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恋爱观有什么影响?

 我来答
静秋依然
2023-02-04 · TA获得超过13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1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0.5万
展开全部
 你好!原生家庭影响着一个人太多方面,今天我们谈论恋爱关系中的影响。
  第一种影响:你选择的另一半,要么和异性父母相似,要么完全相反。
  现在大多数的年轻男女都不会只谈过一次恋爱,或者说很少只谈过一次恋爱,如果你静下心来去觉察一下自己的几段恋爱,你会发现你的几任对象身上一定存在着共性的特点。有的人找的对象都是很老实的那种人,有的人找的对象都是“渣男”“拜金女”等,为什么你总是找相同类型的对象,一定是在你的潜意识里你需要他/她身上的那份特质,而这份特质就像无形的磁铁一样吸引着你,你也不知道为何,你就是吸引这种人靠近你。
  发展心理学中把3—6岁的儿童期成为俄狄浦斯期,这个时候我们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特殊的情结,男孩有恋母情结,女孩有恋父情结,在心理上也会对异性父母产生认同,前提是父母关系良好,亲子关系也良好。于是在长大后找对象的潜意识模版就是异性父母的形象,你的另一半在某种特质上一定像极了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但如果是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在小时候教养方式不良,存在打骂、侮辱等家暴行为,会在你的心理产生阴影,长大后这种创伤时刻提醒着你不找和那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一样的人,于是就会寻找和异性父母相反的人。例如你的爸爸爱喝酒,喝完酒回到家会打妈妈和你,那么在以后找对象的时候,你很大可能的找不喝酒的男生,因为喝酒这种行为已经在幼年的心里留下了恐惧、伤害的阴影。
  第二种影响:依恋模式影响着你跟伴侣的亲密关系。
  幼儿在小时候会跟主要抚养人(一般是妈妈)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叫做依恋,依恋的类型有:
  1、安全型。
  当与母亲分离时他可能哭也可能不哭,哭是因为妈妈不在了,他喜欢妈妈胜过陌生人。当母亲回来时,他积极寻求接触,啼哭立即减少。
  2、回避型。
  和母亲在一块儿的时候,他似乎没有对母亲作出什么反应,而当母亲离开时,一般没有苦恼的表现。他对陌生人的反应好像对母亲的反应一样。当与母亲团聚时,他却回避母亲或很久才跟她打招呼。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也经常不去拥抱母亲。
  3、抗拒型。
  与母亲分离以前紧靠其母亲,不愿离开母亲一步,虽然母亲在跟前,也不主动探究环境中的事物。当与母亲团聚时,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抗拒行为,甚至推开和搡打母亲。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仍然继续啼哭,很难安抚他。
  4、无组织的紊乱型
  当与母亲分离后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如当母亲抱起他的时候,他的目光却看到别的地方,或用一种茫然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当母亲安慰他以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哭起来,或表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姿态。
  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是由母亲是否能够及时的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满足来决定的,例如年幼的孩子需要吃奶时母亲是否能及时喂奶,冷了热了是否能及时增添衣物,需要安抚时是否能给予拥抱、抚摸等。
  除了安全型依恋类型,其他三种类型都会在恋爱中产生问题,主要是从小没有获得被爱、值得爱的信念,以至于在恋爱中时刻怀疑自己是否是被爱的,缺乏爱的能力和信念,要通过其他方式不断验证自己的假设,证明被爱,寻求安全感。典型的行为就是:当你发现对方一天都没有给你打电话发短信时,你打电话对方没接时,你会发疯似的寻找对方,你担心对方不爱你、不在乎你、抛弃你,所以不顾一切的去找他问清楚原因。时间长了,这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恋爱压力,导致分手。在夜深人静时,你也许也检讨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下次克制住,用合理的信念说服自己:他在忙没看见手机,他在开会手机没带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但是下次情况出现时,你依然按捺不住,发疯似的去追问、查个水落石出。
  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原生家庭的生活下,父母没有给到你安全型的依恋感觉,没有让你对自己产生价值感,你会把小时候需求的不被满足归结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都是因为自己不好,进而否定自己,丧失爱别人也被人爱的能力。
哎要7p
2023-02-05 · TA获得超过1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92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39万
展开全部
原生家庭父母的婚姻相处的如何,会深度影响子女的“婚恋观”是乐观还是悲观。

  原生家庭父母相处和谐家庭的子女,对婚恋会表现的更为期待、乐观有信心;而原生家庭父母相处糟糕的小孩长大后容易形成对婚恋的恐惧。

  原生家庭父母对待子女的养育方式,会深度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和潜意识喜好,也影响孩子对于亲密关系的相处方式。

  母爱缺乏或者憎恨母亲的孩子,女性人格的发展会受到抑制,有可能变得相对冷漠强势,缺乏共情,恋爱倾向喜欢温和具有“母性感”的对象,又因为抵触“母性”处成虐恋。



  父爱缺乏的孩子或者憎恨父亲的孩子,男性人格会受到抑制,有可能变得敏感脆弱,回避社交,恋爱倾向喜欢强势“父性”的对象,又因为抵触“父性”处成虐恋。

  父母爱均缺失的孩子容易人格障碍,并具有一定不稳定的危险性。

  好的原生家庭,夫妻关系和谐,有爱的能力和孩子相处。建议父母和孩子一同心智成长,学习爱人和相处的能力,给子女的初始人生一个身心健康、体验生命美好的机会。原生家庭是一个非常值得说的话题,虽然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不要过于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原生家庭确实对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后期的性格养成、依恋模式、情感认知等各方面起到了深远且长足的影响。

如果你仔细思考,我们很多的问题,都能追溯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上。幼年时期看似什么都不懂,其实无形中,已经深深地驻扎到到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原生家庭决定了你最初的依恋风格

在我写亲密关系的三种依恋风格这篇文章时,说过它们的行成大多数与幼年时期与父母的依恋模式有关,包括很多有人格障碍的人也与最初的依恋模式息息相关。因为我们出生,最先依恋的就是父母,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奠定了我们往后对感情的初步态度。

缺爱在这个社会太普遍了,很少有人说,我完全不缺爱,不缺安全感。为什么缺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在幼年时期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上一代的父母,极少有情感需求这个概念,很多父母忙着养家糊口,也没有精神上的富养一说,觉得给够孩子吃穿、养大孩子就万事大吉。家庭不富裕的孩子,父母常年为了茶米油盐在争吵,根本没有精力在乎孩子的情感需求;家庭富裕的孩子,要么父母经常在外,缺少陪伴;要么极度溺爱,形成自恋型人格或者有这方面的倾向。

童年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在成年之后,就会产生补偿心态——想把缺失的爱都从别人身上弥补回来。亲密关系就成了获取这些爱的最好途径,所以很多人把索取和控制误解为爱。

常年在缺爱的环境下,会产生“不配爱”的习得性无助。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更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焦虑型依恋风格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另一种相反的情况是,父母极度溺爱,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已经习惯了被宠,就会表现的自我,甚至自私,没有共情能力,没有同理心,只想全世界的人都宠自己、爱自己。把宠当作爱,宠你才是爱你,不宠你就不是爱你,一旦没有得到心里的被宠的预期就认为不是爱。可就算是你的父母,都对你会有所要求,何况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呢?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由抚育者导致的创伤性事件、或者父母分离、缺失,有人格障碍等,可能会产生病态的依恋风格或者人格模式。

你会无意识模仿父母的相处模式

如果你找不到你在亲密关系里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你想不通为什么这样?可以先从原生家庭找起,因为你除了被影响,还学会了模仿,这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和有人格问题的人刻意模仿不一样。

一个从小没有在好好说话的环境里长大的人,是不会好好沟通的,他们会先用生气、争吵的方式解决,是不是很多人从小都是听着父母吵架长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亲密关系里,你也只会吵架。一个父母会使用暴力的人,大概率也会使用暴力,因为这是他从小接触到的,认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手段,等等一系列此类的模仿。

口是心非是很多人在感情里常见的问题,口是心非的人很吃亏,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改?觉得自己天生就是这样,一旦有这种想法,就会沮丧,认定没法改变。

其实口是心非大多时候,就是因为你的父母也是用这种方式对你的:我们中国的父母,秉承着“谦虚使人进步”的原则,很少夸孩子,即使他在心里认可你,他也怕表扬你,你会骄傲,所以就总是把赞美留在心里,嘴上都是批评你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无形地学习到了这一点。

所以,去观察你父母的相处模式,看看你有没有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如果有,就不要把它当作是天生的,没法改变的。先去观察,然后再一点点规避。

原生家庭对感情观的影响

悲观型

对感情悲观的人,除了之前的感情经历外,原生家庭也有影响。比如很多离异家庭出身的孩子,就不相信爱情,即使他们渴望爱,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的感情也会和父母一样,最终走向破裂。再比如,即使婚姻仍然在维系,但是关系不好的,孩子对婚姻也是悲观的,他们认为自己以后即使结婚,也会处在这种状态中。还有一种,就是父母常年吵架、甚至产生创伤性冲突的,孩子会害怕面对冲突,渐渐的发展为回避型,遇见问题逃避,承担不起责任。

盲目乐观型

这种大多出自父母格外恩爱和睦的家庭,他们对爱情和婚姻有很高的期望,认为所有的婚姻都是像父母这样的,就会盲目乐观。一旦和预期不符,就会极度失望,这种人也会对伴侣要求很高,比较挑剔,因为他们会认为伴侣就应该像父母爱自己的另一半一样。当然,悲观型对伴侣也会比较挑剔,这往往来自于上面说到的补偿心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