空心砌块或彩色路面砖的机械设备。这种设备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免烧砖机,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水泥砖或空心砌块,不需要烧结,通过短时间的晾晒就可以出厂。可以说投资少,见效快,是目前很多投资者投资的热门行业。
国家为什么支持水泥砖机设备发展:
因为水泥砖保护了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比如大家都认为是垃圾的炉渣、矿渣、建筑垃圾等,通过制水泥砖机设备可以将其转化为免烧砖,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水泥砖市场的原因。另外,也是很多朋友担心的问题,就是水泥砖的质量如何?它的强度可以达标吗?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完全肯定的答复,水泥砖的质量不仅不逊色原来的红砖,强度上还远远超过了红砖的强度。
水泥砖机分类:
根据分类因素的不同,水泥砖机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一下我简单叙述几种:
根据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全自动水泥砖机、半自动水泥砖机和手动水泥砖机
根据成型原理不同分为:机械振动式和液压成型式
根据成型系统分为:机械式水泥砖机和液压式水泥砖机
根据砖块的类型分为:多孔砖和标准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水泥砖机实际上就是免烧砖机,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砖机,主要用于压制粉煤灰、河沙、海沙、山沙、矿粉、炉渣、石粉、煤渣、煤矸石、尾矿渣、化工渣等为主要原料的免烧砖、多孔砖、彩色路面砖和空心砖的生产。因为原料中掺有8%—10%的水泥,这个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又称为水泥砖机。
水泥砖,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当代建筑材料的主流产品,因水泥砖具有材料强度高、耐久性好、尺寸标准、外形完整尺寸精确、施工方便等优点,水泥砖逐渐取代了粘土砖,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产品符合中国“保护农田、节约能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发展建材总方针,水泥砖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粘土砖厂纷纷倒闭,提倡大力发展水泥砖绿色环保行业的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水泥砖广泛应用与建筑行业,成为建筑的承重墙砖或非承重墙砖,或做路面砖。如需了解更多详情,请百度一下:宜欣水泥砖机
水泥砖,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当代建筑材料的主流产品,因水泥砖具有材料强度高、耐久性好、尺寸标准、外形完整尺寸精确、施工方便等优点,水泥砖逐渐取代了粘土砖,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产品符合中国“保护农田、节约能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发展建材总方针,水泥砖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粘土砖厂纷纷倒闭,提倡大力发展水泥砖绿色环保行业的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水泥砖广泛应用与建筑行业,成为建筑的承重墙砖或非承重墙砖,或做路面砖。如需了解更多详情,请百度一下:宜欣水泥砖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4-10
展开全部
再论中国印刷历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和前景
中国印刷历史研究的起步晚且发展迟缓。就其发展历程呈现的特征论之,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早期的印刷史研究是以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不分为背景的。这一时期的印刷史研究皆以印书史为中心,著述几乎都出自图书工作者之手,是以印书史为中心的印刷史研究和著述时期。第二个历史时期是八十年代中开始的、以印刷史由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为基本特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印刷史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印刷科技发展的角度,对印刷史作了纵向和横向的延伸,使其更近于有源有流、源远流长之原貌。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从电子技术广泛用于印刷导致印刷术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的。这是印刷历史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建立将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并持续、有计划地发展下去。
1995年第五期《印刷技术》发表的拙文《中国印刷历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和前景》,今日看来,还比较浮浅,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笔者长期学习印刷史,对印刷历史研究、著述上的诸多问题都感兴趣,都想探个究竟。而早期有关印刷史著作皆以印书史为中心却使笔者深感困惑。仔细分析,这一现象实乃由中国古代——近代亦然——长期存在的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不分所使然。
一、早期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不分状态下的印刷史研究
早期的印刷史研究,是在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不分的状态下,于书史的孕育中萌生并成长的。而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不分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以书籍、印刷、出版三者有着基本相同的内涵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书籍虽有简策、帛书和纸发明后的手抄书,以及印刷发明后的印本书等多种,但主要的是印本书。因为书籍及图书事业是靠印刷得以大量复制和迅速发展的。没有印刷就没有人们所习称的那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因此,印本书是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在古代,印刷主要用于印书,印刷因印书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及,印刷史料皆散见于印本书之中。因此,印本书也是印刷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出版史研究的对象是书籍的编、印、发,因此,印书又是出版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可见,古代的书籍、印刷与出版有着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内涵;印书,既是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也是印刷史、出版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书籍、印刷、出版不分实乃历史之必然;人们对书史、印刷史、出版史的研究彼此交融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观有关印刷史的研究和著述,虽唐宋以来不乏诸如唐代冯宿禁止私印历日、五代冯道刻九经、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元代王祯创转轮排字法等有关印刷的记载,但皆系对当时印刷术及其应用情况的如实记述,还谈不上“研究”二字。真正算得上研究的,当首推本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孙毓修着《中国雕版源流考》。
八十年代末,著名书史、印刷史家钱存训博士撰文《中国印刷史简目》,分“通论”、“发明、背景”等15类,计约500种。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图书工作者撰写的以书史为主的图书版本目录方面的专书、文集和文章,基本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印刷史研究之概貌。这足以说明,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是在书史研究的孕育中成长的。在印刷与书籍、出版不分,在印刷史尚未成为独立学科之前,尤其是在印刷史著作皆出自图书工作者之手的年代里,印刷史著作完全或不同程度地写成印书史,乃历史的必然,这是无庸讳言的。作为典型事例,八十年代中笔者为著名版本学家魏隐儒老先生的《中国印刷史》(按:当时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尚未出版)做嫁衣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魏老先生送来的书稿是以甲骨书、青铜书、竹木书、帛书、石头书、手抄书、印本书为系列撰写的,显然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书史”。为使其名副其实,征得魏老先生同意,笔者将书稿整理成三编,将印刷发明前的甲骨书、青铜书、竹木书、帛书、石头书、手抄书列入第一编“雕版印刷发明前的古籍图书”之中,并将书名改成《中国古籍印刷史》。魏老先生对这一改动也颇为满意。
需要指出的是,书籍、印刷与出版不分这一状况在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发展中开始改变;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也随着印刷工业体系的逐渐形成和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印刷历史研究和著述理应有所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是书籍、印刷、出版长期不分给人们头脑里留下的烙印是深刻的。致使印刷史的研究和著述远远落后于印刷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这就是时至八十年代印刷史著作仍以印书史为中心的原因所在。
二、从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时期的印刷史研究
八十年代中,随着以机械、光学、化学、电器在印刷业的应用为特征的近代印刷术地进一步普及与提高,和以计算机用于印刷为特征的现代印刷地发展,中国印刷业已逐步形成为庞大、跨行业的工业体系。印刷种类繁多、应用广泛,与印刷相关的设备器材、科研教育和印刷专业书刊的出版等相关领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本已远远落后于印刷事业发展的印刷史研究,仍以印书史为中心,踏步不前,恐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人们要求成立中国印刷博物馆、有组织有计划地编纂《中国印刷近代史》和在印刷院校开设印刷史课程的呼声此起彼伏;学者们不断地提出改变印刷史研究长期落后于印刷事业发展的设想和方案。北京大学著名书史教授郑如斯撰文《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著名书史印刷史专家钱存训博士撰文《中国印刷史研究的范围、问题和发展》;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深教授李兴才撰文《应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与此同时,已故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范慕韩先生着眼于印刷工业发展需要把印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相关工业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提出了“大印刷观”,并撰文《中国进入了印刷史的新纪元》和《试谈树立大印刷意识的意义》,对“大印刷观”作了具体的阐释。作为指导思想,范老提出的“大印刷观”在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筹建和《中国印刷近代史》的编纂中得到了具体的贯彻和落实。大印刷观和大印刷史观作为印刷史研究从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这一历史时期的最强音,直接推动和促进着印刷历史研究的历史性转折和进程。八十年代以来一系列与印刷史研究相关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为此提供了足够的证据。
⒈ 在印刷院校正式开设印刷史课程的初步尝试
1985年,在北京印刷学校和印刷工业出版社领导支持下,北京印刷学校首开中国印刷史课程。笔者应邀同张耀昆合编了《中国印刷史(讲义)》作教材,并亲自为四个班各授课32课时。这是在印刷院校正式开设印刷史课程的初步尝试。
⒉ 毕升墓碑的出土、考察与论证
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发现了毕升墓碑,引起海内外史学界的普遍关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纷纷刊文予以报道和评述。为辨别真伪,笔者曾两赴英山作实地考察(图13),并参加了1995年召开的“英山毕升墓碑研讨会。”会议经过反复考察、论证,作出了“英山毕升即北宋活字印刷发明家毕升”的初步认定。
毕升墓碑的出土、考察、论证与认定,在中国科技史、文化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是一件不同凡响的大事。那种“一石广召万口传,披荆斩棘共跻攀” 的气氛和情景,无疑会给九十年代本已活跃的印刷史研究锦上添花。
⒊《中国印刷近代史》的编纂和出版
1991年6月29日,在范慕韩会长召集的、有王益和仿子二老参加的会议上,决定组织编纂《中国印刷近代史》(当时称《中国近代印刷史》),并委托笔者为编写组组长,着手对《中国印刷近代史》进行筹划和总体设计。随后,在北京、上海分别召开专家研讨会,对笔者草拟并经范、王二老通过了的编写大纲进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中国印刷近代史》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笔者草拟的编写大纲、编写计划、编写要求等三个文件,成立了以范慕韩为主任兼主编的编委会和由16位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专家组成的编写班子。编委会主任范慕韩明确提出以“大印刷观”作为编写《中国印刷近代史》的指导思想。这是“大印刷史观”指导下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和著述印刷史的初步尝试,是印刷史从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的重要转折。对尔后印刷史研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⒋ 将《中国印刷史》正式列入印刷高等院校教材
1991年12月,在新闻出版署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印刷工程类教材编委会上,作出了将《中国印刷史》列入印刷高校正式教材的决定。这就意味着众多同仁有关在印刷院校开设印刷史课程的呼吁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赞同。”这势必给印刷史的研究和传播以巨大的推动。
⒌ 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筹建、落成和开馆1992年1月,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印刷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关注。大家慷慨解囊,共襄盛举,使博物馆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筹委会主任范慕韩为博物馆布展工作拟定了以“大印刷观”和“再现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为指导思想和主题的基本框架。这是极为重要的。人们把印刷历史研究看成是印刷博物馆的软件,而印刷博物馆势必会成为印刷历史研究的基地和中心。有了这个基地和中心,有志于印刷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必将团结在这个中心周围,开创一个印刷历史研究的新纪元。
⒍ 连续五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
1993年12月4~5日,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的同时,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近20篇,其中不乏高水平之杰作。北京大学著名书史教授郑如斯、中国科学院著名纸史专家潘吉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深教授李兴才、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博士导师张秉伦等不少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无疑,首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必将对中国印刷史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后,1996年6月、1997年6月、1998年5月、1999年10月,又先后召开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这些印刷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不仅大大活跃了印刷史研究的学术气氛,而且使中国印刷史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⒎ 捍卫印刷术发明权的激励
近几年来,韩国个别学者,凭借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中发现的唐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频频发表文章,暴露出其争夺我印刷术发明权的图谋。后来这一图谋竟然发展到要召开国际会议让国际予以承认的程度。这种超越学术范围的作法,引起中国学者的义愤和不满。中国学者通过对佛经的翻译、刊刻和传播,以及对印刷术发明问题的深入研究,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展开了与争夺者的论争和斥责。文物报、新闻出版报相继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潘吉星、李致忠、赵永辉和笔者的学术论文;全国中央和地方各有关报刊纷纷发表署名文章进行评述;中国印刷博物馆组织召开了“印刷术发明与传播”专题研讨会。掀起了对印刷术发明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高潮。
⒏ 中国印刷史图书和论文的出版
一般意义上,印刷史图书和论文出版的多寡,是衡量印刷史研究发展状况和水平的标志。在印刷史研究从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的这一历史时期里,仅笔者亲笔撰写、主编、编辑和合作、参与出版的印刷史书就多达十余种。同时,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也有印刷史书出版。各报刊发表的印刷史文章更是数以百计,使人目不暇接。造就了一个印刷史上前所未有、异常活跃的学术氛围。其在印刷史研究上的作用、影响和成就,有目共睹,无庸赘言。
⒐《中华印刷通史》的编纂和出版
编纂《中华印刷通史》,乃笔者毕生宿愿。原因是笔者把它看作是我们这一代出版印刷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十几年来,笔者曾多次上书,要求在领导和前辈们的支持下,有组织、有计划地编纂这部集中国印刷源流之大成的《中华印刷通史》。遗憾的是始终未能如愿。迫使笔者不得不在郑如斯、庞多益、邹毓俊、毕素娟、马贵斌、牛达生、宋育哲、方晓阳、包雄初、张耀昆等友人的帮助参与和国家文联党组书记兼副主席高占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李守仁、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武文祥、台湾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李兴才支持下自己动手,为实现毕生宿愿作今生最后一次拼博。《中华印刷通史》不仅时跨五千年、长逾百四十万字,而且不少内容是前人未曾著述、甚至尚未涉足的领域。如果说《中国印刷近代史》是用大印刷史观编纂印刷史书的初步尝试的话,那么《中华印刷通史》则是印刷史研究从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这一历史时期的综合之作。是从科技史角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印刷史研究和著述作纵向和横向延伸的具体体现
中国印刷历史研究的起步晚且发展迟缓。就其发展历程呈现的特征论之,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早期的印刷史研究是以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不分为背景的。这一时期的印刷史研究皆以印书史为中心,著述几乎都出自图书工作者之手,是以印书史为中心的印刷史研究和著述时期。第二个历史时期是八十年代中开始的、以印刷史由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为基本特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印刷史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印刷科技发展的角度,对印刷史作了纵向和横向的延伸,使其更近于有源有流、源远流长之原貌。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从电子技术广泛用于印刷导致印刷术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的。这是印刷历史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建立将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并持续、有计划地发展下去。
1995年第五期《印刷技术》发表的拙文《中国印刷历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和前景》,今日看来,还比较浮浅,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笔者长期学习印刷史,对印刷历史研究、著述上的诸多问题都感兴趣,都想探个究竟。而早期有关印刷史著作皆以印书史为中心却使笔者深感困惑。仔细分析,这一现象实乃由中国古代——近代亦然——长期存在的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不分所使然。
一、早期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不分状态下的印刷史研究
早期的印刷史研究,是在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不分的状态下,于书史的孕育中萌生并成长的。而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不分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以书籍、印刷、出版三者有着基本相同的内涵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书籍虽有简策、帛书和纸发明后的手抄书,以及印刷发明后的印本书等多种,但主要的是印本书。因为书籍及图书事业是靠印刷得以大量复制和迅速发展的。没有印刷就没有人们所习称的那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因此,印本书是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在古代,印刷主要用于印书,印刷因印书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及,印刷史料皆散见于印本书之中。因此,印本书也是印刷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出版史研究的对象是书籍的编、印、发,因此,印书又是出版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可见,古代的书籍、印刷与出版有着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内涵;印书,既是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也是印刷史、出版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书籍、印刷、出版不分实乃历史之必然;人们对书史、印刷史、出版史的研究彼此交融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观有关印刷史的研究和著述,虽唐宋以来不乏诸如唐代冯宿禁止私印历日、五代冯道刻九经、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元代王祯创转轮排字法等有关印刷的记载,但皆系对当时印刷术及其应用情况的如实记述,还谈不上“研究”二字。真正算得上研究的,当首推本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孙毓修着《中国雕版源流考》。
八十年代末,著名书史、印刷史家钱存训博士撰文《中国印刷史简目》,分“通论”、“发明、背景”等15类,计约500种。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图书工作者撰写的以书史为主的图书版本目录方面的专书、文集和文章,基本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印刷史研究之概貌。这足以说明,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是在书史研究的孕育中成长的。在印刷与书籍、出版不分,在印刷史尚未成为独立学科之前,尤其是在印刷史著作皆出自图书工作者之手的年代里,印刷史著作完全或不同程度地写成印书史,乃历史的必然,这是无庸讳言的。作为典型事例,八十年代中笔者为著名版本学家魏隐儒老先生的《中国印刷史》(按:当时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尚未出版)做嫁衣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魏老先生送来的书稿是以甲骨书、青铜书、竹木书、帛书、石头书、手抄书、印本书为系列撰写的,显然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书史”。为使其名副其实,征得魏老先生同意,笔者将书稿整理成三编,将印刷发明前的甲骨书、青铜书、竹木书、帛书、石头书、手抄书列入第一编“雕版印刷发明前的古籍图书”之中,并将书名改成《中国古籍印刷史》。魏老先生对这一改动也颇为满意。
需要指出的是,书籍、印刷与出版不分这一状况在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发展中开始改变;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也随着印刷工业体系的逐渐形成和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印刷历史研究和著述理应有所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是书籍、印刷、出版长期不分给人们头脑里留下的烙印是深刻的。致使印刷史的研究和著述远远落后于印刷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这就是时至八十年代印刷史著作仍以印书史为中心的原因所在。
二、从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时期的印刷史研究
八十年代中,随着以机械、光学、化学、电器在印刷业的应用为特征的近代印刷术地进一步普及与提高,和以计算机用于印刷为特征的现代印刷地发展,中国印刷业已逐步形成为庞大、跨行业的工业体系。印刷种类繁多、应用广泛,与印刷相关的设备器材、科研教育和印刷专业书刊的出版等相关领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本已远远落后于印刷事业发展的印刷史研究,仍以印书史为中心,踏步不前,恐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人们要求成立中国印刷博物馆、有组织有计划地编纂《中国印刷近代史》和在印刷院校开设印刷史课程的呼声此起彼伏;学者们不断地提出改变印刷史研究长期落后于印刷事业发展的设想和方案。北京大学著名书史教授郑如斯撰文《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著名书史印刷史专家钱存训博士撰文《中国印刷史研究的范围、问题和发展》;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深教授李兴才撰文《应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与此同时,已故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范慕韩先生着眼于印刷工业发展需要把印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相关工业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提出了“大印刷观”,并撰文《中国进入了印刷史的新纪元》和《试谈树立大印刷意识的意义》,对“大印刷观”作了具体的阐释。作为指导思想,范老提出的“大印刷观”在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筹建和《中国印刷近代史》的编纂中得到了具体的贯彻和落实。大印刷观和大印刷史观作为印刷史研究从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这一历史时期的最强音,直接推动和促进着印刷历史研究的历史性转折和进程。八十年代以来一系列与印刷史研究相关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为此提供了足够的证据。
⒈ 在印刷院校正式开设印刷史课程的初步尝试
1985年,在北京印刷学校和印刷工业出版社领导支持下,北京印刷学校首开中国印刷史课程。笔者应邀同张耀昆合编了《中国印刷史(讲义)》作教材,并亲自为四个班各授课32课时。这是在印刷院校正式开设印刷史课程的初步尝试。
⒉ 毕升墓碑的出土、考察与论证
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发现了毕升墓碑,引起海内外史学界的普遍关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纷纷刊文予以报道和评述。为辨别真伪,笔者曾两赴英山作实地考察(图13),并参加了1995年召开的“英山毕升墓碑研讨会。”会议经过反复考察、论证,作出了“英山毕升即北宋活字印刷发明家毕升”的初步认定。
毕升墓碑的出土、考察、论证与认定,在中国科技史、文化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是一件不同凡响的大事。那种“一石广召万口传,披荆斩棘共跻攀” 的气氛和情景,无疑会给九十年代本已活跃的印刷史研究锦上添花。
⒊《中国印刷近代史》的编纂和出版
1991年6月29日,在范慕韩会长召集的、有王益和仿子二老参加的会议上,决定组织编纂《中国印刷近代史》(当时称《中国近代印刷史》),并委托笔者为编写组组长,着手对《中国印刷近代史》进行筹划和总体设计。随后,在北京、上海分别召开专家研讨会,对笔者草拟并经范、王二老通过了的编写大纲进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中国印刷近代史》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笔者草拟的编写大纲、编写计划、编写要求等三个文件,成立了以范慕韩为主任兼主编的编委会和由16位书史、印刷史、出版史专家组成的编写班子。编委会主任范慕韩明确提出以“大印刷观”作为编写《中国印刷近代史》的指导思想。这是“大印刷史观”指导下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和著述印刷史的初步尝试,是印刷史从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的重要转折。对尔后印刷史研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⒋ 将《中国印刷史》正式列入印刷高等院校教材
1991年12月,在新闻出版署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印刷工程类教材编委会上,作出了将《中国印刷史》列入印刷高校正式教材的决定。这就意味着众多同仁有关在印刷院校开设印刷史课程的呼吁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赞同。”这势必给印刷史的研究和传播以巨大的推动。
⒌ 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筹建、落成和开馆1992年1月,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印刷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关注。大家慷慨解囊,共襄盛举,使博物馆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筹委会主任范慕韩为博物馆布展工作拟定了以“大印刷观”和“再现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为指导思想和主题的基本框架。这是极为重要的。人们把印刷历史研究看成是印刷博物馆的软件,而印刷博物馆势必会成为印刷历史研究的基地和中心。有了这个基地和中心,有志于印刷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必将团结在这个中心周围,开创一个印刷历史研究的新纪元。
⒍ 连续五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
1993年12月4~5日,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的同时,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近20篇,其中不乏高水平之杰作。北京大学著名书史教授郑如斯、中国科学院著名纸史专家潘吉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深教授李兴才、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博士导师张秉伦等不少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无疑,首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必将对中国印刷史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后,1996年6月、1997年6月、1998年5月、1999年10月,又先后召开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这些印刷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不仅大大活跃了印刷史研究的学术气氛,而且使中国印刷史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⒎ 捍卫印刷术发明权的激励
近几年来,韩国个别学者,凭借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中发现的唐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频频发表文章,暴露出其争夺我印刷术发明权的图谋。后来这一图谋竟然发展到要召开国际会议让国际予以承认的程度。这种超越学术范围的作法,引起中国学者的义愤和不满。中国学者通过对佛经的翻译、刊刻和传播,以及对印刷术发明问题的深入研究,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展开了与争夺者的论争和斥责。文物报、新闻出版报相继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潘吉星、李致忠、赵永辉和笔者的学术论文;全国中央和地方各有关报刊纷纷发表署名文章进行评述;中国印刷博物馆组织召开了“印刷术发明与传播”专题研讨会。掀起了对印刷术发明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高潮。
⒏ 中国印刷史图书和论文的出版
一般意义上,印刷史图书和论文出版的多寡,是衡量印刷史研究发展状况和水平的标志。在印刷史研究从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的这一历史时期里,仅笔者亲笔撰写、主编、编辑和合作、参与出版的印刷史书就多达十余种。同时,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也有印刷史书出版。各报刊发表的印刷史文章更是数以百计,使人目不暇接。造就了一个印刷史上前所未有、异常活跃的学术氛围。其在印刷史研究上的作用、影响和成就,有目共睹,无庸赘言。
⒐《中华印刷通史》的编纂和出版
编纂《中华印刷通史》,乃笔者毕生宿愿。原因是笔者把它看作是我们这一代出版印刷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十几年来,笔者曾多次上书,要求在领导和前辈们的支持下,有组织、有计划地编纂这部集中国印刷源流之大成的《中华印刷通史》。遗憾的是始终未能如愿。迫使笔者不得不在郑如斯、庞多益、邹毓俊、毕素娟、马贵斌、牛达生、宋育哲、方晓阳、包雄初、张耀昆等友人的帮助参与和国家文联党组书记兼副主席高占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李守仁、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武文祥、台湾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李兴才支持下自己动手,为实现毕生宿愿作今生最后一次拼博。《中华印刷通史》不仅时跨五千年、长逾百四十万字,而且不少内容是前人未曾著述、甚至尚未涉足的领域。如果说《中国印刷近代史》是用大印刷史观编纂印刷史书的初步尝试的话,那么《中华印刷通史》则是印刷史研究从文化史向科技史转变这一历史时期的综合之作。是从科技史角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印刷史研究和著述作纵向和横向延伸的具体体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