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 我来答
渣渣察
2023-03-20 ·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渣渣察
采纳数:30 获赞数:1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无论何时,我们都很避讳谈及死亡,似乎谈论死亡是极其不吉利的事情,就连与“死”谐音的数字“4”也要尽量回避。人们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活”,却很少去思考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认为死亡是一件晦气的事,避其远之而不及。
但懵懂的孩子终有一天会以某种方式接触到“死亡”,或许是爷爷奶奶的去世,或许是宠物狗狗的死去,又或许是瞥见电视上的新闻报道……
| 孩子也有感受悲伤的权利
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总是希望孩子只感受到世界的快乐与美好,不希望他们过早地意识到死亡,感受死亡带来的悲伤。
但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不应该剥夺他们感受悲伤的权利。孩子生来就有感受世界的能力,他们有权利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有权利去接触世界上的美好和阴暗。
接触世界的多面让他们明白世界上不只有happy ending,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他们可以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 孩子越不理解死亡,对死亡就会有更多的焦虑、恐惧
研究表明孩子在两岁时就能意识到生物是会死亡的,在三到六岁,他们会意识到自己至爱的父母会离开自己,慢慢地,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也会死亡。
当孩子对死亡有这样一个朦胧的认识,但却没有在父母那儿得到合理的具体化的解释时,他们就会开启强大的想象力来填补理解中的空白。不幸的是,他们对于死亡的想象常常比简单的事实更可怕。
例如,当他们不理解“埋葬”的概念时,他们可能会创造死去的亲人被活埋、大口喘气并试图从地下爬出的图像。当他们不理解“火葬”的概念时,他们可能会想象自己的亲人被活活烧死并遭受可怕的痛苦。
| 死亡教育,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
「湖南六年级男生,因为座位摆放和同学发生争执,从4楼教室跳下。
舟山五年级男孩,不满老师春游分组,从教室跳楼摔成重伤。
4岁男孩周末贪睡,被母亲掀被子,一气之下从12楼跳下。」
青少年轻生的事件不停地在上演,在他们眼里,死亡是发泄不满的手段,是威胁家长的武器。他们对生命有不满,有愤怒,有不屑,但唯独没有敬畏。
“死亡教育不仅在教导死亡和濒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为生命的过程添加意义。”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的:“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正是因为生命有终点,才更能显出生命和时间的珍贵。
二、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 正视死亡
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死吗?死了会怎么样呢?”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我们不能表现出避讳和恐惧,因为父母如果表现出避讳或恐惧,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问题。同时,我们要赞许、鼓励孩子的思考。
其次,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更不能想着随意搪塞过去。
我们要努力提供孩子能理解的事实: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自然界的四季轮回、花开花谢解释死亡的过程,还可以让孩子观察一些腐烂的蔬菜水果,帮助孩子理解生命体死亡的途径,先让孩子形成一个粗浅的认识,借此来消除幼儿对死亡的猜测和由此带来的恐惧;
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关于死亡的绘本,例如《当鸭子遇见死神》《奶奶的护身符》《爷爷的天使》《爷爷变成了幽灵》等。
还可以适当地讲一些科普知识,让孩子了解到人体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呼吸、心跳、思考都是我们活着的外在表现,其背后是身体内各种器官零件的配合,当这些零件老化、破损时,我们就开始走向死亡了。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并不是睡着了还能再醒来的过程。要让孩子对死亡有敬畏之心,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轻易踏入这个禁区。
| 好好告别
心理学教授华尔顿认为,对死亡的哀悼过程要完成四项任务:接受丧失的事实,承认事情已经发生,明白逝者不会再回来,经历悲伤痛苦。
没有人希望离别发生,但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经历丧失。
要让孩子学会接纳身边人的死亡,面对死亡的当下如果选择逃避和压抑,只会使痛苦延长,甚至会在日后引发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
要陪伴孩子一起感受丧失带来的哀伤情绪以及伴随而来的哀伤反应。不刻意给孩子的情绪施压,让他慢慢接受痛苦并走出悲伤。
比如,当一直陪伴孩子的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爷爷奶奶已经回不来了,我们都非常想念他们,你要永远地记住他们”,并耐心地安慰他们,帮助孩子疏解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胡思乱想。
死亡可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
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唯有正视我们活在有限的寿命中,对“死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我们才能意识到“拥有”的珍贵,才能促使我们去最重要的事情,减少有限生命中的遗憾,并过得更有意义。
cicbaby10
高能答主

2023-04-25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75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66.4万
展开全部
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死亡教育的定义,美国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

(2)Kurlychek(1977年)认为,死亡教育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促进人们意识到死亡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提供课程结构以协助学生检视死亡的真实性,而将之统整于生命中的历程。[1]

(3)Leviton(1977)认为,死亡教育是一个将有关死亡的知识及其应用传递给人们及社会的发展历程。[1]

(4)Wassetal.(1980)认为,死亡教育是以教导死亡这个课题为主题的正式教学或教学团体,包括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除了正式教学之外,也广义地包含非正式的、非直接的、偶发的、自然的、定期与不定期的与死亡相关的教学。[1]

(5)Fruehling(1982)认为,死亡教育从不同层面,如心理学、精神、经济、法律等等,增进人们对死亡的意识。死亡教育也是预防教学,以减少各式各样因死亡而引发的问题,并进一步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1]

(6)Gibsonetal.(1982)认为,死亡教育是指探讨有关于死亡及濒死的因素及其与生存的关系之不断持续的过程。[1]

(7)Glass&Trent(1982)认为,死亡教育也探讨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增进人们生命及人际关系的品质。[1]

(8)Corretal.(1997)认为,死亡教育是有关死亡、濒死与丧恸的教育。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它既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又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工作的丧失、生理机能的减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均使得老年人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老年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死亡教育让他们学会调适不健康、趋向死亡的心理,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可从容地面对死亡。死亡教育也是破除迷信和提高素养的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生观教育的组成部分。面对生死问题逐渐增多的这样的一个社会,死亡教育对死亡及濒死的正确了解和调试、以及充分认识生命的本质是非常必要的。引导人们对生死进行思考,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使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的各种表象、情境和反应;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懂得尊重、维护和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了解死亡的原因、预防与延缓死亡的措施;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快乐地度过一生。死亡教育可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虽名为谈死,实乃谈生。死亡会使人对人生的价值及意义作深刻的检讨;会使人充分体会“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境界,从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每个人可以使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术与策略,来处理内在的冲突和对死亡的恐惧。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谈论死亡,人们幻想着不谈论它、不去想它死亡就不会来临。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以破除这种无知的幻想,使我们正视这些冲突的信息,以健康、正常的观点来谈论生死,提升人类文明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死亡文明有三个基本要求,即文明终(临终抢救要科学和适度)、文明死(要从容、尊严地优死)和文明葬(丧葬的文明化改革)。文明死是死亡文明中的中心环节部分,尚存在着盲目和愚味,只有进行普遍的、健康的生死观和死亡文明教育,才能促进社会崇尚科学文明死亡的良好风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