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假发是什么做的(古代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假发)
“假发”是以真人头发或动物毛发制作而成,用来做爱美妇人的发髻头饰,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假发,当时称作“髲髢[bìdí]”。《诗经》记载:“鬒[zhěn]发如云,不屑髢也。”
“鬒”意为又黑又密的头发,“髢”意为假发,这句诗描写的是卫国国君卫宣公夫人宣姜,有一头又黑又密的头发,原来竟是假发。
《周礼》记载:王后有多套假发,用于不同场合佩戴,以御用发型师制作、管理,并为王后梳妆。
假发最早兴起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群体,人的头发数量是有限的,想要梳高高耸起的美丽发髻,就需要掺入一些假发。
《周礼》记载:“摘遗发之美者缕束之,杂发中助绾为髻。”
汉代贵族妇女追求时髦,喜欢更为高大的发髻,因此假发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汉乐府诗集》有诗句:“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三国时期,上流社会的妇女依旧流行假发挽髻,南北朝北齐时期,受胡人风俗的影响,女子假发髻趋向奇异化。
明清时期,女子的假髻“鬏[jiū]髻”样式有很多种。
《扬州画舫录》记载:清朝时期,产自扬州的假发髻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等多种。民国时期,女子发髻趋于简便,很少使用假发挽髻。
古代贵族妇女对假发需求量很大,那么假发来源何处呢?
动物毛发比较粗硬,看上去就很假,因此,更多人喜欢用真人的头发。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抛开这一点不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肯割下自己头发成全别人呢?
有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古代假发多来源于犯人的头发。
古时候,有一种刑罚叫髡[kūn]刑,就是剃光犯人的须发,这些须发就成了贵妇妇女假发挽髻的材料。
还有一个来源是贫苦穷人割下头发,卖给富贵人家的女子,换取钱财救急。
《世说新语》记载:晋朝名将陶侃少年时期,家里贫穷,他的母亲湛氏为了招待突然造访的客人,不得不割下自己一头长发,编制成两套假发,换来几斗米。
假发的第三个来源出自藩属国的进贡,宋代贵族妇女也喜欢高髻,《宋史》记载:端拱元年(988年),倭国僧人嘉因向宋太宗进献特产及工艺品,其中就有两副造型奇特的发髻。
唐朝时期,新罗国经常向宗主国进献假发。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新罗负责押运粮草的大将金庚信向唐军主帅苏定方赠送礼物,其中就包括三十两头发。
开元十一年(723年),新罗王向大唐进献特产,其中有头发一百两。咸通十年(870年),新罗进献的头发四尺五寸长者五十两,三尺五寸长者三百两,足可见唐朝人对假发需求量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